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不必邀[1]功,无过便是功;与人[2]不求感德[3],无怨便是德。
注释
[1]邀:求取。[2]与人:施恩于人。[3]感德:感恩戴德。
译文
为人处世不必追求功利,只要不犯错误就是功劳;施人恩惠不求感恩戴德,只要别人没有怨言便是品德。
点评
所谓“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并非如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那样消极,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做事不邀功,施恩不图报。这是中国人认可的行为方式。有时候,真正的施舍,常常是牺牲了自我,以成就他人。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做事并非不要报酬,施恩于人也并非不求回报。但是,如果一味为了报酬去做事,为了希望回报而助人,常常适得其反。如拾金不昧是好事,有人却向失主提出过分的报酬要求。拯救他人落水本是见义勇为,有的却向家属漫天要价。原本感人的高尚行为变得庸俗,变成交易。更有甚者,扶起被撞倒的老人,却被说成是肇事者。助人施恩者反被受恩者敲诈。这实在令人寒心和齿冷。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在做好事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回报但求无怨,多少有些无奈。作者的本义,其实是提倡一种纯粹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和施舍,永远比只知索取更高尚、更有意义。正如佛经所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说明了“施”比“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