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总是习惯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呢?即使在培训班上,有人也反映说,听了几课成功心理,很受启发,心情振奋。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自己好像还是老样子,仍不能自信主动,这该怎么办呢?
斯宾塞·约翰逊告诫我们:不必奇怪,也不要着急,一个人要改变自我意识,由经常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转变为自觉地坚持积极的自我暗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形成的,怎么可能一下就改变呢?影响心理暗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看待自己的品格、智能、优点与缺点
如果认为自己条件很差,缺点很多,并害怕承认,力图掩盖,当然就会影响自我认识,从而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如果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并充分表现自己的优点、开发自己的潜能,又不想掩饰自己的缺点不足,那么自我评价就会较高。
(2)为自己选取什么样的目标,提出什么样的标准
如果自我期望和要求很低,就会总感到志得意满,不思进取;但如果对自己的目标选择期望标准过高,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悲观失望。只有从实际出发,选择和期望较为恰当,才会产生积极作用。
(3)和什么人比较
一个人通过和不同的对象做比较,可以使自己显得很矮小或者很高大,显得苯拙或者聪明。一个人如果眼界狭窄,见识很少,仅仅只同几个人相比较,就会产生过分的自卑感或优越感。
(4)个人的归属感
一个人如果发现他所属的群体、环境较为优越和可依靠,微不足道的自我由于“我们”而会增强信心。反之,就会感到平庸而虚弱。同样的道理,家庭出身、别人的看法、学历的高低等等也都是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5)如何看待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令人鼓舞,失败令人沮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自然对人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正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成功心理所包括的各个方面的思想内容相互联系、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但不论因素有多少,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依然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期望与要求所构成的自我意识,因为一切因素的影响都要通过你的心理反应才起作用。你到底认为自己能行,还是不行?你是侧重于“想要”什么,还是总想“不要”什么?你是习惯于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还是一定要做自己的最高仲裁者?这一连串的自我意识和选择便决定了你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将会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并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老实说,谁不想成功?人人都想干成一两件事情,哪怕是不大的事情也好。可是许多人在尚未行动之前,就首先从心理上发生了动摇、产生了怀疑。他们总是从消极的方面自我暗示:“我能成吗?”“失败了怎么办?”“看起来,这件事很可能干不成。”“但愿不要失败,不要叫人笑话”……诸如此类的消极暗示、失败心理,往往导致事情真的失败了。而这类挫折和失败,又作为经验和信息储存在自己的大脑,并在下一次进行新的尝试的时候,再一次出现,形成恶性循环。“大概不行,我这人天生不行!”这样的心理暗示,其结果不是导致再一次失败,就是索性放弃努力,不再追求成功了。所以说,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
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女律师准备第一次出庭辩护,内心紧张不安:“我不要神色拘谨,说话不顺。我不要被人家看出我是第一次出庭,没见过世面。我不要被人看作太年轻,没经验。我不要被人看作太幼稚,没本事。我不要……”
她掉进了一连串的“不要”、“不能”、“可别”之类的陷阱里,她总是担心出错露怯、害怕挫折失败。这当然属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可是,事情往往是你不要什么、你害怕什么,却偏偏会出现什么、碰到什么。因为她的大脑里产生了一系列糟糕的图像。
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多次出现的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如打高尔夫球,你总是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大脑就会浮现出“球掉进水里”的情景,那么事情必然不妙。
许多人在当众演讲、与人交际、求职面试、与异性约会、参加某种比赛等活动中,尤其是初次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消极的心态,都会掉进一连串“不要”的陷阱里。
那么,这位女律师应当怎样自我暗示呢?她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希望发生的情景上,她应当在心里说:“我相信我能行!我相信自己一出庭就显得很有精神,很有气质。我希望一张口辩护就使人感到我精通法律、主持正义,我的论点是有充分的事实为依据的。我希望语言流畅、论辩有力,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赢得人们的赞成与支持……”于是,她就想像那种充满自信、论辩有力的具体情景,经过这样的练习和准备,她就会在第一次出庭辩护时获得成功。
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许多人并不是绝对不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而是他们不经常、不坚持这样做。当他们面对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对积极的心理暗示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愿望、意图大都是不错的,也多少知道一点应当进行积极自我暗示,自己给自己打气、鼓励。但现实的困境、某种“厄运”或某种不良刺激,又常常迫使他们把心理暗示这个法宝翻转到早已习惯的消极的那一面。有些人之所以难以把成功心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其原因就在于此。这就说明,如果我们的自我意识不能脱离早已习惯的旧轨道、老框框,那就会误以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没有用。
你对自己如何评价?你经常用什么样的词语在心里或口头上描绘自我形象?面对这些问题,你要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意识。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笨拙行为和言谈举止上的迟钝现象以及无力尝试新事物的守旧习惯,都是由于他人所云而形成的,这种他人所云可能转化为消极的自我描述,也就是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一个女孩子上小学,起初她很喜欢描描画画、涂涂写写。可是有一次,她的老师看了她的涂鸦之作直摇头,很简单容易地告诉她:她画得不好,没有绘画的天赋。听了这种不中听的话,女孩子很不高兴,暗自伤心,又不相信自己能行,难道老师的看法还会错吗?此后,她就再也不愿涂涂画画了,再也不想去上美术课了。过了没多久,老师的那两句话给她挂上的小标签,开始变成她的自我描述了:“我美术不行。”她长大后,考大学选专业、或选择职业、或考虑业余爱好,若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画画,她就会说:“我美术不行,一直就是这样,我确实没有绘画的细胞。”
由此可见,自我描述词语大都是你过去的经历并接受他人给自己挂的标签的产物,而你自己却又一直没有检查分析这些词语有什么不对。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自我描述也就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
另一原因是个性弱化、观念守旧,使人习惯于自我贬低。传统守旧的观念使你谨小慎微、事事谦虚,使你总觉得贬低自己总比自信自爱来得容易、保险,可以避免自高自大之嫌。你总是自我描述:我胆子太小,我记性不好,我不敢冒险,我水平不高,我总怕说话说不好……起初也许是为了表示谦虚,不过是嘴上说说,但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思维方式、自我意识。
自我描述和自我意识如此循环,成了习惯,你怎么能把发展积极心理态度的崭新意识培养起来,用到实践中呢?你要塑造新的自我,那就必须驱除消极自我描述这个恶魔,抛弃以往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宣布你现在另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