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20100000004

第4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自卑情结”好像已经众所周知了。许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采用了这个名词,并且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付诸实践。然而我却不敢断定,他们对于这个名词的理解和使用是否都准确无误。

例如,告知一个病人他有自卑的情绪,是没什么用的。这样做只能增强他的自卑感,而不是教给他如何克服这种情绪。我们必须辨别出他在生活中是否存在自卑的苗头,并在他出现自卑情绪的准确节点给予他鼓励。每个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有自卑情结。把有无自卑情结作为区分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依据是徒劳的。区分他们的依据只能是看其生活能力以及完成目标的程度。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的痛苦。”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获得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我知道你的毛病,你头疼!”

有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被问及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不!”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周围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不必问,我们只需关注他的行为。在其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手段来确保自己重要性的。例如,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傲慢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想法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让他们瞧瞧我是厉害的!”如果我们看见一个说话时手势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强调的话,我说的话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一个行为举止处处故意要凌驾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怀疑他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自卑感,需要装腔作势一番。这就像是嫌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为了使自己显得高一点,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身高还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不能抱希望他会承认这个事实。

然而,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会显得柔顺、安静、克制、与世无争。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成千上万,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他们站在狮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儿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了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与他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处境。只要一直保持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和满意的方法改善环境——来使我们摆脱自卑。没有人能长久不变地忍受自卑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认为脚踏实、努力拼搏,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那么自卑感就会使他不堪重负。如果他还要努力摆脱它,就会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来掩盖这个问题。他的目标仍然是“战胜困难”,可是他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因造成自卑的环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依旧存在。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烈。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使他陷入自我欺骗之中。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去理解,我们会以为这些动作是漫无目的的。它们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要改善自己的处境。只要我们看到他跟其他人一样忙碌,要达到一种自我满足感,但是他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动作在这点上是一致的。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弱小,他会跑到具有优越感的环境里去。他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能力,而是让自己在自我眼中显得更强大。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对工作上的问题不能应付自如,为了获得自信,他可能会在家里变成独裁的暴君。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岿然不动。只要遇到相似的环境,它们就会一触即发。这样,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了。当某个人没有准备好面对某个问题时,他坚信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或道歉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会利用优越感来补偿自己,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获取优越感的行为却用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因此就会掩盖或者逃避真正的问题。个人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逃避失败,而非努力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会表现得犹豫不决、止步不前,甚至临阵退缩。

这种态度可以在广场恐惧症的案例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就是:“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回避它。”当这种态度得到严格执行时,这个人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就是自杀。此时,这个人在所有的生活问题面前已经缴械了,而他的信念表现出的是,他对自己的处境一筹莫展。当认识到自杀是一种谴责或报复时,我们才能理解这是他们在追求一种优越感。在每个自杀案中,我们都会发现死者把责任完全抛给其他人。自杀者仿佛在控诉:“我是世界上最温柔、最敏感的人,你却用最恶毒、最残忍的方式对付我!”

每个神经官能症患者在他接触的环境里,都会或多或少地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三个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在他认为能够主宰的环境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个狭小的“马厩”,关上门窗,拒绝了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就这样了此一生。至于他的统治方式是飞扬跋扈还是委曲求全,则全凭个人的教养而定。为了达到目的,他会想尽各种方法,并从中选出最高效的方法。一旦他对一种方法不满意,就会换另一种。不过不管何种方法,其目的是一样的——在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获得优越感。

比如,受了委屈的孩子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的最佳武器,就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这类孩子成年后,就很容易患上忧郁症。眼泪和抱怨——这些方法我称之为“水的力量”(water power),它们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变为奴仆的有效武器。我们可以在其举止上看出他们的自卑情结。在这点上,他们和生性腼腆、忸怩作态、抱罪怀瑕的人是一样的。他们已经默认了自己的软弱,并且自顾不暇。他们想掩人耳目,并不惜任何代价争取不切实际、至高无上的目标和凌驾一切的野心。相反,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初次见面会表现出优越的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说什么的话,就会很快发现他不承认的自卑情结。

所谓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实际上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人不敢在外界面对爱情问题,他便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假使他把他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内部,那么他的性欲也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解决,这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没把兴趣延伸到家庭外部的其他人身上。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不能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掌控局势。恋母情结的受害者大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过的教养使他们深信: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是他们的特权,而他们却不知道在家庭之外可以凭借自己努力赢得好感和爱情。成年后,他们仍然很依恋母亲,导致他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仆人。而能使他最安心的仆人,则是他的母亲。在任何孩子身上,都可能会有恋母情结。这样的孩子往往从小被母亲宠惯,并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同时他的父亲还对他漠不关心或者冷漠无情。

