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总给我们以无穷的遐想。
……
四月的一天,我们走进余姚化安山,四明山南麓一个叫十五岙的山谷。这里是浙东学派的开创者、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曾经隐居著述之地,也是其长眠之地。化安山风光秀媚,宋《会稽志》称其可与嵊县剡溪媲美,故有“剡中”美称。一路绿树高茂,新叶吐滋,山花烂漫。路下是淙淙清溪,溪中尽是大大小小圆润的石头,闪着柔柔的银光;偶有蝶舞燕飞,春鸟啼唱,一切赏心悦目。桃花最多(据说先生生前最爱桃与梅),四月的桃花含朝露,弄晓风,娇艳欲滴,可谓桃之夭夭,山间的石径都被映照得一片明丽。若是在明月夜,月华拂照,曲涧有声,溪中月,水中花,流水桃花,“满溪明月浸桃花”,应该别样清幽吧。
“满溪明月浸桃花”是黄宗羲咏化安山的诗句。明亡后,黄宗羲拒与清廷合作,长年隐居于此,其躬耕南亩、读书吟诗的姿态风神,一如陶渊明的潇洒。这里有双瀑、化安泉、石湫、剡湖等自然景观,可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近乎诗意栖居。先生的老家就在此处北去不远一个叫黄竹浦的小村庄。
黄宗羲是一位充满传奇性的人物,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一生三个角色:游历的书生、尚武的游侠、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可以说都演绎到极绝处。其人品、气节、学问在明代已是奇崛响亮。先生父亲黄尊素本是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宦官集团所杀。后来宦官集团受审,十九岁的黄宗羲在廷质时义愤填膺,竟用袖藏的大锤刺跋扈的权贵,并痛殴漏网余孽,警告阮大铖,一时朝野震惊,人心大快。清兵南下时,先生与两个弟弟在家乡组织数百人的子弟兵“世忠营”,英勇抗清。失利后走入四明山,结寨自固。抗清失败后,转而回乡倡言治史,继承王阳明、刘宗周之学,以复兴经史研究为己任,把民族道义、人格道德融化在学问中启世迪人,成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清廷多次罗致,威逼利诱,终不为所动,民族气节令人动容。先生自拟墓志铭“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正为先生一生写照。
桃林最深处有一明墙黑瓦的院落,为龙虎草堂。木结构硬山顶平房,五开间,清代山野农舍风格,素朴洁净。草堂坐落虎山,东望龙山,故有龙虎草堂之名。堂前天井中有黄宗羲青铜坐像,梳明式发髻,着宽氅,手执书卷,侧视沉思,脸容清癯,神色庄穆沉重。这位智慧洞达的先贤在追思什么?草堂厅堂里布置简洁而朴素,左手房中放着一张简易的书桌。先生是不是曾在这里伏案疾书?在这里,先生写成《留书》(1653年),1663年扩编成《明夷待访录》。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著作。著作里,黄宗羲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一整套带有民主色彩的治国之策。如反对“家天下”,主张“为天下”;否定王法,提倡民法;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民主监督政府的各种行为;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宁波学者、民众,更当看做是中国的民主启蒙,有人把《明夷待访录》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人权宣言》”。在经济上,先生也有创见,指出历史上的农业税赋改革,越改革,老百姓的负担越重,这个被后人称为“黄宗羲定律”的发现,为温家宝总理多次引用。
除此之外,先生还著有《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律吕新义》、《易学象数论》等。他边著述边讲学,曾到宁波、绍兴、海宁等地讲学多年。他的学术主张,得到了三地学人的积极响应。尤其在宁波,在万泰的白云庄成立证人讲社,讲述五经,成一时之盛行。由于先生的引领,反对门户之见、贵专家之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形成。可以说,先生倡导的浙东学术,不仅是清代的学术中心,甚至可以代表当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果。章学诚认为有清一代学术在江南,江南学术可分为浙西、浙东两大系统,但从时代的进步要求来看,浙东之学无疑比浙西之学更有水平、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正如仓修良先生说:“综观清代史学阵容,如果抽掉了富有生气的浙东史学,便会黯然失色。”“有清一代史学家中,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影响的大多出浙东学派。”
这就是先生,一个把六经读到了极致的人,执著地走进去,又能潇洒地走出来的人,一代兼顾学术与“经济”的宗师、真儒。
龙虎草堂前抬眼即青山绿水,一如黄宗羲文章干净明晰。黄宗羲最恨文章“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而空无一物。先生的散文诗歌,都直抒胸臆,不事雕饰,但叙事跌宕有致,人物逼真传神。如《子刘子行状》,刘宗周诤臣兼学者的形象,倔强鲠直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黄宗羲多为忠臣义士作传记、碑志文,表彰他们坚定节操和壮烈行为: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不幸被俘,从容就义;明末遗民余若水隐姓埋名,清苦自持;周难一投老穷荒,“出没瀑声虹影之间”;喟叹王冕欲成伊、吕事业,终不得试而死;说唱奇士柳敬亭混迹江湖。《柳敬亭传》,还曾入选中学教材。
