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各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文学方面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作家,夏目漱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他创作了一批代表日本明治维新文化的作品,因此被日本人亲切地称为“国民大作家”。
不被期待的生命NO.1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2月9日。在日本东京的大势力家族名单中,夏目一族赫赫在目,但是由于时局的混乱与人心的慌乱,在明治维新前,夏目一族家境渐渐没落了。夏目漱石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恰当的时候来到了这个家庭,父母对他的到来丝毫没有感到高兴,随便地取名为“金之助”后,就将他寄养在别人家。2岁的时候又过继给严原家作养子,所以夏目漱石小时候并没有机会去感受亲情的温馨。而在养父母家中的日子,也并非其乐融融,这在幼小的夏目漱石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877年,10岁的夏目漱石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但并不得父母的喜爱。此时的他已经在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读了三年,对汉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更为家庭所不容,父兄对他更加厌恶。后来夏目漱石转入了汉学塾二松学舍,开始对他所热爱的汉文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这里他形成了儒教伦理观和东洋美学意识。
14岁的时候,夏目漱石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并立志要走文学之路;15岁时,唯一让他感受到一点温情的母亲因病去世,夏目漱石失去了家中的依靠,开始学习独立生活;21岁时,夏目漱石考入了东京第一高等中学,并结识了正冈子规这个俳句运动倡导者,二人的熟识对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2岁,他首次以汉文评论正冈子规的诗文集《七草集》,并创作汉诗体游记《木屑集》。
文学之路的开拓NO.2
也是在他22岁的时候,他借中国《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的典故,为自己取笔名“漱石”,以此明确了自己“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一直推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夏目漱石也认识到学习英语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只有精通英语才能更加详细地了解西方国家,并让自己得以跟上时代潮流,跻身为社会精英份子。所以在1890年,夏目漱石选择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文。
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文期间,夏目漱石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他的文学天份逐渐显露出来。1893年,夏目漱石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他也积极参加了好友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1895年,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并一直留到了1900年。
辛勤的劳作最终夺去了这位年轻教师的健康,夏目漱石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为了养病,他曾赴圆觉寺参禅,但是他的思想没有因为身在寺院而有所迟缓,相反,参禅的过程却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因此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患上了神经衰弱的病症,一股厌世的情绪在夏目漱石的心中滋长壮大起来,这种思想在他日后的文学作品中屡屡可见。
1900年,组织了一批教师前往英国学习,由此夏目漱石开始了两年的英国留学生活。在此期间,夏目漱石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1903年,夏目漱石返回日本,开始担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真正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1905年,38岁的夏目漱石在《杜鹃》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我是猫》,深受读者好评,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他的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这些作品使夏目漱石一跃成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
短暂的文学路NO.3
1907年,夏目漱石辞掉了教师的职位,开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并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虞美人草》。后来他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此后不久,日本发生了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夏目漱石的创作内容也转变为披露主观世界,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十年的艰辛创作彻底夺去了夏目漱石的健康,1916年,夏目漱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时他刚刚完成自传体小说《道草》。
夏目漱石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对日本近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夏目漱石享有很高的声誉,并被日本国民亲切地称为“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对东西方文化均有很深的理解,对汉学和英国文学的研究都颇有心得,并且精于俳句、汉诗和书法,这一切都使他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敬,也因此,1984年的1000日元的纸币上出现了他的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