各种神经官能症患者都能表现出限制性的行为。口吃者在说话时我们便能看到他犹豫的态度。社会归属感促使他和同伴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轻视、对尝试的恐惧与他的社会情感冲突,结果他在说话的时候,便显得犹疑不决。那些在学校中“表现差劲”的儿童,30多岁仍然找不到工作或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男人或女人,反复做出同样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病患者,对白天的工作感到十分厌烦的失眠症患者——这些人都有自卑情结,使他们无法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手淫、早泄、阳痿和变态的人在接近异性时,就会害怕自己表现不当,因而在生活中都会犹豫不决。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这么害怕呢?”这时,他们好高骛远的目标就会显露无遗。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了!”

我曾说过: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它是人类进步的诱因。例如,科学的发展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并预测未来的变化。它是人类改善生活条件、探索宇宙、利用自然的结果。事实上,依我看来,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以自卑为基础的。假使我们想象一位兴味索然的外星人访问我们的星球,他必定会有如下的观感:“这些人类呀,看看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看看他们为了安全所做的各种努力,他们有屋顶以防雨,衣服以保暖,街道以使交通便利。很明显,他们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物种了!”

在某些方面,人类确实是所有动物中最柔弱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强壮,而且还有多种动物也比我们更适于单独应付生活中的困难。虽然有些动物也会用团结来补偿他们的软弱,因而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但是人类却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动物更需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

婴儿是非常柔弱的,他们需要年长者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最弱小的婴儿,如果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能完全听凭环境的宰割,所以我们不难了解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合作,他必然会走向悲观,并发展出顽固的自卑情结。我们也能想象,即使是对最懂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抛出问题。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已经接近完全控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脆弱,可是生活的三个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更完美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供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继续努力,而努力的前提则是与人合作,这样的奋斗才有意义、有希望,这样才能真正改善我们共同的境遇。

人类永远不会达到自己终极的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某个人或整个人类面对的是正道坦途,未来的一切都可以预料,任何事都可以提前做好,这样的生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未来不会出现任何出人意料的事,那我们还期待什么呢?事实上,正是生活的不确定性引起了我们人类的兴趣。如果我们对任何事都一清二楚了,我们想知道的事都已经知道,那么探索和发现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科学也就走向了终点,我们的宇宙也成了老生常谈的故事。我们追求的艺术和宗教,也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所幸的是,生活并非这么容易就被耗尽。人类仍在不断奋斗,我们也总能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合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神经官能症患者在行动之初就遇到了阻碍。他解决人生的各种难题方法处于较低水平,所以他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正常的人会努力寻求某一问题的圆满解决方法,他能找到新办法,也能解决新问题。这样,他们就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不甘心居于人之后,不甘心成为他人的负担,也不需要别人的特殊照顾,他们会遵循正确的社会规律,行事果敢,并善于独立解决问题。

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具有唯一性。它取决于个人所认同的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并非只是口头承诺,而是体现在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它就像自创的美妙乐曲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他并没有直白地表现出来,它的表现形式很委婉,我们只能从他举止中去猜测。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像解读一位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文字不多,意义却异常深远,只有我们动用自己的直觉和研究才可以推敲出来。对于无比深奥也最为复杂的生活方式,心理学家也需要从其字里行间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品读生活意义这门艺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确计算得来的,而是在暗中摸索获取的。我们一直在整体中摸索,一点点地获得线索,然后对事物的局部认识,最后做出自己的解读。我们对于优越感的追求同样是在暗中摸索出来的,它是我们的一种追求,是一种动力,而不是地图上的某一个静止的点。没有人能够说出自己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也许他有自己的职业目标,但那只是人生目标的一部分。即使有了确定的目标,通向目标的途径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人想成为医生,可是作为医生需要他具备很多素养。他不但要有专业的药学和病理学知识,他还要在行医中体现出仁爱之心。其救死扶伤的行为和尽职尽责的态度都会表现出来。这一目标其实就是他对自己自卑感的一种补偿,并且我们还能从他的工作以及其他领域的表现中,推测出他所补偿的是哪种具体的自卑感。

