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58400000006

第6章 周代野史(3)

苏秦与合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那些平时被人瞧不起的泥腿子、庄稼汉及下等人,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和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好像历史天生由他们创造,乾坤本该由他们翻转。朝为布衣暮为卿相者有之,一夜之间,由赤贫而变巨富者亦有之,眨眼之间,社会秩序翻了个个儿,一批批精英俊彦脱颖而出。东周人苏秦就是在这种时代潮流中产生的著名外交家和政治战略家。

苏秦,生年不详,卒于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洛阳市郊人。世代以种田为业,祖辈无有显者。到了苏秦这一代,家中人多,上有兄姊,下有弟妹算是人丁兴旺之族,日子过得虽不太殷富,但至少也不算贫穷。苏秦长大后,史称他性聪颖,慕富贵,鄙以种田终老一生,左邻右舍有做生意发财者,有的则当了官,使他大为羡慕,常自嗟叹。

他听说去洛阳好做事,挣钱多,就产生了去洛阳城里混混的念头,与他同去的还有村里的几个后生。主人问苏秦:“汝有何能?”苏秦摇摇头,然后马上举起双手,对主人说:“我有力气,能扛大活。”主人鄙夷道:“无学无识,何以自为?”当晚,苏秦和几个同村小伙子住在客栈里,睡到半夜,主人突然嚷嚷,说有人偷了他的一块黄金,并叫醒了所有在客栈里的旅客,指着苏秦说是他偷了他的黄金。苏秦矢口否认,店主就叫来几个汉子把他一顿好打。他腿上的肌肉几乎烂了,还伤了腰骨,痛苦地呻吟不已,最后还是同村人把他抬回去才免于送命。

待伤势痊愈之后,苏秦又萌发要出去闯世界的念头。但这一次比上一次目的明确,要混出个人样来,仅有一身蛮力气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智慧、知识。他听说处于山东与河南交界的深山密林中,有一老先生名鬼谷子,此人博学多才,洞彻玄奥,知天地之理,晓万物之情。苏秦打定主意,去拜鬼谷子为师,学上本事再说。

后来师从于鬼谷子的还有张仪、孙膑、庞涓,日后都出将入相,成为名垂诸侯的栋梁之材。

几年时间下来,苏秦在鬼谷子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人也脱俗了不少,思想变得深刻敏锐。于是,他告别鬼谷子下山成就功名去了。临走时,他要鬼谷子预测一下自己的前途,鬼谷子想了一下,说:“败在西,成在中,死在东。”苏秦听不明白,又不好多问,就离开了鬼谷子,来到了洛阳。

苏秦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叶,春秋五霸被战国七雄所取代,为了各自的利益大打出手。那些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也瞅准机会,游说人主以为富贵,于是学说众多,处士横议,如儒、墨、兵、阴阳、道、法家等等,都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而苏秦在鬼谷子那里学的既不是兵家,也不是阴阳家,而是一种新的学说:纵横之学。严格地说,纵横之学是一种国际政治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联盟组合而成新的政治格局的学问。

洛阳是东周的国都,自西周幽王亡国后,其子就迁都于洛阳,是为平王,史称东周。经过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侯强大了,周天子式微了。苏秦到洛阳后,就以天下大儒鬼谷子门生的身份去游说周天子,要他振作起来,光大祖业。但此时的周天子能保住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哪还谈得上光大祖业之举?所以,苏秦的游说只能是对牛弹琴。

苏秦在洛阻碰了壁,就只身西去秦国。当时秦国王是秦惠王,他刚杀了商鞅不久。因商鞅是卫国人,所以,秦惠王十分讨厌那些游说的外国人,凡是听到什么天下辩士来秦国,轻则不纳,重则赶出去。

见到秦惠王以后,苏秦想好好地与国王谈一谈,一展胸中之才学,但秦惠王一点兴趣也没有,说:“羽毛未丰者,不可以高飞,国势不强大者,不可以图诸侯。”就把他打发走了。

此时的苏秦可狼狈了:不仅身无分文,衣衫褴褛,而且身体染疾,腿跛不能行。可秦国他不能久呆,只好拄着一根棍子,一瘸一拐地从咸阳走到自己的老家洛阳。

一回到家,家里人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叫化子。妻子正坐在织布机上织布,也不下机相迎。嫂子正在做饭,见苏秦回来了,连忙把锅子拿开,退入屋里。父母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板着脸不予理睬。最后还是其弟妹对他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是做生意、种田、治产业,没听说靠磨嘴皮子能致富的。”

见一家人如此,苏秦心中大惭,就退入自己的屋子,久不见出。他心想:在鬼谷子那里学了这么几年,一点用没有,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无聊之极,拿出《太公阴符》这部书,见上有两句话:西强则纵,东强则横。苏秦眼睛一亮:千言万语,原来都在这两句话里。

于是,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认真揣摩《太公阴符》,经月不出。古人不像现代人,头发长了可去理发,古人没这个习惯,认为人之肤发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毁伤。所以,在古代,男人的头发也很长。苏秦为了钻研,就把自己的头发吊在屋顶的梁上,使自己读书时不瞌睡:这还不行,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血流如注,痛苦已度时光。功名心极强,崇尚法家,喜干惊天动地的事业,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立志变革的人物。

战国初期,中原大地出现七雄并立。各个国家为求生存,都励精图治,出榜招贤,各种思想学术流派也高扬旗幡,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广收门徒,自树宗派,显得异常活跃。

至此,苏秦的合纵之举终于获得成功。山东五国与楚国在洹水之上,歃血盟誓,以为合纵,并立下誓言:秦如攻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其余五国则绝秦之粮道,断秦之退路,或派兵以佐之,以五国之兵前后左右合击秦军;六国中如有毁约者,以五国之兵加之。并把这誓言派人送到秦国,秦惠文王见后,大恐,从此闭关不敢东出十五年。

这是当时的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条约,中原六国为自身的利益彼此联合起来以抗秦。从此,在中原大地上,一个新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历史地看,这是非常高明的有远见之举,也是中原六国要生存的必由之路,以后秦始皇灭六国就是在散纵以后才实现的。所以,合纵存则六国存,合纵散,则六国亡。

作为这个合纵条约的创始人苏秦,更成了显赫天下的人物,被称为纵约长。六国诸侯都把本国的相印交给苏秦,使他一下子就成了六国宰相,家财数亿,童仆数千,出入车仗,形同国王。东周之一鄙民,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常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苏秦当上六国丞相以后,也想衣锦还乡。当车仗到洛阳时,洛阳守官洒扫庭院,清道以迎。而他的父母兄弟妹嫂皆离家十里,欢天喜地迎接家中的这个“浪子”。

苏秦在车上,见他嫂嫂在很远的地方就俯伏于地,不敢仰视。苏秦走下车来,走到嫂嫂跟前,闻道:“嫂嫂,何前倨而后恭也?”意思是:嫂子你为什么先前那么傲慢,而现在那么谦恭?他嫂子的回答也很坦率和现实:“因季子位尊而多金。”意思是你现在有钱有势。

苏秦听后,默不作声,久之,叹道:“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权。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几千年来的历史都证明:国与国之间的任何政治、军事条约都不能持久。理由是:双方是因利害关系才结盟,一旦有一方觉得结盟与否于自己无大碍时,这个联盟就会瓦解。俗话说:为了利害关系,兄弟尚不相容,而况国乎?连头的鸡不能双飞,这道理一目了然。

苏秦合纵的最后结局也是这样。

中原六国的合纵一产生,确实给秦国以极大的威胁,使之闭关不敢东出。但秦也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持续太久,必要想办法打破或瓦解这个联盟。利用国与国彼此的利益关系和人性的弱点,就能将其各个击破。

十五年后,秦派辩士公孙衍去魏国和齐国,游说并责备其国王。公孙衍说:“穷人与富人比宝,最终谁输,妇孺皆知,此其一。秦乃天下大国,不事强大之秦而合弱小之国,能长久吗?兄弟尚不相容,何况国家?秦一旦攻之,后悔无及,此其二。苏秦乃巧言令色之士,倾覆天下之人,他只为一己之私利,无有长远打算,把你们蒙在鼓里还不知。”并许诺如齐攻燕地,魏攻赵地,秦决不助燕、赵。见有利可图,齐便向燕进攻,魏向赵进攻,同时,秦惠文王还嫁女给燕太子,使之亲秦,合纵之盟遂瓦解。

合纵一散,苏秦的日子很不好过。他到燕国后,燕易王对他说:“以前,先王初到燕国时,先王出资助先生到赵国,使之合纵,现纵散,齐又攻燕,取了十城,先生能为燕取得齐所侵之地吗?”苏秦道:“此事何难?当为大王成之。”

到齐国后,见到高高在上的齐王,苏秦先是拜了两拜以示臣子之礼,然而俯身庆贺,再而仰天大哭不止。齐王奇怪地问道:“你又哭又笑是什么意思?”

