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史上有人提出过"怎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论题,在知识的选择上,学科、学生和社会的三种价值取向,历来纷争不断,至今尚无定论。
江熙先生撰文(《怎样的阅读教学更有价值》,《语文建设》)指出,课程的这三种价值取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因而提出并论证了"怎样的阅读教学最有价值"这样一个新论题。
笔者认为,江先生提出的这一论题着实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认真研究,不过,江先生的文中的认识却值得商榷。
笔者窃以为,在江先生的这个论题中,如果我们语文教学的教学体系能够健全完善,学科、学生和社会三种价值取向是完全可以高度统一的:我们应当高瞻远瞩,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高度出发从根本上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仍旧人为割裂学科价值与学生问题价值、教学法与课程观。
我们不妨结合江先生文中提出的问题重新整理一下我们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高于一切?"
因为"课文本身具有全息性,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具有全息性的体系",江先生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存在多元性","不能固守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科中,学生不学前一篇课文,对后一篇课文的学习影响不大"。
江先生认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与否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的"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承认江先生列出的两种现象存在的现实性,却不敢苟同江先生的高论。笔者认为,在发出"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高于一切"这种质疑之前,江先生应该首先问自己一句--我们现行的学科建设科学吗?
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技能,一种复杂的技能。掌握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要正确,二要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对于那些复杂的尤其像我们的语文技能训练,只有拆分后分别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的这一论断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也可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为朴素的启示,可事实上,却从未引起过我们语文界的真正关注,更未见过什么有效行动。
因为,根据这一论断的要求,我们就应该根据合理拆分后的语文技能选择课文,选择能够通过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技能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能够"举一反三""不用老师教"程度的足够多足够典型的课文作"例子",而不是根据课文确定技能训练,确定我们的什么"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举一反三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举三反一式的训练,我们现行文选式的教材表面上看并不缺乏"例子",但我们"例子"的选择与运用方面却出现了大问题,我们的"例子"没有能力训练的针对性,这些"例子"不是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里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严肃意义上的"教学目标"。
"语文科中,学生不学前一篇课文,对后一篇课文的学习影响不大",恰恰是我们学科(教材)建设的败笔,我们语文教学的耻辱,而不应该视作我们阅读教学必然的常态,作为自己论证的依据;我们很强的"语文课文的序列性"的后面掩盖的是语文技能训练的混乱无序,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序列性"的依据。
将语文技能合理拆分并且序列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并非"不很大",而是"大"得可以超乎我们一般人的想象。
这一点,从中美语文教学成败的巨大反差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人家培养出的中学生就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论文,而我们培养的许多大学生根本看不懂本专业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为什么?难道与人家有我们无的技能的拆分与序列化没有关系?
如何能够根据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个体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语文技能合理拆分,确定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适量的足够典型的课文加强训练,与学生一起探询出这一类文章(而不是这一篇)阅读的共性规律,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保证一个个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切实实现,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循序渐进地不断提高,我们长远目标也才能保证切实实现。
如果真能如此的话,学科、学生与社会这三种价值取向自然会高度统一,也就不存在什么"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是否"高于一切"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否应该存在"多元性"类的问题了。
课文是都具有全息性,不过,"溺水三千"我们却可以"只取一瓢",取我们最需要的这"一瓢"。
比如《祝福》一文,让学生领会主人翁塑造的意义时,我们可以选来一起分析祥林嫂;让学生领会次要人物塑造的意义(并非只有这一篇文章的次要人物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小说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人生的,人是社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其他人存在,主人翁塑造离不开其他人。
或者说,在主人翁塑造的过程中,所谓的次要人物其实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我们可以取来分析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或者"我"。
如果你觉得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话描写或者肖像描写也非常典型,在进行相应训练时不妨"拿来"就是了。
反之,像我们现在这样无视语文能力的习得规律,将阅读教学与读者个体的自然阅读混为一谈,过分强调什么全息性,觉得什么都应该训练,就可能什么也训练不好,我们的阶段性目标就不得不常常面对无法兑现的尴尬;阶段性目标糊里糊涂地蒙混过关,奢谈长远目标也便只能是自欺欺人。
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迅速的提高根本无法保障,学科教学不能保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与修养,所谓的适应时代需要,所谓的"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终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