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卖画
梵高在画店卖画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识货的买主。一次,一位有钱的妇人为自己的新居购画,她一边喋喋不休地胡乱发着议论,一边尽挑那些在梵高看来十分庸俗、低水平的画作,还自鸣得意地大声说:“瞧,我选的都挺不错吧!”
“你即使闭上眼睛,也不会比现在挑得更糟了。”梵高忍不住顶了她一句。他觉得这位目空一切、浅薄无知的太太实在令人讨厌。
那妇人听见此话,顿时大怒:“天哪!你不过是个乡巴佬而已!”店老板闻声赶来,训斥梵高不要毁了他的生意,警告他再不改过,便只好让他走人。
梵高却生气地打断老板的话,说:“怎能为了赚钱向这种愚蠢的人卖画?还有,为什么不懂艺术的人有资格到这儿来,而那些对优秀艺术真正有鉴赏力的穷人,却拿不出一个铜板去买张画挂在自己的墙上呢?”这件事发生后不久,梵高就决定辞去画店的工作。
○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害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
○让我沿着我自己的道路奋斗吧,千万不要丧失勇气,不要松劲。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贝多芬——古今乐圣
国籍:德国
出生地:波恩
生卒年:1770—1827
身份:音乐家
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
贝多芬的音乐唤醒和激发人类心灵中一切优美的情操……是使人类精神崇高圣洁的源泉……他的创作乃是音乐史上一个绝对的顶峰。
——罗曼·罗兰
贝多芬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激情也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那些心怀大志敢作敢为而屡遭失败的志士。使他们痛定思痛之后百折不挠地奔向那远大的目标。
——俾斯麦
1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2贝多芬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1770年12月15日,路德维希·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个平庸的宫廷乐师,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父亲希望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的命运下,贝多芬度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8岁那年,父亲便带着贝多芬到科隆、鹿特丹作了多次巡回表演,这给了贝多芬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随后,小贝多芬师从数位宫廷音乐大师。大师们的悉心培养加上贝多芬的勤奋和天赋,使贝多芬的音乐才能飞速长进。此外,贝多芬阅读了大量的各国文学名着,这为他未来的音乐事业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思想沃土。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并于1787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1792年再度前往维也纳。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大钢琴师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萨里耶里,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闻名遐迩。20多岁时,他的作品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了。
当贝多芬在艺术创作上日臻成熟,正在走向光辉顶点的时候,一扇痛苦的大门却悄然为他打开。1796年左右,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听力逐渐在衰退。尽管随后他听从了医生的休养劝告,但一切均无济于事,病情继续恶化,最后,医生检查后确诊,贝多芬患的是当时无法治愈的神经性耳聋症。祸不单行,在爱情上贝多芬也遭遇了挫折,双重打击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熄灭了这次精神危机。
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在他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
贝多芬的石膏面膜1814年,拿破仑战败,欧洲各国的封建王朝复辟,统治者对文艺界大肆迫害,贝多芬也未能幸免。
1816年,饥饿、疾病的折磨,使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贝多芬最后的,也是他最着名的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诞生了,它反映了同时代人对封建专制的不满与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
1826年12月贝多芬从外地回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另一位大音乐家F舒伯特也在其中。贝多芬的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贝多芬只有一个”
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贝多芬的一个友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于是板起面孔,将“邀请”变为“命令”。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对“猪”弹琴
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深感厌恶。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贝多芬对此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