苏秦不做正面回答,说:“我听说饥人即使饿死也不吃鸟嘴里的食物,是因为对身体不仅无益还有害。今燕虽弱小,却是秦王的女婿,大王取燕十城,必与秦为仇,以招天下精兵,其祸不远了。大王的这种行动是饿人吃鸟嘴里的食物。”齐王愀然变色,道:“如之奈何?苏秦说:我听说古代那些善于处事的,往往能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如能听臣计,归还燕之十城,燕无故得十城必喜,而秦王则知因自己的原因使齐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人而得友善也,秦、燕必事齐,则大王之令号召天下诸侯,谁敢不听?此霸王之业也。”齐王一听:善!于是下令,归还燕之十城。

此时,合纵已全散,中原诸侯又彼此争斗不休。苏秦亦想功成归老,以终天年,齐归还燕之十城后,就想在燕养老。不久,燕国有人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说苏秦是个反复无常、不讲忠信之人,于是,燕王就免了苏秦的官职。为避祸,苏秦决定去齐国。他对燕王说:“臣感燕先王之德,无以为报,臣在燕不能使燕重,如果在齐,则燕必重。”燕王道:“唯先生之所为。”于是,为报燕王的知遇之恩,苏秦佯作是因得罪燕王而逃到了齐国。

到齐国后,苏秦说服齐滑王,要他把先人厚葬以讲孝,建高大官室苑园以显君王之气派,实际上是要耗尽齐国力使之不能攻燕。齐滑王不知是计,果然照办,齐国大耗而齐王不知,还把苏秦当知己,但民间有识之士看出了苏秦的用意,十分恼火,就派刺客把苏秦刺成重伤。

临死前,齐王去看他,并对苏秦致以歉意:“如能得刺先生之人,寡人必为先生报仇。”苏秦不愧为智者,说:“我死后,大王车裂臣以殉于市,并发出告示:‘苏秦为燕而作乱于齐,刺者有赏。’如此,杀臣之凶手必得矣。”果然,凶手出来领赏,被齐王抓住杀了。燕王听说此事后,说道:“苏秦真了不起,死了还要齐王为他报仇。”这真是应了鬼谷子的话:“败于西,成于中,死于东。”

苏秦是中国古代的大纵横家,尽管他的合纵在主观上是为了自己的富贵,在客观上却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创立了国际联盟这一新的政治组织形式。虽然他巧言辩词,翻云覆雨,是为一己之私利,我们也不必以今人的观点来苛求于前人。

吴起的悲剧

吴起是中国军事史上知名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和变法的先驱,历史上把他与军事学的始祖孙武相提并论,合称孙、吴。他一生崇尚变法,东征西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战国初期最有名韵军事大家,最后在楚国被人以乱箭射死,以极其悲剧的形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吴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三八一年,卫国人。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吴起见魏文侯如此礼贤下士,就倾平生之所学,向魏文侯陈述治国治军的主张。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魏文侯虚心求士、纳士、用士,废仁义之说,求治国之实。只要是人才,既有人才之长,又有人才之短,为国君者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这样,国家才能兴旺。二、以猛治吏民。吴起认为。国家之败,风气之颓在于宫贪民滑。官贪则心不在国,民滑则财不聚上,如此,国必败,主必危。三、以法治国。淘汰老弱病残者,减少编制,组成一支人数虽不多,但精锐的军队。建议魏文侯设立“常备军魏武卒”。以后这些措施中原诸国争相仿效。

魏文侯一听,大喜:“人言将军高才,果然!”就拜吴起为、大将军兼西河留守,让他作为一方军政长官独当一面,为魏国出力。

西河之地与秦国交界,在黄河的西边,即今陕西东部、河南北部一带。黄河本是天然屏障,但魏国还跨过黄河,把领土扩展到了河西以北的地方,直接威胁秦国的安全。所以,秦国志在必得,而魏文侯也觉得西河这样的战略要地,没有得力的人去防守是不行的。

吴起到西河之后,发现这个地方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要差得多:地贫民穷,军中老弱病残极多,武器也锈迹斑斑,毫无战斗力。更令人吃惊的是,官员贪赃枉法令人瞠目,民风颓废不堪入目。为了彻底整治这个地方,吴起猛砍了“三板斧”。

首先,他派心腹下属去各地调查官员贪污的情况,把那些受贿的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等。然后,择一日子,吴起率军队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押入一个大草坪中,令贪污最严重的坐于右边,较为严重的坐中间,较轻的坐左边,让四方百姓在旁观看。

时值午时,吴起宣布了这些官员的罪状后,命卫士擂鼓,鼓过三下,那些早已准备就绪、手执钢刀的士兵对着右边的一百八十名上等贪官砍去。一时,血肉横飞,人头滚滚,哀号布野。坐在中间和左边陪斩的官员吓得魂飞魄散,周围的百姓也屏声敛气。

从此,各级官员廉洁有序,不敢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治完官后,吴起着手治民。当时,西河民风颓废,巫术横行。专门有一些人不生产也不经商,专装神弄鬼,骗人钱财,成为社会上腐朽的寄生虫和破坏力量。对付这些人,吴起还是老办法,把为首的巫士全部抓起来,集中于一处,全部斩杀,然后命令烧毁西河所有的神庙巫寺。一夜之间,社会环境和秩序一片肃然。

治完官民后,吴起下令: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广种粮食。并规定:荒地三年内不纳税,熟地只纳二十分之一的税,超额完成任务的有奖,可以当官,没有完成的要罚去边境充军做奴隶。同时还规定:官吏贪污黄金五斤的斩首;三年内没有政绩的撤职为民;百姓之问如有私人殴斗,全部罚入边境为奴;偷人上头牛者,斩首;偷人一只羊者,砍去两条腿;偷人一只鸡者,砍去一个手掌并在脸上刺字。

只有五年的时间,西河大治。一时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魏文侯一听,大喜,对大臣说:“我今天才懂得法的用处了。”并命人给吴起送去黄金两百斤、宝剑两把、好酒十坛以示奖励。

治理官民告一段落后,吴起就着手治理、整顿军队。他把原来的上、中、下三军,淘汰老弱病残者,合为一军,并加强训练,提高俸禄,同时又新增加两个军。作为主将的吴起,其治军是恩威并施、令出如山,身先士卒,同甘共苦。

相传有一次,一个士兵的伤口化脓,生命垂危。吴起就亲自用自己的嘴把士兵伤口里的浓汁吸出来,使这个士兵深受感动。所以,当士卒的母亲知道此事后大哭。别人说:“大将军为你儿吮疽,你应感到荣幸才是,何哭?”士卒母亲说:“哪有大将军为士兵吮疽之理?我儿必感动而致死。前年,他父亲死于剑下,如今我的儿子必死无疑。”果然,这个士兵在与秦军作战时,受感于吴起的恩惠,奋勇杀敌,最后被秦军射死。

有恩惠还必须要有严法,军队才有战斗力。在与秦国交界处有一个较高的山头,上面驻有秦军几十个士兵。因居高临下,魏军的动静一目了然。所以,吴起很想拔掉这个钉子。

一天,他命人把一根大木头立在营房的东头,然后下令:如有人把木头搬到南头,赏黄金五十镒。开始有人不信,因为报酬与劳动的差距太大,其中有个士兵就认为,搬动这根木头即使得不到赏赐,至少没有罪,同时也可检验吴起的命令是否过硬。于是,就把木头搬到南面,吴起马上命人赏给这个士兵黄金五十镒。

不久,吴起又下令:有谁把一担柿子从河的这边挑到那边,赐爵大夫。这一次不比上次,有人争着挑了,结果如愿以偿。吴起见差不多了,又下令:明天早上,三更送饭,五更攻山头,如攻下山头,赏黄金五十斤,赐爵上大夫,后退者斩!命令一出,士兵踊跃,蜂拥而上,很快就拔掉了对魏军威胁很大的秦军据点。

相传还有一次,吴起率军即将与秦军大战,有一士兵想表功,不待令下,就跃人敌阵。眨眼之间,就立斩两个敌人之头而还。吴起一见,大怒,下令把这个士兵斩首。左右求情,认为是人才,杀了可惜。吴起说:“是人才不错,但他不荨我之令,治军无令,何以胜敌?”说完,命人把这个士兵斩首,厚恤家人。三军将士一见吴起执法如山,肃然有秩,再也不敢马虎了。

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西河井然有序,百姓殷富,官员廉洁,士卒效命。于是,吴起就开始挥军出击,西向秦,东向齐,北伐燕、赵,南下韩、楚,因军队士气高昂,吴起本人指挥有方,打得中原诸国求饶不迭,吴起之名,威震天下。史传他与诸侯大战七十三,全胜六十四,其余打成平手,为魏国拓地千里,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吴起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大家。

吴起见自己威名赫赫,就想入朝拜相,执掌朝中大权,在魏国全面实行变法,然后扫平中原。但是,他失败了,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连他的性命也被送上变法的祭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变法而献身的人。

吴起作为朝中大将兼拜西河留守几十年,深受魏文侯的信任。魏文侯死,武侯即位,对吴起的信任依然如故。不久,相国李悝死,田文接替相位,吴起见田文乃一文吏,居然能拜相,自己有大功于国,反而落居人下,就愤愤不平。朝拜结束后,吴起在大门口碰到田文,就与之论理。

吴起说:“我身居西河几十年,使民富官廉士勇,你如我吗?”田文道:“不如。”吴起道:“我为魏国拓地千里,使秦国在几十年内不敢犯边,你如我吗?”田文答:“不如。”吴起道:“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威震天下,你如我吗?”田文道:“不如。”吴起忿然道:“既然你在几方面都不如我,为什么位在我之上?”田文道:“先王死后,主小国危,我以老臣身份安定国家,使政权平稳过渡,不知是你功大,还是我愧位?”吴起一听,沉思半晌,说:“我不如你,但我最终要拜相,你这个位置是我的。”

田文当相国没几天就死了,接位的是魏武侯的女婿公孙。公孙知道自己是靠驸马这一特殊身份当上旧国的,非常害怕吴起这样的大将入朝秉政,因此,他必要去之而后快。

于是,他经常在魏武侯耳边吹风,说魏国小,吴起自恃功大,离魏之心很重。起初,武侯不信,时间一长,听多了,心里就起疙瘩,就问公孙:“你怎么知道他不想留在魏国?”公孙放作神秘地说:“你把公主嫁给他,如他想留魏,就会同意,否则就会推辞。”

魏武侯一听,觉得有理,就召来吴起,提出要把公主嫁给他,以酬他为魏国立下的大功。吴起见国王如此好意,又不知公主是如何人,不好立即表态,就去问公孙。公孙说:“你来我家就知道了。”然后,公孙与公主定计,如此如此。吴起到公孙家后,见公主像母夜叉一样盛气凌人,对丈夫公孙像指使仆人一样吆喝不已。吴起心想:这哪是老婆?明明是只母老虎,就谢绝了国王家的婚事。

于是,公孙就在国王面前进言,说吴起坏话:“公主乃千金之身,别人想高攀都不行,现在吴起居然不要,足见他早就心不在魏了。”武侯一听,大怒,就削掉吴起的一切职务,时间是公元前三八五年(魏武侯十一年)。

