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读书的人不少,但会读书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读书只是局限在无目的地消遣的层次上,而不是为了运用书中的知识。有一种鼓励大家读书的说法叫做“开卷有益”,但事实上,若是选择没有思考的“开卷”,未必就会有理想的读书效果。不假思索的读书方式可以用来消遣,但是,读书真正的功用还是在于读书时认真地思考。
纵观我们所读的书、所学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的部分,才会发挥其效用。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原本是为思考而读书,书是启发我们进行思考的媒介。否则,读书的功用也只是局限于消磨时间上罢了。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某伯乐善于相千里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父业,倾其所有教授他,让他熟读马经。有一天,为了检验儿子学习成果,伯乐决定叫他去寻找千里马。一年后,儿子回来了,并带回了一只蛤膜。正当伯乐百思不得其解时,他高兴地对伯乐说:“父亲,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只‘隆额突目、脊骨曲缩,能叫善跳’的家伙,这肯定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伯乐见状顿时泄了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做是读书的座右铭,读书的功用在这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自己思考的加入,读书可能还真是一桩害人的事。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只会读书、遇事奉行教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这种食古不化的代表。赵括熟读兵书,在战场上死搬兵书教条,结果长平一战大败,40万赵国大军全部被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落。
由此可见,博览群书虽然难得,但是如果不开动脑筋思考,就如同人吃饭一样,只贪图腹欲,就不会品出其中的滋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青少年朋友,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如古人所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为了数量不加思考的读书方式是不可取的。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就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在十几岁读书时有问题不明白,想了几十年,在思路上遇到种种障碍,仍然要顺着思路前进,在几十年后终于得到了解答,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当面对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穷追不舍,咬住不放,哪怕时间一去就是几十年。巴金这样总结自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
我们要学习巴金先生这种爱思考的读书方式,才能在读书中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也是在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有思,才会所得,缺少思考那就一无所获了。
另外,经常做笔记,也是促进思考、促进消化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者、伟人也都有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要看书,就必须要认真思考和消化,并且要动笔做读书笔记。
毛泽东就有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以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为例,仅十多万字的书,就有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12000字。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更是用浓圈密点地标注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对于教育家徐特立强调的“不动笔墨不看书”非常赞同。他说:“我们拿起一本书来读,不是为读而读,读书是为了思考,是表示你在想某一个问题。既然是在想问题,那当然就应该用笔墨记下别人的精彩、自己的思考、作者对你的启发、你与作者的共鸣,乃至你对作者的不同意见。”任意翻开茅老书架上一本书,都会发现书中有细密的圈圈点点。
书,是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提升自己层次的工具和瞭望世界的窗口,更是塑造灵魂的大师。希望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此一来,才能通向成功的码头!
青少年朋友,我们用心去读书,就是要学会思考。要学会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追寻作者的思想,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收获。读书必须要反复研读、认真思考,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伟人们精益求精的在思考中读书,又在读书中思考的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