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得自在,劳动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禅。要是牵肠挂肚,劳动不是劳动,休憩不是休憩,就会堕于人世苦境。
禅宗清净,佛理明心。若是把参禅看成颂经打坐,是只得其形,而未得其实。修禅修心,拜佛亦是拜心。佛既是心,心就是佛:万物皆禅,万事皆禅。修炼在自身,作为在天地。
自古以来,许多禅师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开示弟子,让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参禅悟禅。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溪水是禅,青山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真正的学禅决不仅仅是参参禅,念几句阿弥陀佛,而在于参悟禅理,在于以慈悲的“行”来实践开悟的“知”。
禅宗其实就这么简单,即使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其中的禅理,而你在举手投足之中却处处体现了禅理。不要刻意地寻求,禅就在生活当中,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在平常中悟出不平常,便处处都是禅。
期望生命更精彩,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理想追求,但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来说,我们要怀有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从大处入手,从小事做起。
在禅的智慧中,无时无刻不在修心。日常劳作,担水劈柴,不如说是在清除心灵的杂草,种上智慧的种子;“日中一食,夜后一寝”,那不如说是在最简单的生活中,品味生活本身的味道。一个人如果于简单的生活中都不能参悟禅理的话,这正表示他心中有过多的欲念,以至无法静心地去品味生活真实的味道。
禅之修行,须舍弃赏观之心,达到内净、心神合一,圣默然定。此时世间一切众生,生活一切烦恼,在己心中都是祥和的。
——禅师智语
其实吃粥、洗碗、喝茶、睡觉,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生活都是悟道的途径,参禅者的修行并没有什么特别注重的细节,举手投足、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乃至任何颠沛流离之间,无不是修行的好时机。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显露着大道;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含蕴着纯真的意趣。
禅宗其实是最贴近大众、最人性化的宗教。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返朴归真,获得平凡恬淡的平常心,这就是禅心。
故事1.崇信与道悟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道悟禅师出家,多年期间,打柴炊爨、挑水作羹都干,却没有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于是,一天崇信禅师问师父道:“师父,弟子跟您出家已经多年了,您不曾开示弟子一次,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道悟禅师听后,立刻解释道,“自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每天我都在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崇信惊讶地问道:“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
道悟禅师生气地说道:“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你吗!”
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人生启迪:
修行与生活本身是一体的。用心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那么,你也就是在修行并得到快乐了。
故事2.如此“用功”
有一次,源律禅师问大珠慧海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答道:“当然用功啦!”
源律禅师又问道:“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禅师说道:“一切人都是如此,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
大珠慧海答道:“不同。”
源律禅师又问道:“为什么又不同呢?”
大珠慧海答道:“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挑拣;睡觉时又不肯好好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
源律禅师无话可说。
人生启迪:
人只要自然任运,不执著于一物,不迷妄于文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体悟禅道。所以,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平常事,是悟道的最通达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