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愿意失败,但成功与失败在难易程度上的非对称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失败高度警惕。失败不但比成功要容易得多,而且完全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会必然地成为成功之母。
一、要想远离失败,就必须先要认识失败、研究失败如同硬币有两个面一样,成功的背面就是失败。
失败(严格地说是阶段性的失败或暂时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则是人们犯了错误,即没有做正确的事,或是没有正确地做事。
1.失败不会必然地成为成功之母!
“44环!”
当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最后一枪的成绩被裁判员报出后,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惋惜——因为他再次上演了4年前在雅典奥运会上因最后一枪失误而让即将到手的金牌从指尖溜走的一幕。北京奥运会上埃蒙斯的44环(为靶子外的弹着点) 赛后埃蒙斯坦言,是他在扣动扳机之前思想上产生了一些波动从而将子弹射偏。
这个例子残酷地打碎了我们的美梦,告诉曾经天真的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失败不会必然地成为成功之母!不管你在其他方面有多么大的优势,只要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被克服,即如果木桶理论中那块关键的短板没有被加长到足够的高度,那么等待你的仍将是失败和挫折!
2.失败比成功更容易、更普遍。
我们无奈地发现,成功与失败在难易程度和次数上有着不成比例的非对称性。
成功总是太难,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可能无功而返、颗粒无收;而失败却相当容易,一个很小的闪失就会让你前功尽弃、一败涂地。正所谓:蚁穴尽溃千里堤。
你精心准备了简历,投出几十份后终于获得了一个面试的机会。你提前到达了那家用人单位所在的写字楼,在卫生间里你对着镜子整理好了自己的衣服和头发,还把眼镜擦得透亮。
由于准备相当充分,在回答面试官的提问时你发挥得很正常,对答如流、彬彬有礼。面试官频频点头,还不时面露难得的微笑,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本来是:“我们会在两天内给你一个通知,告诉你是否被录用了。如果你被录用了,最快可以什么时间来报到?”你告诉面试官说大约两周。面试官不由得又好奇地多问了一句:“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你自以为聪明地对他说:“交接工作会花些时间。”
好了,游戏结束了!你再次功败垂成与那份工作失之交臂。原因很简单,对于阅人无数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他知道你在撒谎!实际上没有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如此长的时间去交接,真正打算跳槽的人早就想好了尽快从原单位脱身的办法。人家知道你不过是脚踩多只船,想找个最合适自己的工作而已。他为你遗憾,因为如果你能如实相告,他不但会理解你,而且再宽限你几天都是有可能的。
成功的次数总是太少,以至于人们会铭记每一次成功且为之欣喜若狂;而失败和挫折却总是数不胜数,近乎是一种常态,于是人们渐渐变得习惯和麻木。
只要是阶段性的欲望没有满足、需要没有实现、目标没有达成或痛苦没有消除就属于失败(或叫挫折)。
无论是在职业、事业上,还是在商场、情场上,现实和人们的理想总是会有很大的差距,恰如古人说的:不如意处常八九。
3.研究失败与犯错误是成功学的使命。
人们总是热衷于倾听和传播成功者的故事,而有意回避谈论与失败有关的话题,就像拿破仑总是被当做伟大的法兰西帝国皇帝而受到赞颂,却很少有人在意并研究结束他政治生涯的那场滑铁卢之役。
不要把成功想得太容易,也不能把失败想得太简单!和成功相比而言,失败有着更深刻和更复杂的原因。研究失败是成功学的使命,不研究失败的成功学是瘸腿的成功学,是注定走不远的。
二、人为什么会失败
1.行为产生结果。
行为产生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无须过多解释。
而问题恰恰在于,尽管人来自于动物界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不是靠本能和条件反射去行事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们去干这干那呢?
2.思想支配行为。
毫无疑问,驱使和支配我们行为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
·你觉得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于是就开口向用人单位报了个数:月薪8000元!
·你认为大学生当蓝领很没有“面子”,所以对许多岗位不屑一顾。
·你不明白父母把你养到22岁其实很不容易,不明白他们在一天天地衰老,因此你还整日沉迷在网络游戏里不能自拔。
·你看到镜头前接受采访的那些创业者很是风光,于是自己也毅然下海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之中。
·你认为就喝那么点酒没问题,于是掏出车钥匙晃晃悠悠地走向了自己的汽车。
……
不难发现,任何结果产生的完整过程是:思想支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
思想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
3.思想上的问题出在哪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思想出了问题,人就会踏上错误的道路,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
我们的思想会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呢?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片面和肤浅。
·价值的判断出现错误。
·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1)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片面和肤浅。
有一些褒义词常用来形容人的智慧,比如有眼光、有预见性、有洞察力、境界高……
古往今来的确有一些人配得上这样的赞誉。比如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预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且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毛泽东;投资股票几十年常胜的股神巴菲特;创造火箭速度的蒙牛创始人牛根生……
实际上,无论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投资者、企业家,他们的成功不靠运气、不靠猜、更不靠赌,而是靠对事物(或局势)本质所做出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就好像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棋局时,高手不但总能敏锐地发现局面的关键所在,而且还能据此判断出形势发展演变的结果。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透过事物(或局势)表面的现象而洞悉其内在深刻的本质,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用人单位为什么不爱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
·获得高薪的途径是什么?
