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在南京找到焦躁不安、情绪极不稳定的张某时,她哭着说:“我不回去,妈妈,咱们搬出北京吧!”
据千龙新闻网消息:2000年8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初中学生告班主任老师的诉讼案。令记者大吃一惊的是,最先提出要告老师的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14岁女生张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白净、说话声音不大、有着羞涩笑容的花季少女,先是离家出走、恳求母亲搬出北京,最终走上法庭状告自己的班主任?
张某是北京某中学初二(2)班学生。在采访中,她和她妈妈告诉记者,被告老师因张某与同班的一位男生关系密切,便在课堂上、教研室里多次翻看其书包、日记以及给其他同学的信件,还下令不许同学和张某说话,甚至骂她“下贱”、“骗子”。因无法承受完全被孤立的痛苦,张某离家出走了。当妈妈在南京找到焦躁不安、情绪极不稳定的张某时,她哭着说:“我不回去,妈妈,咱们搬出北京吧!”
这场“风波”给一个原本令人羡慕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张某的妈妈已经两个多月无法正常工作,甚至递交了辞职报告;爷爷病危,急救了五天,至今仍躺在医院里……她们一家唯一庆幸的就是在张某出走的日子里,她没有被拐卖、没有受到任何的人身伤害。
张某被找回来了,事情却并没结束。她已无法回到原来的学校上课(据张某的父母反映,早在张某出走之前,班主任就曾让张某“回家”,并向其父母表示找几个老师在家给孩子上课就行了);因原校提供的学籍卡被涂改过,新的学校是否能接收她还是个未知数。张某一家认为:“班主任老师严重危害了张某的身心健康,间接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决定起诉。
至于为什么要告老师,张某说:“老师对我的最大伤害是她侮辱了我的人格。她做了好多令人费解的事,比如翻同学的书包,不但翻我的,也翻别人的,以致我们班好多同学的书包都上锁;她还不让我上学……”
当记者问张某将来怎么办的时候,她说:“到了新学校好好学呗,不会所有老师都像那位班主任一样的。”
后来,张某一面接受心理治疗,一面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去丰台补数学、去崇文补英语、去宣武补物理……天太热,流鼻血了,她就塞上点棉花匆匆出门。
其实,张某的遭遇绝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问题。这位学生之所以要告老师,也绝不仅仅因为老师对她和异性交往的态度,而是因为老师侮辱了她的人格,使她感受到不被尊重的痛苦。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原则。如果张某的叙述属实的话,那么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可能是导致师生反目成仇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或老师们一心一意“为了孩子们好”,但却得不到孩子们的理解。为什么?主要还是成年人对孩子不够尊重,导致了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教育离不开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不会有好的结果。
可是,在和父母们接触的时候,有些父母说没觉得自己不尊重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难道还不尊重他吗?事实上,尊重并不等于纵容,而是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商量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能利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尊重,主要是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传统的教育模式倡导的爱,主要是指给孩子以关怀,关怀孩子的德智体发展,关怀孩子的饮食起居。所以,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定义父母们的行为,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给孩子买衣服,买吃的,都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在现代教育模式中,爱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而是以尊重为主。也就是说,如果只给孩子物质上的关怀是不够的,而应该给孩子精神上的关怀,这种关怀主要以“尊重”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父母们不尊重孩子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表现,在此提出来,希望提醒父母们的注意:
打骂孩子。对孩子不信任,不听孩子解释,动辄打骂是最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样的成年人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软暴力。主要是指说许多伤孩子心的话。校园歧视、对孩子不理不睬,伤孩子的自尊心,这些做法是形式比较隐蔽的软暴力手段。
强迫孩子学习各种特长。比如钢琴班、书法班、游泳班。其实,您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都没有错,关键是看孩子是否喜欢这种学习,如果孩子喜欢,那么您就是在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孩子不喜欢,那么您就是违背孩子的意愿在做事。无论您认为这件事的价值有多大,强迫孩子违心去做都是不正确的。
不尊重孩子的情感,主要是对孩子的朋友缺乏起码的尊重。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和同学玩,不允许孩子交朋友,偷听孩子的电话,偷拆孩子的信件。尤其是当孩子面临青春期的时候,一些父母更是如临大敌,生怕孩子喜欢上某个异性同学。其实,如果能够对孩子的行为坦然一些,大度一些,说不定孩子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您的。
用自己小时候的行为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许多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我小时候从来没穿过那么好的衣服,瞧他们现在!”“我们上学的时候男女生都不说话,他们怎么可以那样!”“我们那时候……”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忽视了时代的变迁,用自己来取代孩子,是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怎样才能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好的关怀呢?提出下列建议: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能教育好孩子,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也许他不能成为音乐家,但他可以成为美食家;也许他不能成为科学家,但他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是孩子人生的方向盘,当子女面临着一些选择的时候,父母就要站在孩子的背后,关注他们,支持他们,给他们把握一个大方向,而不是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
让孩子的情感独立。许多孩子的情感不能独立,有的人即使已经上大学了,工作了,也还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能这么做,否则我妈妈不高兴……”“我妈说他好,所以我才嫁给他的。”“我爸爸妈妈说了……”这些都是情感不能独立的表现。让孩子独立,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具备自主的精神。父母因为爱孩子而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的不尊重。
把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限制孩子的行动,不许动这,不许做那,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同样,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也是无法真正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