时间
.1928
人物
.张作霖
.林久治郎
皇姑屯,这个令13亿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恐怕无人不知,它的爆炸声,至今还回荡在中国人民的耳边,而那列曾经断裂在京奉、南满铁路桥洞里的列车的残骸,还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而这一幕幕场景,在日本当局的脑海里不知演练了多少遍……
蓄谋已久的计划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但是面对领土面积小等限制,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为邻近的中国是日本进行殖民统治的最佳选择。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日本不惜“以国运相赌”,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并将侵略的魔爪逐步从中国东北伸向了全中国。
日本的具体实施措施是先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占为己有,继而占领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此后它还创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将中国东北的铁路沿线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紧接着在日本扩张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加强了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控制。1915年,日本趁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以协助袁世凯登上帝位为名提出了占领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土地租借权和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建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独占权”。
20世纪2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大陆政策”,准备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并在东北不断制造事端,以图寻找侵占东北的机会。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政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政府开始了北伐,这个举动对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各国列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英国在武汉撤兵使日本产生了唇亡齿寒的压迫感,从而加大了对东北的控制,而当时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也向日本暗示北伐将不包括东北地区,但是国民党激进的左派们却明确说明北伐不会将东北排除在外,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强硬派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田中义一考虑扶植一个与国民党对立的亲日政权,以保证日本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而这个人选就落在了奉系军阀张作霖身上。
张作霖在早年战争生涯中曾经对日军做出了贡献,而后也逐渐在东北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所以日本在经过了对比之后,决定选择张作霖作为扶植对象。张作霖在得到日本支持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同时他也看到了日本的强烈企图。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深知国家民族大义,对日本的扩张政策总是婉转地予以拒绝,另外他还运用请美国修建大通、沈海铁路以及葫芦岛港口,阻止日本修路、开矿、设厂、移民以及筑港等,来牵制日本,这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于是,在东北问题上碰上大障碍的日本,准备除掉张作霖这个眼中钉。
精心安排的爆炸
1928年4月5日,正在北伐的国民党总司令蒋介石为了扩大影响力,在徐州誓师,准备对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方旧军阀举行“ 第二次北伐”。4月末,国民党对济南发起了总攻,到5月下旬就逼近了京津地区。当时盘踞在北京的张作霖军阀看国民党“北伐”锐不可当,而自己已经是强弩之末,大势已去,故而在6月2日,张作霖发出了“出关通电”,被迫放弃北京回到东北老家。而此时,日本又再一次向张作霖提出了履行“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以保证张作霖的安全为条件,胁迫他同意日本的要求。张作霖给日本的是极为坚决的否定答案,这无疑大大激怒了日本,于是一场暗杀事件就在张作霖回奉天的路上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对日本的做法早有耳闻的张作霖,也隐约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但是面对中国四万万人和东北的父老乡亲,张作霖不敢也不能对日本松口,所以在回奉天的路线和时间选择上,他一连三次改变主意。最后,在6月3日,张作霖终于确定了回家路线。晚6点,他离开了北京大元帅府,登上了由英国制造的黄色大型钢板防弹汽车,奔往火车站。在这段路上,张作霖虽然深知此行危险,但还是与随行的靳云鹏、潘复、何丰林、刘哲等人谈笑风生,到火车站后,他登上了专门等待的列车。
张作霖的专车共有22节,据说是清朝慈禧太后用过的“花车”。该车装饰华丽,他乘坐的车厢位于中间,车厢后面是餐车,前边两节车里坐着潘复、刘哲、莫德惠、于国翰等人,专车前面还有一列压道车做前卫,晚上8点,专车从北京车站开出。
到6月4日清晨,该车经过了一夜风驰电掣般的行驶,到了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处,而坐在车厢里的张作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禁心情大好,正与随行人员开着玩笑。与此同时,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正在房屋顶用望远镜朝三洞桥眺望。三洞桥是北京到奉天的必由之路,那个桥洞是这次计划的唯一一次机会,错过了这次,张作霖就是一只重归山林的老虎了,想到这里,林久治郎拿着望远镜的手不禁有些颤抖。
5点23分,早夏的天空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张作霖乘坐的专车钻进了三洞桥,就在那一刻,“轰”的一声巨响,灿烂的天空下一片狼藉,爆炸的硝烟在破碎的桥洞与列车的碎片中喷泻而出,桥墩上的花岗岩、火热的钢轨、弯弯曲曲的桥梁,一时都被抛上了天空。林久治郎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他迅速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爬下了屋顶。
在他的望远镜里,那块地方惨不忍睹,远远的就能看见现场尸骸累累。其实此时张作霖并没有死亡,而是受了重伤,其他车厢的随行人员,见张出事,迅速对其进行抢救,送返沈阳,并将交道口出事地点警戒,不准任何人接触现场。但是张作霖因为伤情严重,于6月4日上午10时去世,享年55岁,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
炸车后不久,日本又先后制造了奉军军车脱轨事件和奉天炸弹案,企图引起混乱,掩盖“皇姑屯事件”的真相。但是日本占领东北的意图早已昭然若揭,为了防止日军乘机发难,奉天当局决定对张作霖的死密不发丧,对外只称大帅受了一点轻伤,精神很好,大帅府也依然灯火辉煌,烟霞阵阵。杜医官每日仍按时到大帅府,填写病案,做出诊治大帅的假象。主持家政的张家五夫人也是浓妆艳抹,与前来窥探虚实的日本太太们从容周旋,看不出一丝丧夫的迹象。同时,奉天当局下令全城戒严以稳定局势。由于日军不知道张作霖是否毙命,未敢贸然行动。直至张学良潜回沈阳,才于21日公布张作霖死讯。
适得其反的结局
日本在暗杀张作霖之后,本来想趁着东北军一时群龙无首,对东北采取行动,但是大帅府迟迟没有传出张作霖的死讯,日军也不敢贸然行动。而就在此时,张学良正化装成一名伙夫,搭乘火车由北京返回沈阳。大帅府的张元帅每天就以绷带包扎起来,仅露眼、鼻、口,躺在床上,床边依然摆着他常吃的鸦片和水果,每当日本来访者请见时,就请其在卧室外遥望,日本人信以为真。
张学良回到沈阳后,秘密地模仿了父亲张作霖的笔迹签署遗嘱,顺利地继承了张作霖的基业,就任奉军代理统帅,然后迅速调遣了嫡系部队星夜返沈,使关东军再无可乘之机。
其实,早在关东军谋杀张作霖的动作发出后,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就很失望。他认为日本多年维持的满蒙平衡关系彻底打破了,张作霖的死亡,无疑是逼迫整个奉系反日的缘由,而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恰恰证明了田中的这个预测,因此日本此时除了强占东北之外,已无他路可走。而日本政府对军队控制的失败,也使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