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
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译文”
从前有一个奶娘,她抱着小孩赶路。路上走得很累,就在路边睡着了。
这时有一个人过来拿着香饼给小孩吃,小孩吃得津津有味,就不再顾及随身带的东西。这个人把小孩身上佩戴的金锁、玉串以及穿的衣服等物品都拿走了。
“禅心”
小儿终归是小儿,不懂得如何去辨别事物之间价值的轻重。乐不思蜀的刘禅不也是如此吗?单独地为了贪图一时嘴上的爽快,却丢失了能够换回来更多欢喜丸的财物。小儿如此,生活中更有成年人也在做着如小儿般贪图小利的勾当,结果却被骗取了无数的钱财,悔不当初。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奶娘。奶娘的职责就是喂养和保护小儿,而她却因为旅途劳顿自顾自地去睡起了大觉。明知小儿没有辨识的能力,却对此不闻不问。欣慰的是小儿只是被骗走了身上的财物,倘若连人都被骗走,做奶娘的恐怕永远也无法推卸身上的责任。明知有危险存在,还放任潜藏的危险出来害人,天底下这样的奶娘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门外人在自言自语,有谁又真正了解那个孩子的想法呢?小孩无需去考虑所谓的长远大计,因为孩子只是孩子而已,只要满足了自己一点儿简单的小要求就可以快乐好几天。身上的金银珠宝对他来说也只是一种点缀罢了,与其穿戴着“无用”的金银,倒不如换成欢喜丸享受一下口福。也许,在大人们看来孩子是被骗了,可是在小儿童真的世界里,他才真正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即使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千万倍,可是终究换回来了自己想要的快乐。生活不就如此嘛,已经得到了自己所梦想的事物,何苦还要去计算其中的差距呢?这不等于是亲手把自己的快乐一点点埋葬嘛!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起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多用纸糊的灯笼点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朋友,辞别时,天色已晚,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说:“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一样。”
朋友解释说:“但如果你不提灯笼的话,别人可能会撞到你。”
于是盲者提着灯笼回家,但没多远,就被来人撞个正着。
盲人骂道:“看你走到哪里去了?难道没看见我手里的灯笼吗?”
路人说:“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灭了。”
盲者道:“是你心里的灯灭了,与我的蜡烛何干?”
盲人提灯,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给行路人指路,不要因为黑暗而撞到自己。那么,同样是一盏灯,盲人从中收获了自己的安全,路人也可以在纸灯的照耀下看清楚回家的路。什么是利弊?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方面去寻找能够为自己所用,才是利之所在。小儿从骗子那里得到了欢喜丸,那么他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利;盲人在自己看不到的纸灯的指引下,可以避免被路人相撞,他也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利。只是我们不要被简单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当自己心里面的灯熄灭了之后,再明亮的世界也如同一片黑暗。时刻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要盲目地遵从别人的选择,保持住理智,在诱惑面前权衡好自己的利弊关系,才可以从中寻找到快乐所在。
点明心灯,照亮前程。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寻找到自己所需所求,才是实现快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