此时的吴起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几十年来为魏国立下大功,还遭如此下场,心里愤愤不平,就诡称要去故乡闲居,然后撇下妻小,快马一鞭,往南方楚国而去。因为他曾出使楚国,楚悼王对吴起之才十分敬重。

楚是南方大国,立国已有几百年,中途还出现过像楚庄王这样赫赫有名的君主。但自从伍子胥攻入郢都之后,国势一落千丈,尽管地方五千里,带甲近百万,可国势并不强。所以,楚悼王上台后,想励精图治,振兴楚国,像楚庄王那样问鼎中原,但他的这一理想因保守势力太大和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未能实现。

吴起到了楚国后,楚悼王大喜过望,亲自出宫迎接他,并向他询问治国大计。吴起向楚悼王分析了楚国的形势,认为楚国孱弱的根本原因是民不富、士不勇,而造成民不富、士不勇的原因又是冗员过多,贵族过厚而削弱了国家,功不出上,力必在下,意思是吃闲饭的人太多,干活的太少,赏罚不分明,认为要根治的话,只有大刀阔斧,实行根本的变法和改造。

对于吴起的分析,楚悼王深以为然,就拜吴起为相国,全权委托吴起变法,并授予他以先斩后奏之权。见楚悼王如此信任自己,吴起深受感动,决心施展自己的才干,辅佐楚悼王富国强兵。

拜相一个月后,吴起公布了变法的命令,概而言之,有如下一些内容:

一、编定官员的等级和人数,订出惩罚贪官污吏和奖赏有功人员的章程,坚决淘汰无关紧要的冗员。二、实行按功论俸,坚决缩减和裁掉无功、疏远的公族贵戚的供养俸禄。三、厚待战斗之士,增加军士及其家属的物质待遇。四、主张以厉甲兵而争天下,注重军士的选拔,加强军事训练和战争物质的储备。五、坚持循名核实,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予以重用,而对那些空口游说的投机之徒避而远之。

这些措施只实行了两年,楚国就产生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吴起率领这支军队南平百越,北灭陈、蔡,西败强秦,东破三晋联军二十万,使楚国的实力到达了汉水以北地区。中原诸侯国惊呼:楚庄王又复活了,南蛮子又要问鼎中原了!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吴起如在楚变法成功,以后统一中国的不是秦,而是楚。

吴起这些变法主张,强大了楚国,但也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砸了一些人的饭碗,其中大部分是那些只吃饭不干活,只领俸禄不为国家着想的王公贵族,因此,他们对吴起的法令群起而攻之。吴起得知后,派兵把其中闹得最凶的三十个贵族全部抓起来处斩,一个不留。

如此一来,反对之声销声匿迹了,那些贵族只好暗暗叫苦。这些人原是巧取豪夺,养尊处优的寄生虫,他们一旦失去特权,就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只好屈尊就纡,去干下等人的活;有的脸面放不下只有饿死;有的只好逃亡到国外去谋生路。因此,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

有个贵族叫屈若宜的,他见楚国不能呆了,就想去魏国谋生。临行,吴起去看他,说:“你转告魏武侯,就说我吴起还有口饭吃,要他善待我家人,否则,我将发兵攻人大梁。”说着,吴起得意洋洋地问道:“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

屈若宜仇恨地说:“你是个灾星!杀妻求将,贪财好色,师事曾参,未终而逐,事鲁不成又去魏。事魏不成又来楚,你以为你是好人吗?楚悼王二十多年来一直未有灾难,看来你给他带灾难来了。我劝你取消变法,否则你不得好死。”

吴起道:“我变法不是使楚国强大了吗?”屈若宜道:“国家强大与否,与我无关,只要不取消我的特权就行。”

屈若宜的话不幸而言中。三年后,楚悼王死,尸体还停在宫内,那些被取消了特权的贵族见国王已死,认为复仇的机会来了,就手持刀枪弓箭气势汹汹地闯进宫殿,要找吴起算账。

那一天,正值吴起在宫内当班守灵,忽见一大群人手持武器闯宫,就喊:“休得无礼!”话音未落,那些贵族就向他射箭,并喊:“吴起砸了我们的饭碗,今天报仇的时候到了!”吴起见来者不善,就负箭而逃。此是在宫内,不是在野外,他一边跑,那些贵族就在后面追,跑一会就无路可走了。吴起不愧是军事家,死了也要找人垫背,就急中生智,逃到停楚悼王尸体的房间里,抱着楚悼王的尸体大哭起来。

那些失去理智的贵族一看见吴起,就箭如雨下般向他射去,不仅把吴起射得像个刺猬,就连楚悼王的尸体也中箭不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起用最后的力气对那些疯狂的贵族喊:“你们这些垃圾,自毁国家精英,我要让你们也不得好死!”那些贵族听后,知道闯了大祸,吓得扔掉兵器,作鸟兽散。

楚肃王上台后,调查射杀吴起和楚悼王的人。按楚律:凡是以兵器触到国王身体的,一律处斩。因此,七十二家贵族都被杀尽。

吴起在楚的变法虽然像流星贯空一样,很快就消失了,但二十年后,由他的同乡商鞅继续变法实践,并在秦国开花结果,吴起也因此而永载史册。

一代名将——孙膑

孙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年轻时受教于鬼谷子,在学业有成要建功立业之时,却被同窗学友迫害致残。但他并未因此而坠志,而是咬紧牙关,矢志不移,最终以受残之身建功立业,报仇雪恨,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大家。他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用兵艺术,确值今人认真玩味、深思和借鉴。

孙膑,生卒年不详,齐国人,即今山东阳谷一带。是大军事学家孙武之后。司马迁《史记》里说:“孙武百世后有孙膑。”原名孙宾,因受刑,改名为“膑”。

孙膑所处的年代正值战国中叶,尚武成风。各诸侯国为了自强自立,都在悬榜招贤,其中军事人才尤为诸侯国王所青睐。致使那些出身孤寒的有志之士,都想通过战场上的厮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孙膑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在成年之后,遍访名山大川,求教于硕儒显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名气最大的学者莫过于隐居于河南一个深山大谷中的神秘人物鬼谷子。相传此人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兵书战策无不通晓,星相象数极有研究。加上其人如野鹤穿云,来去无迹,一般人是不容易见到的,所以,越发显得神秘莫测和名重天下。

孙膑拜鬼谷子为师后,认真钻研兵法阵图和阴阳妙理。与他一同受业的还有河南洛阳人庞涓,周人苏秦、张仪。苏秦和张仪学的是纵横之学,意即国际关系学。孙膑与庞滑研究的是军事战略,两人交情甚好,只是孙膑在学业上优于庞涓,庞涓的功名心重于孙膑。

几年之后,中原诸侯魏惠王出榜招贤。庞涓知道后就按捺不住,要求下山去捞取功名富贵,鬼谷子见他下山心切,也就同意了。临走时,庞涓要老师为自己预测一下前途,鬼谷子就要他去找一枝花来。

时值九月,万物正值凋零。庞涓在外转了一圈,只找到一枝山蔸花,拿起来一看,觉得路边小花,不足以成大器,就丢弃于此,再复寻找。可怎么也没有发现别的花,只好返回捡起那枝被自己丢弃的山蔸花,交给鬼谷子预测。

鬼谷子一看,闭目沉思一会,说:“此花原名铜铃花,一开十二朵,你能走十二年好运。花已被晒萎,又在鬼谷这个地方,委鬼相连为魏,你发迹在魏国。”说着,鬼谷子停了一下,说:“做事不可太绝,太绝必报。”最后,鬼谷子送庞涓八个字:“遇羊而兴,遇马而止。”

见庞涓要走,孙膑甚是难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要分手了,庞涓道:“贤弟静候好音,只要我有发达的一天,定会来接你。”

庞涓到魏国后,魏惠王听说是鬼谷子的高足来了,十分高兴,就亲自接待。庞涓一见国王,就倾平生之所学,滔滔不绝,使魏惠王大喜。这时厨子送上一只蒸熟了的羊羔,放在国王面前。庞涓一看,猛然想起鬼谷子“遇羊而兴”的话,心想:可能运气就要来了。果然,此次谈话不久,魏惠王就拜庞涓为将军,统兵御敌,成为魏国军界的头面人物。

几年之后的一天,当时的大学者墨翟的学生滑禽厘来到魏国。魏惠王又见是一个人才,就要滑禽厘留下为魏国服务。滑禽厘说:“我算什么人才?只有孙武子之后、鬼谷子的高足孙膑才真是大将之才。”魏惠王一听,喜不自禁,连忙召来庞涓,责备他不向自己推荐人才,并令他立即写信给孙膑,要孙膑下山来魏国辅佐自己。

见庞涓来信了,孙膑十分高兴,对人说:“庞涓果然仗义。”年轻人的那种建功立业之心怎么也按捺不住,也向鬼谷子提出要下山到魏国去。既然这样,鬼谷子也不留他,也要孙膑去摘一枝花来,为他预测一下前程。

时值十月,万物凋谢。孙膑转了一大圈,也找不到一枝花,只好把鬼谷子室中铜盆里的山菊花摘一枝来交给鬼谷子。鬼谷子道:“菊花是耐寒之物,须要十月才开,说明你大器晚成。此花开于自家铜盆,你的立功之处不在于魏,而是在你的故乡齐国。这种花如受摧残,但最终还是能顶过去,色泽不败。”然后在孙膑的“宾”上加上一个“月”旁,变为“膑”。

孙膑一看,大惊:“先生,刑余之人才称为‘膑’,为何用于我?”鬼谷子道:“你先不要问,日后定会应验。”

孙膑到魏国后,魏惠王大喜,与之一谈,确实觉得孙膑之才远在庞涓之上,当即就要拜孙膑为副军师,当庞涓的副手,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在旁一听,就说:“孙膑年长于我,才能又在我之上,怎么能让他做我的副手呢?我看先让孙先生做客卿。等立了功,就做军师,我情愿当他的副手。”国王一听,觉得有理,就拜孙膑为客卿,参谋军政大事。

常言道:利令智昏。一个人如被功名利禄烧昏了头,或太看重功名利禄,那社会上的人伦情谊就会被抛之脑后,甚至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庞涓就是一个这样的卑劣小人。

