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理学“将空间处理为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一成不变的地域——一个被动和可以丈量的世界,而不是具有行动和意义的世界”空间并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空洞容器,空间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景观取代纯粹的自然景观,构成人类地理空间的普遍过程和事实,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自然景观成为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正如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一样,空间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改造下,成为意义生成的场所。
从空间实践或空间生产的角度看,空间不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场域场所,它还是凝聚实践意义与价值的对象化载体。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建构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空间三维辩证结构,将空间区分为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s)、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和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三个维度。所谓“空间实践”,可从空间性的生产和生产性的空间两个方面来理解。空间性的生产强调空间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物质场域,生产实践离不开具体的地点场域,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是物质能量穿越凝聚于空间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性是生产实践物质性的具体体现。没有空间性也就没有实践的物质性。但是,“空间实践”是指空间本身的实践,不应被理解为空间中的实践。生产性的空间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对自然物质空间的型塑改造,生产性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是自然空间生成为“人化的自然”的实践性空间。由“空间实践”所型塑的实践性空间是具体可感的感性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人的对象化空间。因此,“空间实践”是生产社会空间性之物质形式的过程,它既表现为人类活动、行为与经验的中介,又是它们的结果。正是由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才得以实现。所谓表征,是赋予事物以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实践活动,是运用物象、形象、语言等符号系统来实现某种意义的象征或表达的文化实践方式。在列斐伏尔看来,所谓“空间表征”,是指特定的社会实践空间所凝聚积淀的构想性、观念性和象征性的意识形态空间。如果说,“空间实践”侧重感性经验的物质性空间(感知的),“空间表征”侧重象征想象的精神性空间(构想的),那么,“表征空间”则侧重于物质性与精神性、感知与想象的合一,这种合一构成人类实际生存其中的体验性空间(体验的)。“表征空间是有生命的:它能言说。表征空间有着,例如自我、床、卧室、居所、房屋、广场、教堂、目的等情感的中心或核心。它是充盈着激情、行为、生活和暗含着时间涌动的场域。表征空间的基本性质是能动的和流动的。因此,它能够以方位性、场域性、关系性等方式被描述。”表征空间是象征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是具体真实的空间。
传统空间理论将客观实在性与文化表征性分割对立,主要源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以所谓客观中性的立场看待空间,空间因此成为无价值的、与人无关的冰冷客体。然而,从实践的观点看,“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空间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文化表征的过程,也就是实践意义与价值的表征过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人把愿望、欲求、理想、感情凝结在对象之中,改变了空间的自然属性,空间因此不再是客观中立的存在,而是一种具有表征意义的“人化的自然”。在此意义上,所有的空间生产实践都应该被理解为文化表征的实践,实践生产的空间都应该具有其表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空间是客观实在性与文化表征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