比如,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医生很早就耳闻或目睹过死亡的事例。而这种事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人生是不安全的。也许他们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死去了,这就激起了他努力学医的决心,以找到一种对抗死亡的方法。也许有人的具体目标是当一名老师,但是老师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如果一个老师的社会情感很弱,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当老师的方法来让自己获得优越感。只有和那些比他弱小或者经验不足的人在一起,他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可是那些社会情感很强的老师则会平等地对待学生,并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此我需要提醒一下,老师之间不仅有能力和兴趣的差异,自身的目标对他们的行为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他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为了适应这个目标,个人潜能就会受到压抑或限制。但是,原来的目标却依然顽强存在,直至他找到一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法,并实现其最终理想——一种优越感。

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我们都不能只看其表面。就像一个人可能改变他目标的实现方式一样,比如,他可以随意调换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其潜在的一致性,即性格上的统一。人的性格不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我们拿到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当我们将它放在不同位置,或者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时,就会觉得它有所变化,然而进一步观察发现,它始终是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个人的整体目标也是如此。我们无法从某种行为观察到其整体目标,但是从他的全部行为中却可以窥其全貌。我们不可能说:“如果你做成了这些事,你就获得了人生的优越感。”追求优越感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身体越健康,精神就越正常,在遇到困难时,就越能找到最佳办法。只有神经官能症患者才会只认定一个目标说:“我就必须如此,否则就无路可走了。”

我们都不会急于对特定优越感的追求给出定义,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成为神一样的人。有时我们会听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说出这样的话:“我要成为上帝。”很多哲学家也拥有同样的想法。老师也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上帝般的人物。在古老的宗教中,这种目标更司空见惯——教徒们必须以这种方法修炼,使自己成为超凡脱俗的圣人。而成为“超人”的观念其实是成为上帝的委婉的说法。尼采在发疯后,曾写信给斯特林堡,署名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些疯子常常将自己想象成为神,而且明目张胆地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他们会说“我是拿破仑”或“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想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他能用无线电波沟通世界、监听他人的谈话并拥有预测未来的超凡能力。总之,他想要成为世界的主宰。

也许,这些人想通过理想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想成为世间的主宰的想法,比方说,掌握世界真理或者变得长生不老等。不管我们是想让自己永世长存,或者在人间反复轮回,还是预见一个永生不朽的世界,它们都是以成为上帝一样的人为基础的。在宗教思想中,只有上帝才是永存不朽的,因为他可以劫后重生。我们暂且不说这种观念的是非对错,这些都是对人生的解读,都是人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认同了这种意义——成为上帝或者圣人。即使无神论者也希望自己能战胜上帝或者比上帝高出一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目标有强烈的优越性。

只要确定了自己的具体目标,个人所有的行为也不会与之背离。个人的习惯和表现也都会完全遵循这一目标。那些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酗酒者、罪犯、变态者的行为都是在追求优越感。他们的目标导致了这些病症的出现。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是无可指责的,因而他们绝不会反省自己的病症。

在一所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男孩,他是全班最懒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那么差?”他却说:“如果我是班里最懒的孩子,你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我身上。你几乎很少注意那些上课安安静静、按时完成作业的好学生。”只要这种做法能够吸引老师的目光,并驾驭老师,所以他就不会改正了。要他放弃懒惰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需要用它来达到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他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反而成了一个十足的傻子。

还有一个孩子,在家里他很老实,甚至略显愚钝、笨拙,在学校他的成绩也很差。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哥哥的行为方式则与他全然不同,既聪明又活泼,可是因为莽撞总是惹是生非。别人曾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宁可笨一点,也不要像你那样鲁莽。”如果我们认识到弟弟的做法是在避免麻烦,那就会知道他的愚笨其实是明智之举。因为弟弟天生愚笨,所以别人不会对他要求太高,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受到责备。从他的这一目的来看,他并不是真愚,而是装笨。

时至今日,一般的矫正只针对其外在表现。不管是在医药上或是在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态度都是完全不赞同的。当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如别人,或学校的作业总是做不完时,如果我们只注意到这点,想要他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许他是想给老师添些麻烦,甚至是想让自己被开除来逃避上学:假使我们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途径来达成他的目的,这和成人的神经病症如出一辙。例如,假使一个人患有偏头痛(migraine),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遇到困难时,它便会适时发作。由于头痛,他可以避免许多社交问题。每当他必须与陌生人见面或做新的决定时,他的头痛便会发作,同时,它还能被用来当作对别人发脾气的借口。这么有效的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奢望他放弃呢?在他看来,头痛可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它可以带来他想要的一切。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可以吓唬吓唬他,让他无法再继续演戏。就如同一些士兵害怕上战场,当在假装要给他电击或动手术时,病症就完全消失了。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不变,即使改掉了一种症状,他还会患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的病症。有一种神经官能病患者能以飞快的速度甩掉病症,然后毫不迟疑地再患上另一种,令人啧啧称奇。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不断地扩展着他们的收藏目录。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了更多尝试的方式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摸透他们选用某种症状的目的,以及它与一般优越感目标的关系。

