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大好的嬴政,立即下令,召回了秦国大军。
“此次大败赵国,真是辛苦各位了。待到寡人霸业大成之日,定与你们不醉不休。”
“为大王效力,是我等分内之事。誓死效忠大王。”
“韩国弱小,且并没有什么争夺之心,尚且不必理会。倒是赵国,狂妄的很,此国若不尽快除去,必成大患。
所以,寡人才召回众位,重新商议部署进攻赵国事宜。”
“臣等谨遵大王之令。”
“此前,与燕攻其正面。这次,我们避开正面渡河,改由下游渡河,迂回到赵军侧后,攻他个出其不意。”
“此计甚妙。”
君臣又一起细细商量、部署了一番,才各自散去。
不久,两军就在平阳交战了。不出嬴政所料,此时的赵军的防备确实不够严密。秦军很快就攻破了赵军。斩数十万人,就连赵国此次的领军之人,亦是阵亡。
相较于秦国打了胜仗的兴高采烈,赵国吃了败仗的如丧考妣就更明显了。最重要的是,剩下的赵军还没了将领。
赵王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李牧。李牧此人,曾歼灭入侵的匈奴十万之众,是北部边疆有名的将领。眼下状况,让他来统领大军,再合适不过。
李牧率军回赵,与先前所剩下的兵士汇合后,便在宜安安营扎寨。秦军接连大胜,士气必然高涨。若仓促应战,势必会落于下风。遂拒不出战,只待时机。
秦军出兵攻击肥下,试图诱使赵军出来增援,然后好一举攻灭。
然而,李牧却没有如他想的那样做。
秦军又试探了几次,赵军皆不应战。秦将只当他们是怕了,就无奈放弃了诱引,只专心攻打肥下。
李牧得知后,清楚秦军出兵后,营地里留下的人必然是防守薄弱。遂觉时机一到。便带人去攻秦军主营。
他断定秦国主将桓齮定会返回营救,遂又派一队兵士埋伏于外。
果然,李牧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主营拿下了。桓齮的反应也未出他所料。
于是,赶回来救援的秦军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几乎被赵军一网打尽。
只余桓齮带着一些侍卫杀破重围,逃了出来。
李牧不愧是大破匈奴的名将。竟将秦将桓齮欲用在赵军身上的计谋反用在了他们自己身上,真是可叹一句足智多谋啊。
这桓齮,吃了如此大的败仗,自是不敢再回到秦国的,他深知回国后将会有怎样的处罚。遂逃去了燕国。
嬴政得知后,大为震怒。一怒此战损失了如此多的军士,二怒将领桓齮竟然弃国而逃,投了他国。
于此同时,燕国派出太子燕丹,前往秦国为质。
早在嬴政派兵出战时,燕国上下便惶惶不可终日。后经一众大臣商议,决定送去质子,以表不想开战的诚心。
至于质子人选,当然是燕丹最为合适了。
他是嬴政儿时唯一的伙伴,又一起在赵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想来,情意匪浅。
他去秦国为质,处境应该会好很多。若是能再在秦王身边劝说一二,那就更好了。
不仅燕国国君与大臣们这样想。就连燕丹也是这样想的。
燕丹在赵国为质多年,被遣回燕国后,处境也并没有多好。他不受燕王的喜爱。即使后来被封为了太子,也是看在已是秦王的嬴政的面子上,希望嬴政看在与燕丹的情分上,修两国之好。
去秦国为质,也是燕丹自己求来的。他以为,去了秦国,虽名为质子,他的朋友嬴政,也定不会真的怎么样他的。这样,也可以让他的父王对他另眼相看。
可现实,真的会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