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认识、判断与思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便逐步失去了对任何事物的热情和新鲜感。
一头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能在与100名壮汉的拔河中轻松获胜。但在马戏表演时,这个庞然大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根小木桩上。
原因是这些象自幼小无力时起,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牢固的木桩上,当时任凭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但木桩对幼象而言实在太沉重太不可抗拒了,久而久之,这些象形成了惰性思维,只要身边有桩,象总是不敢妄动。尽管幼象已长大,力气也增加了,但它依然认为那根木桩是无法抗拒的,自己只能被拴在上面。
这就是思维形成定势的结果。长大后的象,其实完全可以轻易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留存至长大,所以它们习惯地认为(错觉)“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人类的思维也是如此——虽然“头脑”具有无限能力,但因习惯的影响,或是自以为是,于是拘泥于传统、经验和习惯,从此不再有所创新和改变,徒然浪费具有无穷潜力的大脑智慧。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机械思维,用僵化和固定的观点认识外界的事物,常常给人的人生与事业带来危害。如果抱定了这种认识,在未来的生命之旅中很有可能犯下严重的错误。
仅凭守空修定,还不能彻悟禅之精义。还须净心发慧,以思破执,肯定自我才能参悟圆觉。
——禅师智语
很多时候,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存在的当然变成了合理。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于是,创造力丧失了!想像力萎缩了!思维的静止不变便成了我们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碍。
能够懂得不断地创新求变,我们才能真正的有所觉悟,有所作为。
故事1.终于懂了
达观禅师对李端愿说道:“佛祖能从无中生有,能从虚无的人生里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世间万物皆被烦恼束缚,眼见的都是虚无。在现实的生命意义里,寻求不死的灵魂,如同以手捞月。只有真正了却自心,才能无惑。”
“心怎样才能了却呢?”
“善恶是非、得失成败,您都不要去想,更不要计较。”
“如果不想,心在哪里?”
“用心去慈悲喜舍每一件事,用心去哀矜悲悯每一个人,一切只往宽恕的、向上的、光明的、勘破的地方去,不往计较的、向下的、阴暗的,痴迷的地方去,你的心就和生命融合了。”
“那么,人死了以后,心在何处?”
“不知生,如何知死?”
“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
“你的生命从何处得来?”
李端愿搔搔头,一脸的困惑:“这……”
达观禅师蓦然伸手向李端愿当胸一抓,大喝道:“就在这里!还往哪里想?”
李端愿一怔,顿悟:“懂了!我懂了!”
人生启迪:
要真正去了解生命,就要用心去体验生命的真意。当自己的思想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后,眼前一切繁琐的事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如此人生也就跟着会改变。
故事2.最亮的星星
一个小和尚跟老和尚打坐参禅,星斗满天的深夜,小和尚低声问老和尚:“师傅,我听人说,每个人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的,怎么能知道哪个星星是自己呢?”
老和尚沉思片刻,望着窗外的星空说:“看到了吧,今天最亮的那颗,就是你的。”
小和尚笑了,讷讷地说:“师傅怎么知道的?”
“我当然知道了,”老和尚认真地说,“因为你今天动脑筋了,思考了。人的思想是生命和灵魂的火花,人一思考,生命和灵魂就灿烂,天上的星星就显现出来。”
小和尚若有所悟地说:“看来,人得爱动脑筋,爱思考……”
人生启迪:
天上的星星如果被乌云遮蔽,就失去了光芒;人的头脑如果被世俗和习惯所束缚,就不会有新的思想。一个人只有有了自己的思想、生命才会闪耀出星星一样的光芒。
故事3.沙弥分栗子
法师为弟子们讲解经文时,有个小沙弥就是听不明白,想不通,参不透。法师告诉他要开动脑筋。小沙弥就问法师:“怎么开动脑筋呢?”法师说:“多思考呗。”小沙弥更加困惑地说:“怎么样思考呢?”
于是,法师就与小沙弥约好时间,单与他沟通,为他释疑解惑。法师首先递给小沙弥两个同样大小的栗子,问他这两个栗子有什么区别。小沙弥说:“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法师问何以见得。小沙弥说:“凉的肯定是生的,热的肯定是熟的。”法师说:“那可不一定,凉的也许是熟的,煮熟以后又放凉了;而热的可能是生的,只是在热水里稍微烫了烫。所以你只能说‘两个栗子一个是热的,一个是凉的。’不过这一凉一热,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小沙弥说:“感觉的呗。”法师说:“你是怎么感觉的?”小沙弥说:“用手感的,用心觉的。”法师说:“太笼统了,越听越糊涂。”小沙弥就说:“这有什么糊涂的,就像你说的思考一样,心觉就是思,手感就是考呗。”他怕法师不明白,又解释说:“思就是用心、动脑筋,考就是用手去触摸或用眼去观察、去考察呗。”
法师终于舒心地笑了,对小沙弥说:“多谢你的指教和点化!”
小沙弥也回过味来,惊喜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人生启迪:
思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思考可以使人的思维变得宽广而活跃,可以引导人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从而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所以,人生不能离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