·创业失败频发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和肤浅得到的并非都是真知。
那么真知如何才能获得呢?答案即将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揭晓。
(2)价值判断出现错误。
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指某一事物的属性(或结果)对我们是否有好处或积极作用,即那件事于我们的利害关系究竟如何。
·凡是有利于我方欲望实现、需要满足、目标达成、痛苦消除的,就是正价值。
·凡是有损于我方欲望实现、需要满足、目标达成、痛苦消除的,就是负价值。
·与我方欲望实现、需要满足、目标达成、痛苦消除无利害关系的,叫无价值。
我们一般所说的“价值”通常指的是正价值。
什么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就是我们对利害、得失及价值大小的评估。价值判断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分。
①低层次的价值判断。
低层次的价值判断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单纯评估某一事物(或结果)对于我方的利害、得失及价值大小。
·鸡蛋对人体健康是有价值的(正价值)。
·生病对于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负价值)。
·笔者不关心《红楼梦》后40回到底是谁写的(无价值)。
第二,在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结果)间进行利害、得失及价值大小的评估并作出判断。比如:
·鱼和熊掌哪个更有营养?
·租房划算,还是买房划算?
·健康重要,还是赚钱更重要?
·1000多只股票中哪只股票今后的走势会更好一些?
第三,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然后进行利害、得失及价值大小的评估并作出判断。比如:
·一对30岁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青年夫妇,正发愁该不该此时要小孩。
·商家选择薄利多销、长期经营,还是牟取暴利、做一锤子买卖?
·国内企业应该投资自建销售渠道、创自主品牌,还是打算永远为外资做来料加工?
总结:
低层次的价值判断所要评估与定性的是:有用的与没用的、作用大的与作用小的、重要的与不重要的、价值高的与价值低的等。作为反面事例,买椟还珠可视为低层次价值判断失误的典型。
②高层次的价值判断。
高层次的价值判断具有双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当某一结果会伴随有负面作用(即负价值)出现时,综合考虑正价值与负价值相抵后的利害、得失。
第二重含义:由于某种行为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要对这种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定性)。
高层次的价值判断重点在于第二重含义。
乘坐公共汽车逃票
·第一重价值判断(即价值大小的判断):
可能性一:逃票能够让逃票者节省一元钱,对逃票者来说是有正价值的。
可能性二:如果逃票被发现,逃票者会被要求补齐票款并受到相应的罚款;同时,逃票者会受到其他乘客的指责,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显而易见,逃票行为的结果是负价值大于正价值。
·第二重价值判断(即是非判断):
逃票行为损害了公交公司的利益,对那些自觉买票的乘客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逃票本身是不道德的行为,不能做。
需要作高层次价值判断的情况非常普遍,因为在商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方利益的获得往往要以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为条件。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必有失。任何一方都会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道德和法律也在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秩序,因此在正价值与负价值同时出现时,尤其是涉及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时,很多人会犯糊涂。
最典型的一类犯罪行为就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在是非问题上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才引发的。
·如偷盗获得了他人的财物,对犯罪嫌疑人有好处,但受到法律惩罚,难道不是要遭受巨大的损失吗?
类似的情况还有:
·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作弊考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被禁考。
·不还银行贷款——会被记录进银行的信用黑名单中,无法再获得贷款。
在这种利己可能要以损人为手段的情形下,价值判断无法简单地套用数学公式做正负值相抵的精确计算,我们看重的应该是对某一行为作性质上的判断,并决定是否采取那样的行为。
总结:
高层次价值判断所要评估与定性的是: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道德的与不道德的、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应该的与不应该的、能做的与不能做的等。
这种无法精确量化却又不得不做的价值判断必须要有个结果,而那个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
因此,认为“考试作弊仅仅是由于考生存在侥幸心理”的观点明显是避重就轻。在那些作弊成风、屡禁不止的地区,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同时,当地的教育者则应负不可推卸的渎职之责。
③最实在的道德判断标准。
只要通过判断自己行为的结果是损人的还是利人的,就能将一些困扰我们几千年的概念加以澄清。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在我们过去的理解中,似乎唯有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算是高尚的和最有道德的。然而现实生活教育了我们,尤其是自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以来,我们逐渐抛弃了那种“灭己欲、存天理”般的圣贤道德的束缚——它已经不合时宜了。
从结果来看,只要是损害了他人利益的行为就是恶;反之,只要是维护了他人的利益,或是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就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