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弟子规》说,无论是从别人手里得到东西,还是把东西给别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予别人的东西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东西应该尽量少些。这是在告诉人们与人交往要吃点亏。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断言: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强弱,即能否与人进行妥善的协调。而且,位置越高,交际能力的作用越大。
良好的品性是建立良好交际能力的基础。比如,宽容、善良、谦让、慷慨、大方的人,在交往中更能获得他人的好感,更容易获得友谊。人与人相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吃亏,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很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任何合作都是秉持双赢的原则,如果一方总是吃亏、被算计,多么能忍让,结果也只能是分道扬镳。如果一个人主动把好处让给别人,吃些小亏,就会让别人放心,别人就愿意合作。不要担心自己会永远吃亏,别人在适当的时候就会主动吃亏,好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由此看来,“吃亏是福”,有原则性地吃些亏,有利于交往。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肯不肯俯身低就,“吃点小亏”,在于从小父母对孩子施行的教育。
张晓华的妈妈觉得,孩子从小不吃亏,长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
于是,只要是儿子被人打哭了、碰疼了,妈妈便鼓动儿子打回去。
儿子吃亏了,妈妈便去人家找账。妈妈这么做,就是想让儿子不窝囊。结果呢,儿子倒是没吃过亏,只是没有哪个小朋友愿意跟张晓华玩。
肯于吃亏的人不是傻子,是一种睿智的表现。试想,因为忍让了一点点,少获得了一点点,而得到了他人的信任与爱戴,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将是多大的福分呀!为了孩子在未来的路上畅行无阻,家长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让孩子懂得与人相处的“吃亏”
原则。
1.“吃亏”问题关系社交能力
与人交往,吃亏的范围很广。比如,说话的时候,不占上风;钱财上自己多付出,少索取;工作的时候,自己多承担,让别人少做……总之,就是让别人少出多得,自己少得多出。所以说,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吃亏更多的表现是身体上的。孩子怎么看待吃亏这件事,怎么解决这件事会影响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某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才会更好地发展。孩子时期获得的生活经验,是孩子进一步完善社交行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影响着未来的生活。
吃亏了怎么办?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也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件教育难题。
6岁的杨萧是个性格温和的孩子,从来没有和谁吵过架,即使有的时候会被小朋友欺负,妈妈都没有觉得不好。在幼儿园里,杨萧玩耍的时候,如果有哪个小朋友过来侵犯他,他会很主动地离开,很少不依不饶地坚持“因为自己在先,自己还没有玩够,就不能让给别人”,而是去玩别的东西。如果玩兴正浓,会等到别人玩够了回头自己再来玩。妈妈觉得儿子这样做,并不是软弱或者懦弱,而是一种智慧,一种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份的“不吃亏”的大智慧。
杨萧懂得谦让,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愿意和他一起玩。当然,杨萧也有为了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小朋友打架的时候,不管是赢是输,杨萧从来不告诉家人。有的时候,看着他脸上、手上一道道的抓伤,妈妈会奇怪怎么会有这么狠的孩子呢?但是不管怎么问,杨萧都闭嘴不答。妈妈尊重儿子的想法,儿子不回答就不再过问。
看到小朋友那么喜欢和杨萧一起玩,妈妈明白了,杨萧肯于吃亏,小朋友觉得和杨萧一起玩很安全。而杨萧,以自己玩得起打得起吃得起亏的态度,赢得了小朋友对他的信任。
杨萧的妈妈处理儿子在交往中的吃亏现象的时候,很理智,也很明智。因为她明白了交往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在理性的是非原则下多一些感性的吃亏精神,比较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交往习惯。
怎么算吃亏?举个例子。当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孩子一起玩耍哪有不拌嘴、打闹的?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到人家家里去兴师问罪。后一种妈妈显然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孩子之间的事情,孩子自己可以解决,大人加入进去反倒不好,会破坏孩子之间正在建设的和谐。孩子出门之前,家长做足了功课,告诉孩子不允许动手打人,更不能使用利器。见到小朋友拿着利器,自己就走得远远的。这样,当孩子间发生了冲突,只要不危及孩子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家长就没有必要掺和进去。
被打的孩子遭受了一点挫折,他会想办法还回去,或者总结经验以后不犯同类错误。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2.“吃亏”有底线
如果家长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本着“吃亏是福”的原则,对孩子的感觉不管不顾,那么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是非观,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苏晓贝和小区里的一名女孩玩耍的时候,把人家打哭了。那天,苏晓贝和妈妈遛弯的时候,正好看到了女孩的家人。女孩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苏晓贝训斥她不是好孩子!
苏晓贝当即吓得哇哇大哭。苏晓贝妈妈生气了,拉着女儿的手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
对方虽然不服气,也不好再说什么。妈妈安慰女儿:“别怕,有妈妈在!我的女儿是个好孩子,以后不打人就好了!”
凡事应该实事求是,“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的时候,家长就应及时介入,保护孩子身体和心理不受到伤害,以防孩子真的“吃亏”。同时,也让孩子通过切身体会,明白吃亏是有个界限的,不是任人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