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
昔有一猕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
“译文”
从前有一只猕猴,经常被大人们欺负,然而它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就把所有的怨恨发泄到了小孩的身上。
“禅心”
猴子没有人类的心智,所以看着长得类似的人类就要去报复,但同时猴子也是聪明的,他明白自己打不过大人,于是便把自己报复的对象转嫁到了小孩身上。然而,小孩毕竟没有犯过错,如此地伤害无辜,猴子不是在无形之中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仇人吗?等小孩长大之后必定会对当初猴子的举动怀恨在心,冤冤相报何时了,恶性的循环在猴子主观世界中开始往复。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猴子的行为却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受了欺辱怎么办?猴子的选择是转移发泄的对象,也许在动物的世界中,恃强凌弱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则,但却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学会转移自己的愤怒,只是不要去学习猴子把自己的怨气转移到别人身上。我们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时,默默地承担而不加发泄必定会有崩溃的一天,学会把自身的压力转移出去,通过娱乐休闲等其他方式释放出来,才能用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就像一个装满污水的瓶子,只有先清空了自己,才能装满净水,滋养无数的花开。
学会抛弃前嫌,用大肚能容的气魄去宽恕别人的罪过,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使自己不再执著于满腹的仇恨才能轻装上路,开创一份美好。
智坚禅师、归宗禅师和南泉禅师都是一代名僧。
有一次,他们同去行脚,却在路上碰到了一只老虎。但三人都不动声色地从老虎身边走了过去。
走了一段路程之后,南泉便问归宗刚才那只老虎像什么。
“像个猫儿。”归宗回答得十分干脆。
归宗又反过来分别问智坚和南泉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分别是狗和大虫。
不难看出三位禅师身上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气量和胆识,遇到吃人的老虎而从容不迫,真正具备心中空无一物的修行啊!三位禅师分别把老虎看成了三种不同的小动物,很显然他们都知道如何转移自己心中的恐惧。老虎吃人众所周知,然而禅师们却用转移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态放得更为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这样的老虎。你若是担惊受怕去面对时,困难便会无限度地放大千万倍,使你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如果保持着一种豁达的心态,把生活中的“老虎”当成是自己身边的宠物,用爱心和善良去感化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那么总有取得成功的一天。
用微笑去面对曾经的伤害,换另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中出现的是是非非,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身边的所有,终会驱散我们头顶上的阴云,看到一片五彩的霞光。即便挑战和压力再大,只要你把目光越过他们的身躯,投放到更远处的成功之上,那么你所乘坐的小船必将随着你坚定的目光扬帆远航,穿过雾锁重重,抵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