他当上将军后,觉得权力这个东西太诱人了,就容不得别人掺进来分一杯羹。本来他就知道孙膑之才在他之上,就是不向国王推荐,当国王要他给孙膑写信时,他心里颇为踌躇,又听到国王要封孙膑为副军师时,心里更毛,只好以孙膑新来为由阻止了。可他不能长期阻止下去,一旦孙膑立下大功,魏国的兵权就非孙膑莫属。到了这步田地,庞涓也顾不上同窗之谊,准备对孙膑下手。

首先,他找了一个自己的心腹假扮齐国商人,找到孙膑,说是有家信捎给他。信的大意是说家境困窘,叫孙膑早返齐国建功立业,使一家人早日团聚。孙膑不辨真假,见是家信,十分高兴,也给来人捎上一封信,表示自己做了魏国的客卿,不能回去,但心里十分思念故国。

庞涓一得到孙膑的亲笔家信,大喜,说:“孙膑从此逃不出我的手心了。”就把信交给魏惠王。惠王一看,大怒:“我如此重用,还要私通齐国。”就要把孙膑处死。这时,庞涓又出来当好人,反复向魏惠王求情,要求免除孙膑的死罪,否则他没法向天下诸侯交待,都会认为是他庞涓陷害孙膑。见庞涓声泪俱下求情,魏惠王就免了孙膑的死罪。但为了不让孙膑回国,判了他一个“膑”刑,把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剜去,让他永远不能走路,只能老死魏国。

之后,庞涓又跑到孙膑那里,向孙膑表功:说他如何在国王面前替他求情云云,神情凄婉哀切动人。孙膑一听,大受感动,认为庞涓是个大好人,为报知遇不杀之恩,孙膑许诺:要把他先祖孙武兵法十三篇回忆出来,写好交给庞涓。庞涓大喜,他之所以不杀孙膑的目的也在这里,待兵法写好后,就不再给孙膑进食,把他活活饿死。

庞涓的卑劣行径被一个给孙膑送饭的老仆人看穿了,觉得庞涓太过分,非常不平。他把庞涓如何设计陷害一事告诉了孙膑。孙膑一听,大吃一惊,心想: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但自己此时是笼中鸟、俎上肉,要脱离险境,还须动番脑筋。于是,他深思熟虑地想出一个绝招:装疯。

从此,孙膑就变得喜怒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披头散发,满身污秽,一口胡言乱语,并烧掉了所写好的兵书。仆人告诉庞涓:孙膑疯了。庞涓起初不信,像孙膑这种智虑深远的高手,怎么会疯呢?就走近牢房,对孙膑说:“贤兄,还认识我吗?我是庞涓。”孙膑两眼发呆,突然指着庞涓大喊:“你是魔鬼,不是庞涓,庞涓是我的好兄弟。”说着,拍着自己的胸脯,对庞涓说:“我是玉皇大帝,我有十万天兵天将,要杀你这个恶魔。”说完,就抓起地板上的泥坯子往嘴里塞。见此,庞涓仍将信将疑,就把孙膑关到猪圈里,孙膑顺手抓起干猪粪往嘴里塞。庞涓一看,认为孙膑真疯了。

既是疯子,庞涓对孙膑的管束也就没那么紧了,让他在地上、屋檐下到处乱爬,这就为孙膑逃跑提供了方便。

孙膑疯了的消息传到他的故乡齐国。齐国大将田忌说:“孙膑乃齐国之宝,现在魏国受难,真是齐国的耻辱。”辩士淳于髡说:“我看事情不那么简单,其中定有文章。”于是,他受齐威王之命访问魏国,表面上是与魏通好,实际上是接孙膑脱险。孙膑见故国来人,就与淳于髡约好,神不知鬼不觉地藏人准备运人齐国的茶叶车中。为防庞涓起疑,走时把衣服脱在井边,摆出自己投井而死的假象。庞涓一见,认为孙膑投井死了,也不再追查,结果孙膑安然回到了故土齐国。

孙膑到齐国后,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大将田忌亲自跑到京城临淄十里之外的地方,前来接他,因孙膑已是残疾之身,齐威王专门为他做了一部精制的车子,并为他盖了房子,娶妻成了家。之后,齐威王要封孙膑高官,但被孙膑谢绝了,他对威王说:“刑余之人,受故国如此厚恩,其心有愧,如要再加显爵,诸侯会笑话齐国无人。”见孙膑态度坚决,齐威王也不再坚持,就尊孙膑为国师,如有军国大事或疑难之处,都向他请教。

相传有一次,大将田忌与威王赛马,同是王室的好马,田忌却每次都输,于是就请教孙膑。孙膑要田忌再与国王赌,并且押上大赌注,还担保田忌会赢。田忌问其诀窍,孙膑就要田忌在比赛的场次上把好马与劣马的比例变动一下:以田忌的下等马对国王的上等马,以中等马对国王的下等马,以上等马对国王的中等马,这样一来,就有两胜一负的效果。田忌照计去做,果然连赢两场。

在军事领域,有一门学问叫运筹学,就是分析对比、综合敌我力量,选择最佳胜敌方案。这门学问在今天已经相当复杂了,如要追溯其起源,还是来源于孙膑的赛马法。

孙膑见故国对他如此厚遇,心有不安,决心立大功来报答故国对他的救命知遇之恩,几年之后,这种机会终于来了。

自从周威烈王元年(公元前425年)韩、魏、赵三家分晋以后,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其中韩、魏、赵处于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带,东是齐,南是楚,西是秦,北是燕,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彼此争斗十分激烈。

魏国自魏文侯起,就开始奋发图强,引进人才,壮大自己,国势日强。到了魏惠王时,就开始向外扩张,除把郑、卫等残存小国归为自己的附属国之外,开始与其他大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位处东部海边的齐在当时也是一个大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国势也日益增强,也正在考虑北进、西入或南下。因此,魏要扩张、发展,既不能与齐交手,也不能与西边的秦、南方的楚开战,只有与韩、赵发生冲突。而韩、赵弱于魏,只有求救于齐。齐也不会看着魏国坐大侵地而不管,所以,魏与齐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正好为孙膑施展才干提供了一个绝好良机。然而碰巧的是:以后在中原战场上的对手竟是他的老同学,又是仇人的庞涓。也许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派大将庞涓率兵十万,把赵的首都邯郸包围了起来。因赵国力弱,只有向东方大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相国邹忌主张不救,理由是别人的闲事少管为妙。大将田忌主张救赵,认为魏灭赵后,魏更强大,于齐不利。齐威王问计于孙膑,孙膑说:“现魏、齐不两立,魏表面上是攻赵,从长远看是攻齐,齐如要北进或西入,魏是假想敌,因此,魏的强大对齐很不利。因此,救赵是为了齐国自己,但同时又不能立刻发兵,否则是齐替赵当兵锋。最好是让魏赵互相削弱,然后再趁魏之弊击魏。”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意见:一面派人给赵国去信,要赵坚持下去,许诺齐国一定出兵;另一方面,在魏的后方襄陵作牵制性的进攻,以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同时又给庞涓以错觉,齐不会有大动作,让他放心攻赵。

这样过了一年,赵国顶不住了,求援使者一日三致于齐。齐威王要孙膑当大将,但被孙膑谢绝了:“以刑余之人当大将,邻国会笑话的,同时,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必定不敢大胆进攻。”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田忌问孙膑:“这一仗怎么打。”孙膑笑着反问:“以将军之见呢?”田忌道:“救兵如救火,率兵直扑邯郸,赵攻之于内,我们攻之于外,破魏必矣。”孙膑笑道:“此计虽好,但不算上上之策。试想:我们行军千里到邯郸,不用开仗,我们自己就成了疲劳之师。同时魏强赵弱,我们在邯郸与魏交手,是替赵当兵刃,吃亏的是我们自己。”田忌道:“以军师之见呢?”

孙膑道:“有两个人在打架,救援者如直接参进去打,不仅不会使二者解围,反而会增加械斗的激烈,救援者本身也会受损失。最好的办法是批亢捣虚,形格势禁。”他建议命一将率一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直扑魏国首都大梁(开封),引得庞涓千里回师相救,而齐国主力埋伏在庞涓回师的中途。这样,齐军以逸待劳,敌千里回师,必疲劳不堪,定能大获全胜。

田忌依计而行,命将军田英率军一万直扑大梁,自己与孙膑在庞涓回救大梁的必经之地桂陵路上设下埋伏,张开口袋,等待庞涓钻进来。

庞涓正攻邯郸甚急,忽接到大梁遭齐军进攻的十万火急军情后,只好撤围邯郸,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走到桂陵时,钻人孙膑设下的口袋,被歼两万多人。当他看到齐军大旗上写有军师“孙”字时,大吃一惊:“此瘸子没死,乃吾之劲敌也。”好不容易才冲出重围,狼狈而逃。

这就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典型战法:围魏救赵。

几年后,魏惠王为了挽回桂陵战役的损失,争当中原盟主,又想挑起战争。而庞涓因失败于桂陵,威信大损。为挽回面子,他也想打一次大胜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三四三年,他主动向国王提出攻韩方案,并得到了批准。

韩也是小国,抵挡不住魏国的凌厉攻势,也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九万救韩。出发前,齐威王问计于孙膑:“军师以为必须救韩?”孙膑道:“然也。”威王道:“早救还是晚救?”孙膑道:“早救是我们替人受战,不合算,晚救则韩亡,也失去救援的意义。还是老办法,派人去韩,许诺出兵,坚定其抗魏决心,时间一长,魏军也成了疲劳之师。而我们则可以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意思是让两国打得精疲力竭,韩将亡时出兵,这样既收到了让韩国感激不尽又能轻易打败魏军的双重效果。

在作战指挥上,也略有改变:桂陵之役是设伏于中途,等庞涓钻口袋,如这一次完全是上次的重复,庞涓必不会上钩,也起不到救韩的效果。于是,孙膑来了个假戏真做,率近十万大军全部直扑大梁,浩浩荡荡地把大梁包围起来攻打,而且打得十分激烈,以引庞涓回师,再牵牛鼻子,在运动中歼敌。