有一次,几个贵族热情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拂袖而去。他只留下了一句怒气冲冲的话:“我才不高兴对猪弹琴呢!”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账。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涓滴之水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他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只有勤奋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
○对你们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只有德性,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罗丹——永恒的沉思者,现代雕塑的奠基人
国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生卒年:1840—1917
身份:雕塑家
代表作品:《思想者》
罗丹的雕刻不单是表现人类普遍精神(如喜、怒、哀、乐、爱、恶、欲),他同时注意时代精神。他晓得一个伟大的时代必须有伟大的艺术品,将时代精神表现出来遗传后世。
——美学家宗白华
1罗丹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
2罗丹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巴黎拉丁区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
《思想者》童年的罗丹最热衷、最迷恋的就是趴在地上画图。父亲并没有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画家或雕塑家,家里也似乎缺少一切培养艺术家的条件,甚至连画图的纸和笔都没有。小罗丹为了画画,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可以用来画画的纸张和用来代替笔的木炭。他喜欢用黑色的木炭在洁白的纸张上留下清晰的痕迹,经常趴在地上或坐在餐桌旁笨拙或专心致志地画画,他画爷爷,画妈妈,画姐姐,画那些使他幼小的心灵感兴趣的一切事物。母亲性格温和懦弱,虽然她常常抱怨找不到引火用的废纸,却还是任凭罗丹把能用来画画的纸都画满了各式图画。而他的父亲一直希望罗丹将来能掌握一门手艺,过殷实的生活。
罗丹5岁时被父亲送到一所耶稣会的学校。罗丹讨厌背诵那些宗教教义的问答,算术他好像永远也弄不清楚,历史、文法课、拉丁文他也觉得很乏味,一切课程都引不起他丝毫的兴趣。因此,除了绘画以外,罗丹的其他功课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在学校里,罗丹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但更着迷的是雕塑。罗丹24岁时进入雕塑家巴里的工作室。巴里是位出色的动物雕塑家,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对抗学院派冷酷无情的教条,罗丹也继承了这些艺术品格。就在这一年,他和一个叫罗泽贝勒的年轻漂亮的女工相爱并结婚了,两人勉强地过着窘迫的日子。
艰难的生活处境使罗丹做了雕刻家卡勒·贝勒兹的助手。后来罗丹还随卡勒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从事建筑装饰工程雕塑。在那里罗丹又做了当地雕塑家范·拉兹布格的助手,攒了一笔钱。他在35岁时赴意大利进行艺术考察,米开朗基罗、多那泰罗和吉贝尔蒂的艺术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从此他专注于雕刻艺术创作。
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罗丹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青铜时代》(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罗丹一生忙于雕塑,无暇顾及父母,是罗泽贝勒像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罗丹的父母。尽管罗丹在雕塑《地狱之门》时爱上了自己的秘书兼学生的美丽的卡密尔,俩人曾一起坠入热恋,罗丹曾以卡密尔为模特雕塑了《清晨》、《思》、《吻》、《虹之女神》,都闻名于世。但卡密尔最终明白,罗丹不可能离开共患难的罗泽贝勒,只好一个人绝望地偷偷走开了,并拒绝接受罗丹提供的任何帮助,最后,卡密尔因伤心失望及精神不好而变疯了,再没有清醒过来。罗丹知道后百感交集,却无以表达,只说了一句:“法国已经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1917年2月,罗丹的妻子罗泽贝勒因病去世。而早已重病在身的罗丹受不住这一沉重打击,也在不久与世长辞。
砍掉巴尔扎克的双手
工作中的罗丹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他感到非常的满意,竟连夜叫醒了他的一位学生,来欣赏他的作品。这位学生看了《巴尔扎克》惊喜地叫了起来:“多美的雕像啊!”罗丹暗暗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目光渐渐集中在《巴尔扎克》的手上,只见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的逼真,他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抿着嘴唇,在屋里踱来踱去。一会儿,他急匆匆地又去找来两个学生,说:“你们好好地看看雕像吧。”学生看后,又一致称赞雕像的双手。
“手,手,手……”罗丹叫人不可理解地吼叫了起来。突然,他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噼里啪啦,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几个学生莫名其妙,一个个早吓昏了。罗丹回转身,眼里冒着火,冲着三个学生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已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你们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比整体更重要、更突出……”
罗丹的学生豁然大悟。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卓别林——最伟大的喜剧表演家
国籍:英国
出生地:伦敦
生卒年:1889—1977
身份:演员、导演、制片人
代表作品:《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萧伯纳
卓别林的电影就是我们的快乐!
——《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