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作诗态度十分认真。他非常重视诗歌字句的锤炼,尤其喜欢改诗。他不仅为同时代人刘贡父、王仲至改诗(见《王直方诗话》),而且还为前人改诗,如谢贞的《春日闲居诗》中有“风定花犹舞”一语,王安石认为“舞”字不好,于是将其改为“落”字,《彦周诗话》称其一改,“其语顿工”。王安石既有改他人诗之癖好,更有改自己诗的习惯,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修改《泊船瓜洲》一例。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二次拜相,奉诏入京,舟次瓜洲,有感而作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自景祐四年随父定居江宁(今南京市)后,江宁就成了他的一处栖息之地。他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之钟山(紫金山)。此次离开钟山赴任,感情相当复杂。首句以轻快的笔调写自己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与长江北岸的瓜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隔江相望,一水之隔,顷刻即到。次句写在瓜洲回望钟山。遥远的钟山,在诗人看来,不过是“只隔数重山”,近在咫尺,表达了诗人赴任时愉快的心情和对钟山的依恋。三四句则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回大地,万物生机盎然,这与诗人奉诏回京,重沐皇恩的心情十分和谐,但“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语则分明表现了诗人对复杂政治斗争形势的忧虑。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理想;悠游林下,是他的生活理想。鉴于变法遇到的强大阻力和他本人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他又强烈希望自己能早日辞官归隐。这一“还”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政治斗争的厌倦和刚登程已盼归期的心境。
这首写景抒情的小诗构思新颖别致,情景交融,使人读之余味无穷。但这首诗之所以知名度高、为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尤其工于炼字。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士人家藏其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余字,始定为‘绿’。”王安石认为“到”“过”“入”“满”等字“不好”,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字都只是从“春风”本身的流动而言,既显得抽象,又未写出春风的个性和本质。而著一“绿”字,即写出了万物“春风吹又生”的特点:春回大地,春风拂煦,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不仅把春天写得生机盎然,使全诗顿长精神,而且也使读者为之神情一震,喜悦万分。
当然,用“绿”字描写春风,发明权不归王安石。唐代诗人的诗中已经屡见,如李白《侍从宜春苑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江漾轻轮野水天。”王安石最后确定“绿”字,或受前人启发,但他绝非抄袭前人,而是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融注了自己的心血,写出了新意,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