庞涓的攻韩行动又功亏一篑。在接到国内的紧急军情后,只好撤师回魏。他深恨孙膑不已,就气势汹汹地率军回救大梁,决心要把齐军全歼于大梁城下。

而孙膑与田忌则在大梁外的军营里,一边指挥部队攻梁,一边派人密切注视庞涓的动向。待探子报告说庞涓到大梁只有一天的路程时,孙膑就命齐军撤围向齐国方向退去。而庞涓到达大梁时,听人说孙膑只走了一天,就深悔不已。因为只有一天的路程,以魏军的骑兵速度,一天路程不算什么,就命魏军在齐军后面猛追。他决心这一次一定要消灭齐军,活捉孙膑,以解心头之恨。

兵法上云:贫兵必败。庞涓的结局正验证了这条作战原则:感情战胜理智,失去冷静、客观的判断和分析,而孙膑正是要采取这种方式激怒他,使他进入自己预设的战场。

当孙膑得知庞涓在后面尾追不舍时,大喜。为了进一步给庞涓造成错觉,使他放心大胆地追,就命人一天挖十万灶,二天挖五万灶,三天挖两万灶。庞涓追上来时,发现齐军所挖的灶一天天稀少,以为是齐军怯战,多有逃亡,大喜过望:“我早知齐人怯战,果然!”就命部队加紧追赶,步兵走不快,他就要太子申生指挥步兵在后面慢慢走,自己率骑兵在前面猛追齐军。

又走了一天,到达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时,天色已晚。道路上都横着一些砍倒的树木,庞涓以为是齐军为阻止他追击而故意如此,就命士兵搬开树木,继续前进。这时,有士兵告诉他:前面有棵大树,被削了皮,孤零零地立在路中央,上面还有字。庞涓觉得奇怪,就命人打起火把,一瞧,上面写着:庞涓死此树下。庞涓忙问旁人:“这是什么地方?”有士兵答道:“马陵道。”庞涓一听,大惊:“鬼谷子说我遇羊而兴,遇马而卒。这个地方于我不利,速退!”但已经晚了,埋伏在两旁山上的齐军一见火把,就万弩齐发。庞涓挥军冲杀,怎么也冲不出去,最后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杀了。死前叹道:“我真后悔没有杀了这个瘸子,以致最终死在他的手里,成全了他的名声,命也!”在后面的魏步兵也全部投降了齐军,魏太子申生自杀。经此两次惨败,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桂陵、马陵之役后,孙膑名重天下,成了齐国军界的柱石。但他不居功自傲,功成之后就归隐在家,整理自己的用兵心得。我们今天见到的、一九七二年出土于山东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就是他留给后世的遗产。兵法写完后,孙膑不知所终:一说他八十多岁老死于家中,一说他跟随鬼谷子成仙去了。

谚语日:自古雄才多磨难。一个人只要有志、有才而又矢志不移,必会为人所理解、尊重,最终功成名就,孙膑就是最好的历史例证。他创造的“围魏救赵”的用兵原则,几千年来也为军事家们所服膺和运用,直到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乐毅的完美人生

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知名人物,历史上把他与齐桓公的丞相管仲合称“管、乐”。乐毅不仅有较高的战略谋划和具体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还机智果断、智虑深远,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保全自己,不做愚忠的殉葬品和权力斗争祭坛上的牺牲品,因而使自己一生不仅功成名就,名垂千古,而且还悠然地走完了人生的全过程。

乐毅,生卒年不详,赵国人(即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属于战国中后期的人物。其先祖乐羊曾在魏国当大将,因伐中山国有功被封于灵寿(河北保定一带),后全家开始迁居赵地。因赵国武灵王为王位继承之事引发内乱,乐毅就跑到魏国首都大梁(河南开封)。魏王闻乐毅之贤,又是将门之后,就封乐毅为大夫。

此时的魏国早已没有魏文侯、魏武侯时的国势了,在中原诸侯争霸的严峻形势中,只能处于自守的境地。魏王又没有励精图治、恢复国力的雄心,因此,乐毅觉得在这种国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就想择木而栖,选贤君而事。

有一次,处于北方的燕国通好魏国,作为回报,魏国应派使臣到燕国去。魏王想到了乐毅,认为他最适合,就命乐毅作为魏国使臣出使燕国。当时就有人提醒魏襄王,说:“燕昭王王在纳士,乐毅素有贤名,无使出境,恐为燕用。”但魏王不听,乐毅接命后,稍事收拾,即刻上道。

燕国处于中国的北方(今河北以北一带),建都蓟(今北京),是战国七雄中的北方强国。但到了燕王哙时,因误听辩士诡言,国势大弱。

苏秦当了六国丞相后,贵重天下,他弟弟苏代也步其兄之后尘,以纵横之说闻名于世。此时,燕易王死,燕王哙即位,子之为宰相,权倾朝廷。为了攫取王位,子之送苏代千金,要他为自己说话。苏代到燕国后,燕王哙问他:“齐王如何?”苏代说:“必不霸。”燕王哙道:“为何?”苏代道:“不信任宰相的缘故。”于是燕王哙又加重子之的权力。过了不久,苏代对燕王哙说:“大王不如以国让子之,人之谓尧贤,是因为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所以尧有让天下之名而有天下之实。现大王以国让子之,子之必不敢受,于是王贤于尧,必霸天下。”于是燕王哙果以王位让宰相子之,而子之老实不客气地当起国王来。只有三年,国内大乱,太子率军攻子之,杀之。此时燕王哙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昭王。就在燕国_内大乱之际,东方的齐国乘虚而入,占城七十二座,燕因内乱,国势大耗,无力反击,眼睁睁地看着齐王侵占自己的土地。因此,燕昭王一上台,立志复仇,恢复故土。

燕昭王是一个贤明又有作为的君主,上台伊始,就出榜招贤,引进人才,很有一番励精图治、振作有为的气象。他为了引进人才,别出心裁地筑了一黄金台。

可时间过了很久,也没见一个人才到燕国来。燕昭王忧心忡忡,就对他的大夫郭隗说:“我以如此贤心招揽天下英才,可一个人也不见来,何也?”郭隗道:“要招揽人才,仅靠筑黄金台是不够的;还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使天下的人才都知道你是真心爱贤、尊贤、用贤。”

接着,郭隗就为燕昭王打了个比方:从前有个国王,对千里马爱之如命,就命他的大夫持五百金去寻找、购买。这位大夫在外转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千里马,就只好买了一具死马的骨架回国,并谎称是千里马。国王一见,大怒:“我要你用五百金买千里马,你居然买了一具死马骨头回来,该当何罪?”这位大夫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真正爱千里马的不要你自己亲自去找,而是要让千里马自己跑来,要让人知道你确实爱马。一具死马的骨架尚能值五百金,何况活马乎?你放心,不久千里马就会来。”果然不久,就连续有好几匹千里马闻讯而来。

郭隗最后说:“引进人才与买千里马的性质是一样的。众所周知,我这个人没有才能,如果大王能买我这具死马骨头,重用我,那天下英才很快就会来。因为连我都会重用,何况奇才?”成语“请从隗始”即源于此。

燕昭王听后,很受启发,就照郭隗的话去做,封郭隗为高官。果然此举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毅之所以急于离魏去燕,就是得到了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信息。

乐毅一到燕国,燕昭王大喜,对左右说:“乐毅乃将门之后,素有贤名才学。尽管他是作为使节到燕国,我也要把他留住。燕国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对乐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礼甚多,态度极为恭敬、谦逊。乐毅见此,就对燕昭王说:“大王对使臣如此,实乃超出对国家使臣的礼节范围,不知大王有何要求。”燕昭王坦率诚恳地说:“实不相瞒,寡人早闻先生之才,无缘相见,今日先生来燕,实乃寡人与宗庙之福。所以,先生如不弃寡人愚陋,就请留下来,寡人何惜高官厚禄?”

见此,乐毅大受感动,说:“难得大王如此爱贤之心,臣愿受犬马之劳,以供驱使。”燕昭王见乐毅愿意留下,喜不自禁,立即拜乐毅为亚卿(相当于副丞相之职),负责军队的组织训练和指挥。

一天,燕昭王亲到乐毅府上,向乐毅请教军政大计。昭王说:“寡人受国以来,深以先王丧国引乱为耻,寡人想祭宗庙之灵,以雪燕耻,复仇齐国,将军认为我应该怎么干呢?”

乐毅道:“深感大王之问,为国者要强根固本,威震天下,唯有对内以信,对外以威。齐是大国,燕乃小国,要复齐仇,非一战所能下,大王当徐徐图之。”然后,乐毅向燕昭王提出:对内取信于民,引进人才,发展生产,扩大军队,调练士卒。在此基础上,待其隙虚,先扫藩篱,壮大自己,再攻中心的战略方针。

燕昭王听后,深以为然。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势大增,军队也扩大了几倍。于是,燕昭王就命乐毅率军出击,先扫清燕周围的残存小国,开拓了从今内蒙古土默特以东,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长城以北和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使燕国实力进一步增强。

见燕国实力增大,燕昭王的复仇雪耻的心理就愈烈。此时的齐国尽管国王对内斩杀大臣,失信于民,对外侮辱、结怨于诸侯,昏聩残暴,但齐是大国,方圆两千多里,带甲几十万,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国势不可小视。燕虽然具备了伐齐的可能,然在具体实施上疏忽不得。

燕国王复仇心切,而大将乐毅的头脑却非常冷静、客观。他对燕昭王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说:“谚语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原是霸业之国,地广人多,根基较深,尽管目前有危机,但其国势还是强的。大王不仅要雪耻,而且还应占齐国而有之。所以,仅凭我们一个国家是不行的,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共同出兵。方能取胜。”燕昭王道:“这些国家会出兵吗?”乐毅道:“齐滑王的倒行逆施早已在诸国问十分孤立,大家都很讨厌他。只要派一能言善辩的使臣,携以重礼,定能成功。”