如果在教室中,我让人取来一个梯子,爬上了黑板顶端,然后坐在那里,看到我这样做的每个人很可能都会想:“阿德勒博士一定是疯了!”他们不知道梯子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爬上它,或我为什么要坐在那么不雅观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原因——“他想要坐在黑板顶端,因为如果不是他的身体高过其他人,他便会感到自卑。只有在能够俯视他的学生时,他才感到安全。”如此一来,别人便不会以为我疯得那么厉害了。我是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具体目标。梯子看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我爬梯子也是按计划行事的。我的疯狂就在于我对优越地位的解释。假使有人告诉我:你的具体目标糟糕透顶,那么我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我的目标保持不变,而我的梯子却被拿走了,那我会锲而不舍,试着用椅子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了,我会尝试往上跳、徒手往上爬。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样的。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旦改变,思维惯性和态度也随之转变,他就不再需要它们,新思维和新态度就会取而代之。

让我们再举一例,一位30岁的女士向我求助,说她交不到朋友,也找不到工作,成了家里的累赘,因此她备受煎熬。她时不时地做些临时工作,比方说打字员或秘书一类的职位,然而她的老板们个个都想占她的便宜,可把她吓坏了,只好落荒而逃。有一次,她也找到了一个工作,这个老板对她并不感冒,可是她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蔑视,又愤而辞职了。她接受心理治疗很长一段时间,我记得差不多有8年,精神治疗对她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她仍不大合群,也没有找到赖以谋生的工作。

我接诊她时,追踪了一下她童年的经历。因为不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她是家里的小女儿,天生丽质,而且被宠得令人难以置信。当时,她的家庭十分富裕。因此凡事只要她动动嘴,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当我听到这里时,不禁说道:“哇,你那时的生活就像公主一样。”“是呀,说也奇怪,”她回答道,“以前每个人都称我为公主。”我接着问她最早的记忆,她说:“当我4岁时,我记得走出家门,看见一群孩子正在玩游戏,他们蹦蹦跳跳,还同时大喊‘巫婆来了’,我被吓坏了。回到家中,我问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女佣‘世上真的有巫婆吗’,她说,‘是的,有巫婆、小偷,还有强盗,他们还会到处跟着你。’”从那以后,她就很害怕一个人待在家里,并且她将这种恐惧带到了全部生活之中。她说自己不够强大,无法离开家,家人必须在各方面支持她、照顾她。

还有一段她早期的记忆:“我曾经有过一个男性钢琴老师。有一天,他想亲我,我立马就不弹了,撒腿就跑,接着就告诉了妈妈。从此,我再也不想弹琴了。”在此,可以看出,她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和男性保持很远的距离。她对性的观点就是,要通过拒绝爱情来保护自己。她认为谈恋爱是软弱的表现。

在此我想说,很多人在恋爱之后觉得自己变得很脆弱,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是正确的。恋爱中的我们会变得很温柔,并且对对方的爱慕也会比较容易使我们受到伤害。只有那些认为自己永远是强者、刻意隐藏感情的人,才会避免对爱的依赖。这样的人没有做好恋爱的准备,也不会去接受爱情。我们发现,这种人如果感到自己有坠入情网的危险时,就会亲手毁掉这段爱情。他们会挖苦、讽刺让他们陷入爱情的人,用这种方法摆脱自己的脆弱情感。

这个女孩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也会变得很脆弱。而且她变得过于敏感,当在工作中,有男人向她示爱时,她就会惊慌失措,只得逃走。可是,当她需要处理这些事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她的“公主城堡”崩塌了。她设法找来亲戚帮忙,可是她的境遇却是今非昔比了。没多久,亲戚们就开始对她厌烦了,再也没有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了。她很生气地责备那些人,说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你们知道有多危险呀。这样,她才勉强地避免了形影相吊的生活。