山居的生活,“农舍”兼“书斋”,“犁锄”友“翰墨”,清苦可想。黄宗羲在《山居杂咏》中写道:“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但对侧身儒林、欲经营大业的黄宗羲来讲,乡间生活之苦又能奈何他什么呢?“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相反艰苦的环境却越显出志士对抗逆境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一如作者所咏梅花,“梅花独立正愁绝,冰缠雾死卧天缺。孤香牢落护残枝,不随飘坠四更月”。在黄宗羲的诗里,化安山水之美,从来不是用来发思古之幽情,作些自我慰藉,寻求自我解脱,不是用来消释个人的飘零、忧闷;而是用来深研对自然、对人生的体悟,演绎的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生命境界。我想,在这里,这个简朴纯粹世界里,在大师的眼里,却蕴含着人世间一种最深沉的情趣,一种最崇高的美丽。
我们在这寂静的四合院中举办诗会,诵读先贤的诗文,追思先贤的风范与气节。魏以宁同学读的就是《山居杂咏》,慷慨激昂;关涵立同学拉起了二胡,以苍凉的《二泉映月》之声,为之相配,境界悲凉。
先生特立独行,从不落俗。院落的东面龙山下的墓地,为先生自选。墓坐西朝东南。正面形似山墙,用条石叠砌。中竖石刻墓碑,上镌隶书“黄公梨洲先生墓”七个大字。墓前一石祭桌,二石凳而已。据说,墓地中央安放的是一张石床,床上不放棺材,只有几本书籍而已。临终时立下遗言:不做佛事,不做七七,凡是鼓吹、纸幡、纸钱之类的东西都不准使用,只要梅花陪伴便已足够。墓南虎山山坡有其父黄尊素墓,两墓遥遥相对。遥想黄氏父子两代浩然正气、抗争不屈的一生,让人感慨不已。
我们在先生纪念亭边种了一株茶花树,祈愿日月精华永远守护大化为安之地。汉乐府古辞有诗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祈愿先生化安山斯文永远。
(文/关涵立、王彬)
边走边读
“黄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余姚人,黄宗羲之父,明末重臣。因得罪魏忠贤而被害,是明末被冤杀的“七君子”之一。有《忠端公集》、《四书缄》、《隆万两朝列卿记》等。有三子,三子均有学术成就,另二子为精于易学的黄宗炎,专于精学的黄宗会。黄氏遂成为浙东闻名的望族。
“黄宗羲”(1610—1695),主要著作如《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明文海》、《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开创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如同《春秋》、《左传》开创的编年体裁,《史记》、《汉书》开创的纪传体体裁。学案之“学”指学术、学派,而“案”指考察、按据,是叙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考按学术事件而加以论断的专门史学著述形式。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箸,苍水为号,鄞县人,官至兵部尚书,为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或仓皇出逃,或策划投降,时年25岁的张苍水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率众集会于府城城隍庙,张苍水倡议勤王,慷慨起义,并取得过几次大捷。康熙二年闽战一役失利后,隐居象山悬岙岛,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视死如归,正气可比文天祥。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传世文集有《冰槎集》、《奇零草》、《采薇吟》、《北征录》等。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晚号跛翁,是万泰第六子(八子即为史学家万斯同),与父亲、兄弟,并其子万经,三代共同师事黄宗羲。虚心博学,以经解经,不立异,不苟同。著《仪礼商》二卷,《学礼质疑》二卷,《礼记偶笺》三卷,《学春秋随笔》十卷,每卷精心为之,常有新解。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鄞州人,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师承黄宗羲,专攻《明实录》等史籍。清康熙皇帝下诏纂修《明史》,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不署衔,不受俸,为《明史》的总修撰人。
“全祖望”(1705—1755)清朝文学家、史学家,字绍衣,鄞县人。乾隆初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以知县用,不复出。著有《鲒埼亭集》、《经史问答》,补辑《宋元学案》,诗集《余句补音》等。想读全祖望一生,可参看刘师培《全祖望传》、《清史稿》中的《全祖望传》、《清儒学案》、刘季高《全祖望传》、顾志华《全祖望传》等书。全氏一生勤奋攻读,朝夕不倦,学问渊博无涯,为黄宗羲后卓然一大家。天一阁有全祖望撰写的一副对联:“倜傥指挥天下事,风骚驱使古人书”,气势磅礴,激荡千古。
“《浙东学派研究》”由王凤贤、丁国顺合作撰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何炳松著的《浙东学派溯源》之后又一部全面而系统探讨浙东学术文化历史的力作。浙东学派产生于封建社会在日臻完善到达峰巅后开始走向衰败的历史阶段,是阳明心学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流变。该著内容精详,探讨最为深入。其他研究浙东学派的书籍有《浙东文化概论》(宁波出版社)、《学津求索》(诸焕灿)、《朱舜水评传》(李甦平)、《黄梨洲三百年祭》(吴光、季学原、诸焕灿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