于是,燕昭王就命乐毅为燕国使臣,携上重礼,游说楚、魏、韩、赵。各国因怨齐已久,听说是联合伐齐,均表赞同。各国均愿出兵车八百乘与燕会合。从而,中国军事史第一个军事联盟产生了。

见各国均愿意出兵,燕昭王大喜,就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齐国杀去,时间是公元前二八四年。

历史的经验往往是这样:人生旅途处在最春风得意之时,倒霉和不幸就开始悄悄地靠过来了,如果当事人能见微知著,超然远思,就能防患于未然,避免人生的各种悲剧的发生。乐毅就是这样一个趋安避祸逢凶化吉的人物。

齐滑王得知燕军大将乐毅率诸侯联军攻齐时,自己也亲率齐军主力与联军相遇于济水(今山东济南西北)。见齐王亲率大军而来,乐毅就命联军在正面坚守,自己亲率燕国骑兵溯济水而上二十里,从翼侧横击齐军。遭此突击,齐军大败,齐滑王只好率残军向齐国首都临淄逃去。

济水大捷后,赵、韩、魏、楚四国军队就班师回国了。乐毅则率燕军猛追齐军残部,很快就收复了被齐国侵占的燕国领土。同时,乐毅见齐军已成惊弓之鸟,就紧追不舍,对齐国首都临淄发起攻击。齐滑王此时已被吓破了胆,见燕军势大攻城,以为临淄孤城难守,就放弃临淄的防务,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莒县),临淄被燕军攻破。

乐毅攻入临淄后,把虏获的珠玉珍宝,车甲祭器悉数运回燕国,就连齐国的定国之宝镇宫钟,也作为战利品展览于燕国宫廷之中,让天下诸侯羡慕不已。因功,燕昭王派使节拜乐毅为昌国君。

攻破了齐都临淄后,齐国只有聊城、莒城和即墨三城在顽强地抵抗燕军,其他地方均为燕军所占。

这对于乐毅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一方面要攻破剩余的三城,同时又要巩固已取得的齐地。他认为单靠武力,即使破其城也不能服其心,即使占其国也不能服其民,不能长久统治。于是,他开始改变策略:由单纯的军事打击,变为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上争取民心为主。他对即墨、莒城和聊城,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对已攻下之地,实行减赋税、废苛政的方针,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保护齐国固有的文化,优待地方名流,对齐民实行攻心战,使之从根本上瓦解齐军的抵抗力,对剩余之三城也可收到不战而屈人之效果。

这是一个大胆的、全新的战略,在军事史上,把军事政治统一起来使用,以攻心战代替攻城战,以政治战代替军事战,乐毅是第一人,因此,齐民大悦。而在莒城的齐滑王则大恐,他的臣民纷纷怪罪于他,在一个月黑之夜,被他的丞相淖齿抽筋而死。

作为乐毅,实施这种战略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他率军攻齐,所向披靡,一战而下齐之七十二城,占领了齐国全境。而在齐国五年,居然连三座孤城也未攻下,就不能不使人对乐毅的目的和打算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养寇自重,别有图谋。于是,有人向燕昭王进谗,可燕昭王对乐毅十分信任,就把进谗之人杀死,并派使者向乐毅作解释,以消除乐毅的疑虑,让他按自己的既定战略放手去干。

但过了不久,燕昭王死了,儿子继位,史称燕惠王。惠王还在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较深的矛盾,很不喜欢这个大权在握的外国人。

国王与将军的这层关系被坚守于即墨的齐军主将田单知道了,大喜,就对部下说:“燕军必退,齐必复国。”部下问其故,他说:“自古以来,哪有国王疑之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的?”

于是,他到处散布谣言,施反问计,说乐毅能在短时期内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难道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和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作准备。还说什么乐毅本欲自当齐王,过去因不愿承担辜负先王之名而未敢轻动,现新王即位,乐毅大概不会再有所顾忌了。还说:“假如新王另派个将军来代替乐毅,恐怕莒城和即墨危在旦夕了。”

这些流言蜚语,如空穴来风,说得有鼻子有眼,整个燕国的首都蓟城都传遍了,这就不容燕惠王不相信了,加上他本来就与乐毅有隙。于是,他就下令罢免乐毅的兵权,派骑劫为大将去齐国接替乐毅的职务,并要乐毅立即回国。

见燕惠王如此草率,他的丞相就劝他,要他慎重考虑,说:“乐毅乃先王信任的大将,有大功于燕,现轻听人言,罢免他的兵权,天下诸侯闻之,就会谓燕国不能容人,以后还有谁会为燕国出力?”燕惠王道:“你能保证乐毅不会有异心吗?”丞相不吱声了,因为这样的担保,谁也没有把握。

乐毅被罢免的消息传到齐国后,他的副将甘昧对乐毅说:“功亏一篑,你又受不白之冤,奈何?”乐毅道:“我以前对古人的有始无终十分不满,想不到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接着,仰天长叹道:“我如回国,必死无疑。”于是,他就对甘昧谈出了要去赵国的打算,说:“时久水清,事久众明。我不能白白地回去送死,如这样,我真要背上不义之名了。同时,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我为燕国收复大片领土,也无愧于先王了。”甘昧道:“你走后,你家里人怎么办?”乐毅道:“我如回国,不仅我有性命之忧,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险,我如去赵,燕王就不会把我的家人怎么样了,这叫内入则死,外出则生。”

于是,乐毅把帅印挂在军营的墙壁上,自己只身向赵国而去。赵惠王听说乐毅归赵,十分高兴,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诸君。

燕惠王听说乐毅归赵,十分恼火,命人把乐毅的家人抓起来,同时令乐毅的接任者骑劫全力攻齐。可骑劫是个寡思少谋的人物。他接任乐毅的职务后,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与争取齐国民心的正确举措,施之以残苛的政策,把抓到的齐军刮掉鼻子,挖掉眼睛,还挖齐人坟墓,暴尸于外。这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齐将田单利用这一有利于己的形势,以火牛阵的战术,在即墨城下大破燕军,骑劫被杀。见燕军大败,田单也乘胜追击,把燕军全部逐出齐境,并全部收复齐国所失城邑,迎接齐襄王于临淄复位。结果乐毅与燕昭王十几年的辛勤全部付之东流。

燕惠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清醒了,深为懊悔,同时又怨乐毅离燕去赵,担心赵国起用乐毅。他乘燕军新败之机,给乐毅去了一封信,检讨自己的过失,又委婉指责乐毅不忠,要求乐毅返燕。

但乐毅决心已下,不可再改。他给燕惠王回信说:“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伍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沉于江而不化,所以离毁辱之诽谤。坠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措词温婉,语意诚挚,对他离燕去赵,作了有力的申辩,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自己不会当伍子胥!

燕惠王见乐毅态度坚决,又担心乐毅率赵军攻燕,只好释放乐毅家人,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以示笼络。以后乐毅就身居赵国为客卿,在燕、赵两国之间奔走,既不使自己负不忠之名,也使家人安然无恙,最后老死于赵。

历史地看,乐毅作为战国名将,不仅有较高的军事战略才能,还善于把外交斗争与军事手段结合起来,把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结合起来,争取国际援助,笼络敌国民众,这都显示了乐毅有很高的军政水平。另外,他谋略深远,在谗言面前,沉着冷静。既不举兵抗上,又不口吐怨言,更不冒然回国以遭不测,而是超然于他国,最后让事实说话,以证明自己的正确与清白,比起伍子胥来,其智谋还要更胜一筹。

大兵团作战高手白起

秦昭王的大将白起,是中国军事史上指挥大兵团作战,打歼灭战的高手。在他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曾率领秦军斩首百万,拓地千里,把中原六国攻得支离破碎。使天下诸侯闻他之名无不股栗。就是这么一个军事天才,最终在封建社会那种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不得不饮剑自亡。

白起,生年不详,死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陕西眉县人,其先祖乃秦穆公的大将白乙术,十几代之后,家庭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户,世以耕种为业。

白起天性好动,性格直率,爱冲动不饶人,尤喜兵好斗,与村里的其他孩子都合不来,唯与邻居魏姓的,孩子相处友好,几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做打仗冲锋的游戏。白起经常对魏家孩子说:“给我六万兵,横行天下无人可挡。”但一农夫之子,何来的拜将封侯?只好整天与魏家的孩子上山牧羊、割草。

一天,魏国星相学家石申有事去秦国。路经眉县,见到山坡上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在牧羊割草,他大吃一惊,问村里人:“这是谁家的孩子?”旁人告诉他:“魏、白两家的”。石申说:“真是神了,秦献公十一年,天降黄金雨于栎阳,十八年,栎阳的桃树冬天开花。周太史就说,秦最终统一天下,五百年与周合,七十年后而霸主出。这两个男孩子就是上天的文武二曲星降世,为霸主定基之人,二十年后必应吾言。不过这两个男孩的富贵全在于这个女孩子。”

这三个孩子除白起外,另一个是魏家小子魏冉,女孩子是魏冉的姐姐魏枝,年方十五。三年后,秦惠文王因后宫无子,认为民间女子体格壮健,能多子,就来民间选美。魏枝也是被选之人,入宫一年后,就为秦惠文王生下一男孩,魏枝被立为王后。

八年后,秦惠文王死,长子继位,史称秦武王。秦武王是有名的大力士。有一次他战后途经洛阳,见洛阳宫里的周鼎重有千斤,好奇心大起。他提出要和秦国大力士乌获比赛举鼎,结果因鼎太重被扯断筋脉而死。

因武王无子,就由魏枝之子、也是武王的庶母弟继位,史称秦昭王。儿子当了国王,母亲就成了王太后,史称宣太后。历史上的宣太后是个很有个性很厉害的女人。相传,宣太后因年轻守寡,寂寞难耐,就与朝中大臣魏丑夫相好。有一次,宣太后对人说:“我死,魏丑夫殉葬。”魏丑夫吓得半死,他的朋友无庸对他说:“没关系,我要太后打消此主意。”无庸找到宣太后,问她:“人死后有知吗?”宣太后说:“大概有吧!”无庸说:“既然死后有知,先王对你的行为早已狂怒不已,你谢罪还来不及,哪有时间与魏丑夫约会相好呢?”宣太后一听,笑道:“你很会说话,就免了他吧!”