我想,如果所有的亲戚都抛弃了她,她肯定会疯掉的。她获得优越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迫家人供养自己,并帮她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她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属于这个星球,而是另一个星球的人,我在那里是公主。这个星球的人不理解我,也不知道我有多重要。”如果再这样下去,她肯定会发疯的。不过,还算她机灵,她还能得到亲戚们的救济,所以没有踏上这最后一步。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人公的自卑情结和优越感。有一个16岁的女孩被送到我这儿来,她从7岁起便开始盗窃,12岁起便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她的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在她2岁时,他们终于离婚了。她被母亲带到祖母家里抚养,她的祖母对这个孩子却是非常疼爱。在她出生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僵到了极点,所以母亲并不欢迎她。因为母亲不喜欢这个女儿,所以母女关系很差。

见到这个女孩后,我很友好地和她交谈,她说:“其实,我并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那些男孩子混在一起,我做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妈妈看,我要让她知道她管不了我。”

“那你这样做是出于报复了?”我问道。

“我想是的。”她说。

她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更强大,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是因为她觉得比母亲软弱。她觉得母亲并不喜欢自己,因而受到自卑的困扰。她认为能够制造麻烦就可以证明自己更强大。由此看出,儿童偷窃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时,大都是出于报复。

一个15岁的女孩在失踪了8天之后,被带到了法庭上。她在法庭上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她说自己被一个男人绑架了,那人将她绑在房间里整整8天。没有一个人相信她说的话。医生恳切地跟她聊天,想让她说出实话。她很生气地问医生为什么不相信她,并且给了医生一记耳光。当我见到她时,问她对未来的打算,让她相信我只关注她以后的命运,而且我能给她提供一些帮助。

当我让她将自己做的一个梦告诉我,她笑了笑,最后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梦:“我在一个酒吧里,当我打算从里面出来的时候,看见了妈妈。一会儿,爸爸也出现了,我让妈妈把我藏起来,不让他看到我。”她害怕她爸爸,并且一直在反抗。她以前常受到爸爸的责罚,因为害怕受到打骂,她只好说了谎。当我们听到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当事人的父母是否严厉。除非说真话会带来危险,否则他们不会说谎的。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女孩和母亲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后来,她向我坦白有人将她引诱到一个地下酒吧中,在那里待了8天。因为对父亲的惧怕,她不敢讲真话。但是她又想让父亲知道这件事,以压他一头。因为她一直被父亲压制,只有在伤害他时,她才会有征服的快感。

对于这些在寻求优越感中犯了错误的人,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帮助呢?假如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这就不难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就会对他们的挣扎深表同情了。他们的唯一错误,就是把精力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每项人类发明的背后,就是追求优越的不断努力,这也是人类文明之源。人类所有活动都沿着这一主线前进——由下及上,从负到正,再从失败到成功。只有那些为了全人类的福利奋勇前进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如果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别人,我们就会发现,说服他们并不难。

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和行动的要求,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合作事业。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这一点连神经官能症患者和罪犯都一清二楚,他们同样拼力为自己的一贯作风辩解,同样知道将责任推向他人。但是,他们丧失了向正面生活进发的勇气。自卑的心理一直告诉他们:“在合作中取得成功没有你的份儿!”他们逃避现实问题,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却一直沉浸在虚幻中。

由于人类的劳动分工,行业中的目标各不相同。正如我们所见,每一个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我们总能从其中找到一些毛病。对有的孩子可能来说,数学是他的优势,有的孩子可能对美术更有天赋,有的孩子也许体力强于他人。对于一个消化系统有问题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关注营养问题,他们会对食物有更大的兴趣,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改善他的状况,将来他也许会成为厨师或营养师。在这些特殊目标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在得到真正补偿的同时,孩子们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并自我限制学习的内容。比如,一位哲学家需要远离社会,安静地思考和写作;可是,只要他追求的优越感中含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总之,人类的合作需要各种不同特长的人才。

同类推荐
  • 心理司马

    心理司马

    年轻时他心存理想,却在乱世中屡遭险境;从曹操、曹丕到曹叡,他辅佐曹氏三代,渐渐摸索出权力之道;逆境中坚忍不发,出手时残忍无情,他是用兵和政治的绝顶高手--司马懿是三国时代的大赢家,但他为生存而孤独挣扎的曲折心路又有谁知道?
  • 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

    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它包括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两个方面,其中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某些部位的表情、姿态、动作、生理反应以及衣饰等透露出来的心理信息。它同有声语言一样,甚至比有声语言更能反映人真实的内心。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往往能够揭示人的情感、态度、智慧和教养,它们同有声语言一起构成了人类的语言,共同传递着人内心隐秘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掌控人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人知面知心的行为心理学》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读者在看后能够掌握察言观色的技巧,并且将其应用于日常交往中,成为交际场上掌控局面的人。
  • 面对抉择

