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问一个听力正常的人:“你会听吗?”一定会遭到对方的耻笑,这种问题他一定不屑于回答你。耳朵不聋的人谁不会听呢?可谁又会想到,坐在那听的人有可能只是一部录音机呢!录音机是一堆塑料和金属构成的没有生气、没有情感的机器,如果听者成了一部只知道机械运转的录音机,是无法激起说话者的激情的,只会让说话者感觉到:他在敷衍我。这样的录音机式的听者又怎能达到激励别人的目的呢?
所以,听应该是倾听,是对讲述者表现出极大注意地听。有人做过下面这个实验,来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讲述者有着极大的影响。
让学生(听者)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结果老师(讲述者)照本宣科,不看学生,无强调,无手势。
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倾听,并且使用一些身体语言给出反应,比如适当的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的接触。结果老师的声调开始出现变化,并加入了必要的手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起来。
由此看出,当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时,老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应也会变得懒散起来。而当学生改变态度,用心倾听时,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告诉老师:你的课讲得好,我们愿意听。这,就是无声的激励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倾听时加入适当的身体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动胜于语言。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表达出激情、赞美等情感,也可增强、减弱、躲避甚至拒绝信息的传递。善于倾听的人,绝不会做一部没有生气的录音机,他会以一种积极投入的状态,向说话者传递“我在用心听你说话”的信息。
录音机是没有眼睛的,倾听者有。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适当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强听的效果。倾听者的眼神应是专注的、真诚的,而不是游移不定、敷衍应付的。
录音机做不了“小动作”,而倾听者则必须做一些“小动作”。身体朝向对方稍微前倾,表示你对讲述者的尊敬;正向对方而坐,暗示“我们平等”,这可使职位低者感到亲切;站着交谈时脚不要交叉,否则会让对方认为你傲慢无礼;和说话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当的距离给人以安全感。动作跟进要合适,太多或太少的动作都会让说话人分心,让他认为你厌烦了。动作应该跟说话人的节奏保持同步,这样,说话者才·会把你当作“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