秦昭王即位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所以就由母亲宣太后听政。宣太后为了政权的平稳、巩固,就把自己的弟弟魏冉拜为丞相,封穰侯。魏冉当丞相后,就向秦昭王推荐了自己少年伙伴白起,由他统兵作战。秦昭王对魏冉说:“白起会打仗吗?”魏冉道:“百世难遇的将才。”秦昭王道:“我不喜欢这个人,他那样子好凶!”宣太后训斥道:“你懂什么?难道你比我还了解他吗?”见母亲发了话,秦昭王不吱声了,就下诏命白起为左庶长,相当于诸侯国的卿大夫,也称是高官了。

白起果然身手不凡,秦军在他率领下所向披靡,无人可挡。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八万秦军,在洛阳市南面的伊阙大破韩、魏联军二十万,俘获了魏将公孙喜,夺城五座。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率军攻魏,斩首八万,并沉二万人于河,连下魏国城邑六十余座。秦昭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白起率军进攻赵国,斩首十三万,夺取了赵国的光狼城。

一连串的胜利,使秦昭王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连称赞母亲和舅舅举荐得人,并封白起为太尉、大良造这样的最高军政长官。

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在把韩、魏、赵攻得无法招架之后,又率兵南向,对南方大国楚国开始了军事进攻。在进攻前,白起伪装有病,由人代替自己的职务。秦昭王则对各诸侯国大放和谈空气,然后又派兵在西南的汉中一带向楚国发动进攻,吸引了楚军的主力。而白起则亲率二十万大军东出武关,直扑江汉平原。在攻下邓城(河南邓县)之后,秦军在鄢城受阻(河南鄢陵)。白起就命令决开江水灌城,鄢城全城十几万人顿成鱼鳖,秦军不战而下鄢城。之后,白起率大军对楚国首都郢(湖北江陵)发动了进攻,并攻克和烧毁了楚王的宗庙,迫使楚王东迁。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的大片土地,并改名为汉水郡。大诗人屈原的《哀郢》一诗就是这次历史事例的记录。因功,白起被封为武安君,达到仅次于王的位置了。

仗打到这个程度可说是登峰造极了,因此,白起名重天下,威震诸侯。哪次战役,只要听说是白起指挥,对方往往先从心理上解除了武装,不是望风撤退,就是战败请降。

经过一连串的军事打击,韩、魏、赵、楚的势力大损。为了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秦昭王又要白起率军出击,过临晋,涉河东,占住晋地,从战略上包围“三晋”与燕四国。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率十万大军攻魏,斩首十三万,夺取了魏之华阳地区;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韩,斩首五万,并夺取了韩国重镇陉城,进而夺取了晋南大片土地。剩下的问题就是借战胜之威,越太行,过井径,席卷南下以灭赵国。

白起的政治与军事生涯也因之达到了顶点。正当他春风得意、大显身手时,他命中的克星开始向他扬起亡幡了,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战略家范雎。

范雎原是魏国人,因蒙冤逃到了秦国,向秦昭王进献“远交近攻”之策和巩固君权之术,甚得秦昭王的宠信,官拜丞相,封应侯。因个人利益的驱使,范雎与白起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置白起死于非命。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将王稽率军攻韩之野王城(今河南沁阳),从而隔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首都阳翟(河南新郑)之间的联系,使上党成为一块孤地。上党守将冯亭自知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就派人手捧上党地图去赵国投降。赵孝成王大喜过望:不战而得韩之十几座城池,天底下竟有这种美事。就派平原君赵胜去受降,并封冯亭为万户侯。其实,这是冯亭的嫁祸于人的计策。果然,见韩上党降赵,到了口的肥肉被别人抢去,秦昭王大怒,命王稽加紧进攻上党,不能让赵国白占掉了。仆人没到,国王的使者到了,带来的不是赦令,而是利剑。

白起拔剑在手,对天流泪道:“我为秦国拓地千里,斩首百万,得到的结果难道是这样吗?我有何罪要被杀?”使者道:“你说你无罪,那赵军四十万降卒如何?”白起一听,猛然醒悟道:“对,我必须死!”说完,剑过脖子,砰然倒地,一代名将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因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冤之,都立庙祭祀他。

历史地评价,白起作为一代将才,确是当之无愧,千载之下,无人可比。然杀戮过甚,罪孽太深,尤其是坑杀赵军的四十万降卒,更显示了他的残酷的本性。常言道:祸莫大于杀已降。相传,在唐德宗建中年间,有一天,河北的一村子里一头水牛被雷劈死,人们割开牛肚,发现牛肚子里赫然有两个字:白起。人们就说白起杀伐太重,千载之下,还要遭雷劈之报。

至于他死于范雎的谗言,表面上是他性格太直、抗上不悔的缘故,实际上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人性的自私性。

侠士要离

要离,春秋晚期吴国人。他身高不足五尺(当时一尺约合今23厘米左右),腰围一束,骨瘦如柴,貌若病夫,形同侏儒一般,时人呼其为“细人”。在当时大国争霸,纵横捭阖的年代里,尚武却成了时代精神,人们以武会友、以威立身,用武力争雄天下。要离虽弱不禁风,手无束鸡之力,但却能以自己的胆识、勇气、智慧去折服那些自以为武功盖世的勇士,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被时人目为真正的武士,高居于武林之中,享有侠士美名。

一天,要离的一个在朝中做官的朋友家里办丧事,要离得知消息,就前往吊唁。当时远近名士、朝野上下,有数百人参加吊唁。席间,有一位齐国使者,名叫椒丘的,也前来参加吊唁活动。

椒丘沂,生长于齐国东海之滨,身长八尺有余,豹头环眼,膂力过人,能力举千斤,又长于技击,有万夫不挡之勇。寻常武士,三五成群,十人结队,要和他对阵,也根本不能近身。由于他生长于海滨,从小练就一身水下功夫,精通水性,在水下可以连续作战数日,犹如水中蛟龙一样。

椒丘奉齐王之命,出使吴国,到达淮河渡口时,正准备渡河,由于日夜兼程,连日奔波,突然感到人饥马渴,就放开缰绳,让马到河边饮水,自己也好吃些干粮,再渡河未迟。就在这时,一个管渡口的小吏大声喊道:“壮士!水中有神,见马则出而取之,不要在水边饮马。”小吏所说的水神,实际是一批水贼,他们专门抢劫来往过路客商的马匹财物,小吏哪敢得罪水贼,故有此说。椒丘自恃武功高强,根本不把水神放在眼里,便对小吏说:“有壮士在此,何神敢干预我饮马!”说时迟,那时快,那匹宝马刚到河边去饮水,便嘶叫着跳进水里,再也没见出来。小吏说:“你不听我好言相劝,现在水神果然把马取走了吧。”椒丘失去宝马,顿时大怒,遂脱去上衣,袒露胸膛,手持宝剑,跳入水中,决心与水神拼个你死我活。水贼则兴波作浪,想一举淹死椒丘诉了事,但由于椒丘精通水性,浪涛伤不了他一根毫毛,水贼无奈,便在水中打了起来,水贼仗其人多,便东躲西藏,与椒丘周旋,椒丘沂连战三日,终于将水贼全部杀死,而自己在这次战斗中,一目也为水贼所刺伤,从此瞎了一只左眼。这些水贼,横行淮河,无人敢惹,椒丘诉杀死水贼,为两岸人民和过往客商除了一大害,人们对他感激备至,畏若神明。

椒丘诉到达吴国后,听说其友病故,遂前往参加吊唁,恰巧和要离相遇。椒丘沂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恃与水贼作战有功,威振淮河两岸,大言不惭地夸夸谈起他如何和水贼搏斗、将其全部消灭的经过。言谈话语之中,有轻慢吴国土大夫,又出言不逊,颇有盛气凌人之感。众人也畏他勇武,又在主人丧事期间,心中虽然不悦,只好默不作声。当时要离正好与椒丘相向而坐,见他一味地宣扬自己的武力,心中早已不乐,就想折辱他一番,为朝中大夫出气,也让他知道吴国并非无人,于是朗声说道:“我听说一个真正的勇士在进行决斗时,与太阳战不用一个时辰,与鬼神战只需转身的工夫,与人战连格斗的声音都听不到,只是挥手之间的事。生往死还,无论胜败,都速战速决,胜则对手死,败则自己亡,决不会留下格斗的痕迹,遭受屈辱。你和水贼决斗,连战三日,结果不仅丢失马匹,自己也受了伤,致使一目失明,成为残废之人,还自夸勇武,傲视他人,这实际上是勇士的耻辱。你不去和敌人拼死,而贪恋苟活,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椒丘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弱不禁风的病夫,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羞辱自己,碍于主人的面子和自己齐国使者的身份,不便当众发作,只好捺着性子,瞪了要离一眼,然后离席而去。

要离吊唁归来,告诫其妻子说:“今日在吊唁席间,我当众羞辱壮士椒丘,他怀恨在心,今晚必定前来报复,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地躲避在他屋,不要关闭我的房门,我自有办法应付他。”其妻知要离之勇,便按其计划行事。