    面对抉择

    人生路上,总会来到无数十字路口,去向何方,应当如何抉择?配偶,职业,居住地……面对影响人生方向的大事,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决定呢?本书就为您一一道来。
  • 不拖延的心理学

    不拖延的心理学

    拖延是可怕的敌人,是时间的窃贼。它会损坏人的性格,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让人变得一事无成。《不拖延的心理学》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问题进行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从科学里汲取力量,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你可以活得更精彩,再不用承受那些常与无必要的、自寻烦恼的拖沓相伴而来的痛苦。这样,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你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娱乐,同时,从拖延中抢回更多的时间,也会让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 怪癖心理学

    怪癖心理学

    本书通过大量案例、现场试验解读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理秘密,剖析了那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行为。诠释了生活的本质与真相,并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做到“见怪不怪”“以怪治怪”,化生活的“非常态”为“常态”,更好地驾驭学习、工作、生活。
热门推荐
  • 科特勒营销微语录

    科特勒营销微语录

    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学之父,世界级营销学泰斗。他一生致力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及社会营销的研究,他创立的营销理论和思想改变了传统营销的格局,大大扩充了营销的内涵,使得营销上升为一门科学。他的著作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被全世界的营销人士视为营销圣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企业家,帮助无数企业走出了销售困境。《科特勒营销微语录》集合了科特勒一生重要著作及其一些演讲的思想和语言精华,用观点加案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科特勒的营销精义。“科特勒微语录”部分摘录了科特勒关于营销的核心观点和语句,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科特勒的营销理论。
  • 曲罢情未散

    曲罢情未散

    一名江湖艺人在巧合之下相遇的女侠客后发生的凄惨悲烈的爱情,人与人的信任?还是亲仇间的反目?请看作品曲罢情未散。
  • 锦年春

    锦年春

    如果穿越了,你是选择繁华如梦,还是似水流年?有时候,命运无从选择。廉知冉做不来逃婚的事,便只能一顶小轿,抬进徐府作了妾。这不是一曲可歌可泣的妾室上位戏,而是一个女人平凡但不平庸的一生。********************************************************************已有完结作品《朱门千金》,坑品有保证!新书求包养,求推荐,求收藏!!!O(∩_∩)O~~~
  • 五姨

    五姨

    一个市井小女人从家庭主妇到三胎妈妈的人生经历。
  • 景星凤皇:不负天下不负卿

    景星凤皇:不负天下不负卿

    她本天命凤女,身份高贵,奈何命途坎坷、举步维艰。他本天煞孤星,身陷泥潭,一朝改头换面、贵不可言。肩负着家国大仇,她一步步成长。承载着义父野心,他一次次杀戮。亡家之仇,不共戴天。却命运弄人,情根深种。他说:“这双手以前因你执剑,以后为你抚琴。只要你要,我愿倾我所有。”她说:“我宁可不要天下,却也不要你死。”许一世情深如许,共结连理,不负天下不负你。
  • 欢喜相遇小夫婿

    欢喜相遇小夫婿

    李欢喜指着躺在地上的小人,“老爹,快看!这儿有个小鲜肉,绝对是新鲜还冒着热气儿呢。”“我的小棉袄嗳,你确定你说的不是刚出锅的包子。”……“老爹,咱俩还没落脚的地儿呢,你打算把这小崽子背哪去?”“先让他跟着咱呗,你老爹我三观超正的,见死不救这事臣妾办不到啊。”“带着他你不怕咱俩掉马甲呀?”老爹:“……”。
  • 辞雀为凰

    辞雀为凰

    人人都说她是大祭司掌中的金丝雀,她偏不信!她的命,自己做主!
  • 民国娥皇

    民国娥皇

    小说背景须上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叶碧菡,商界巨子的遗孤,为舅父收养,成人后,立志要做家庭主宰。下嫁沧州一个镇上的地主家庭后,用她的智慧和津门人脉,不但改变了重男轻女的家风,还改造了世代以土地盘剥的地主家庭生存方式,还把家业移往津门。中间,又经历了两段感情纠葛。叶碧菡思想进步开放,持家凌厉细致;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决然是非,最终走到抗日烽火里来。《民国娥皇》是长篇《大家族》的第一部。
  • 医妖传奇

    医妖传奇

    中州大陆,人与妖魔同在,天道赋予医妖师降妖医妖的本领,堪称人间王者。后来,最凶狠残暴的天命魔族出现了,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人间的王者还会依然是王者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