椒丘沂回至邸舍,想起白天受辱之事,不禁怒火在心中燃烧,一个堂堂八尺武士,竟然遭此奇耻大辱,越想越气,直至夜过三更,仍不能入睡,于是穿衣起床,提剑在手,决心报此羞辱之仇。在夜深人静之时,飞身越墙而出,来到要离门前,见大门洞开,心生疑虑,就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进入院内,又见要离卧室的房门也开着,以为要离早已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夭夭,及至进屋,见要离披发裸胸而睡,直挺不动,亦无惧意,根本不把自己行刺之事放在眼里。椒丘勃然大怒,觉得又受到莫大侮辱,遂伸手将要离提起,掷于地上,用宝剑逼着要离的脖颈说:“我今天要你死个明白,你有三条死罪,知道吗?”要离面不改色地说:“不知哪三条死罪?”椒丘说:“白天你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羞辱我,这是第一条死罪;回家之后,夜不闭户,这是第二条死罪;你明知有人要杀你,却不加任何防御,见我进来仍不躲避,这是第三条死罪。你有这三条死罪,如今要杀你,还有什么怨恨吗?”要离毫不相让,反驳说:“你所谓的这三条死罪,我却没有,而你却有三件应该感到惭愧的不肖行为,你知道吗?”椒丘诉对要离的反问感到愕然,忙说:“不知。”要离说:“我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羞辱你,你竟不敢当众反驳,有违于勇士行为,这是其一;你夜闯民宅,进门不打招呼,不通报姓名,连咳嗽一声都不敢,登堂入室,不敢有半点声息,唯恐别人发觉,有偷袭他人之心,更不合勇士所为,这是其二;你一手提剑,一手抓着我的头发,用剑逼着我的脖颈,使我不能动弹,无法反抗,然后才敢大声说话,怕我拔剑相向,你难以取胜,而不敢公开和我挑战,这是第三。有此三种令武士羞愧的不肖行为,反而在我面前大耍威风,岂不是太卑鄙了吗?”椒丘闻言,扔掉宝剑,双手扶起要离,仰天叹道:“我一向以勇力自负,别人从来不敢惹我,连别人的白眼也没受过。现在才知道,你的勇武远在我之上,这才是天下真正的勇士啊!”说罢,向要离致礼后,以头触墙而死。从此,要离的勇士之名,不胫而走,传遍吴国上下,大江南北。

吴王阖闾是通过政变的方式,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取得王位的。但吴王僚的太子庆忌却逃亡在外,正在齐、鲁、郑、卫各国游说,招纳死士,企图联合各国,等待时机,共同讨伐阖闾,为父报仇。当公子光发动政变时,庆忌是怎样逃出国外的呢?

原来庆忌天生好武,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武技训练,体格强健。他“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当阖闾刺杀吴王僚时,其心腹卫士一并被杀,而庆忌恰巧在外狩猎未回,才幸免此难。于是,吴王阖闾亲率六匹快马进行追捕,沿江猛追百余里,仍不能追上,阖闾遂命属下放箭,强弓硬弩,矢如联珠,向庆忌猛射,庆忌双手接箭,左拨右挡,未能射中,遂安然脱险,逃出吴国。庆忌不仅勇武过人,而且享有侠士之名,又招纳一批勇士,时刻准备回国报仇。

吴王阖闾深知庆忌之能,为此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整日如坐针毡一般。为防患于未然,他想出两条对策:一方面派使者游说各国,说明杀死吴王僚是理所当然之事,劝各国不要听信庆忌的一面之词;另一方面,在国内挑选武林高手,去刺杀庆忌,除去心腹之患。他知道伍子胥足智多谋,远见卓识,手下人才众多,让他去物色刺杀庆忌的人物。伍子胥说:“臣不忠又无德行,昔日与大王谋杀王僚于私室之中,今又图其子,恐非皇天之意。”阖闾反驳说:“过去周武王诛纣,后又杀死其子武庚,周人并无怨色,这岂不是皇天想灭商朝,周王顺天行事吗?若像你所说的那样,周天子的王位又怎能取得呢?”伍子胥认为阖闾说得有理,遂将要离推荐给吴王阖闾。

伍子胥初逃吴国,为了借吴兵伐楚,报仇雪恨,就辅佐公子光取得王位,曾留意民间侠士,广泛搜罗人才,要离就是其中之一。阖闾不知要离其人,就问伍子胥,伍子胥对他说是个“细人”,即矮小瘦弱之人。阖闾说:“庆忌有万夫不挡之勇,寻常武士也无济于事,岂是一个细人所能办得到的吗?”伍子胥回答说:“此人虽是细人,实有万人之勇,岂能小视他。”然后又将要离如何折辱制服武士椒丘沂的事迹在阖闾面前夸耀一番。阖闾遂传令召见要离,设宴相待。伍子胥往见要离说:“吴王久闻先生高义,正设宴等候,愿一睹先生侠士容貌。”要离知道吴王一定有要事相商,遂欣然前往。

要离进宫,拜见阖闾。阖闾初闻伍子胥夸耀要离之勇,及见要离,看他身材矮小,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一副病态模样,“拔剑而不能举臂,上车而不能登轼,”举止没有半点武士粗犷豪放之气,大失所望,心中不悦,对伍子胥的荐引不禁产生怀疑。遂问道:“听子胥所言,先生义勇无比,特请一见,不知先生有何特长?”要离答道:“臣细小无力,迎风则向后倒,背风则向前伏,冲锋陷阵,非臣所能。但只要大王有所差遣,臣一定身体力行,尽心完成使命。”阖闾默不作声,心想伍子胥推荐这样一个废人,要他去刺杀庆忌,简直是痴心妄想!伍子胥已看出阖闾的心思,忙说:“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要离形貌虽陋,但智术精深,非他不能成就大事。”要离聪慧过人,早猜出阖闾心事,也向前说道:“大王意中所患之事,莫非是为了公子庆忌吗?臣能办成这件事,以除大王的忧患。”阖闾笑道:“庆忌有万夫不挡之勇,恐怕你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要离说:“善杀人的人,在智不在力。只要大王决心去杀他,臣自有妙计去接近他,杀死庆忌就如杀鸡一样容易。”阖闾说:“庆忌是个聪明人,在走投无路时才逃奔他国,又招纳四方亡命之徒,手下勇士群集,先生虽有妙计,他岂肯相信你这个吴国之宾客?”要离回答说:“臣家有薄产,又有妻室,生活无虞,闲居无事,颇享天伦之乐。但臣以为,满足于天伦之乐,不尽事君之义,是为不忠;只知恋爱于家室,而不为君王排忧解难,是为不义。今大王有忧,臣愿舍弃家室,为大王除患,以尽人臣之责。臣谎称有罪该死,请大王砍断臣的右臂,然后再杀掉臣的妻子儿女,臣再负罪外逃。这样,臣必能取得庆忌的信任,接近于他,然后再相机行事,刺杀庆忌就不困难了。”阖闾闻听此言,愀然不乐道:“你无罪,我怎忍心加害与你呢?”要离说:“臣能以忠义成名,虽举家赴死,也甘心情愿,大王不必多虑。”伍子胥从旁劝道:“要离为国忘家,为君忘身,实乃千古豪杰!大王在他功成之后,旌表其妻子儿女,不没其绩,使其扬名后世,传颂千古就是了。”阖闾这才许之。

第二天,伍子胥同要离入朝,荐要离为将,请兴兵伐楚。阖闾骂道:“寡人观要离之力,不及一小儿,怎能胜此重任!况且国事粗定,岂能随意用兵?”要离劝谏说:“子胥为您安定吴国,您不为子胥报仇,岂不是不仁不义吗!”阖闾假装大怒道:“此乃国家大事,岂容你这村野之人当朝责辱寡人!”遂令力士砍去要离右臂,囚于狱中,遣人收其妻子。伍子胥叹息而出。群臣皆不知其真相。过了数日,伍子胥秘密放走要离,要离乘机出逃。阖闾遂杀其妻子,焚尸于市。

要离逃出吴境,一路之上,逢人诉冤,哭诉自己无罪,竟遭此惨祸,斥骂阖闾无道,发誓报仇,并请各国出兵攻吴,为自己昭雪沉冤。要离心中明白:当时各国臣弑君,子弑父,数不胜数;各国君臣之间,宗室内部,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也极为普遍;同时,各国都有邻国落难公子,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还管不过来,谁肯去为他们的家仇而出兵干预呢?要离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制造舆论,扩大宣传,争取庆忌的信任。当他访问到庆忌在卫国时,就投奔庆忌去了。

庆忌在卫国,早听说吴王阖闾残害要离一家,见要离前来投奔自己,喜出望外,同是天涯落难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二人一见如故。在言谈之中,庆忌忽然醒悟,怎能不加调查,轻信传闻呢?于是就怀疑要离有诈,一面暗中安排其心腹武士到吴国去调查,一面不动声色地问要离:“吴王杀你妻子,断你右臂,但为什么要投奔我这里呢?”要离说:“臣听说吴王杀公子之父,夺其王位,今公子结连诸侯,将有报仇之举,所以臣以残躯相投。臣知吴国之情,借公子之勇,以臣为向导,潜入吴国,公子之仇可报,臣也可雪妻子之恨!”庆忌未加深信。不久,有心腹武士自吴国探事归来,回报要离妻子果被焚弃于市,庆忌才深信不疑,将要离待如知己。

时过不久,二人共议复仇大计,庆忌问要离:“我听说吴王任伍子胥为谋臣,练兵选将,国中大治。我兵微力薄,怎能复仇?”要离说:“公子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伍子胥所以要为阖闾卖力,是想借吴兵伐楚,报其父兄之仇。今平王已死,费无忌已亡,阖闾即位后,安于富贵,不思替子胥报仇,臣劝其伐楚,竟触怒阖闾,将臣致残,子胥怨恨吴王之心亦明。臣之所以能逃出吴国,也是子胥之力。臣临行之时,子胥嘱臣说:‘此去必见公子,观其志向如何,若肯为其报仇,愿为公子内应。’现在公子在外已久,鲁卫诸国是不会出兵为公子报仇的。长此下去,待其君臣复合,巩固了王位,再报仇就没有时机了。”庆忌认为有理,即挑选武士,根据阖闾宫中卫士特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三个月之后,一切准备就序,起程南下。

原来,要离和庆忌相比,武功和体魄所差甚大,只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一举奏效,或一下切断庆忌的喉管,或穿透庆忌的心脏,才有可能杀死庆忌。在流亡期间,庆忌的警惕性很高,平时饮食起居都有武士跟随,要离虽在其左右,也没有机会下手。所以要离想把庆忌调离卫国,支开随从,再制造机会下手。

庆忌一行,逶迤南下,一路无事,旬日之间,到达长江之滨。时值初夏,南风劲急,云低天暗,风雨欲来,江面洪浪排空,帆影隐踪。庆忌手下大多是北方勇士,不习乘船,想等风平浪静之后,再渡过长江,庆忌也为此而作难。要离暗想,此时渡江,众人必然大都晕船,庆忌也势必分心照顾船只,自己自幼生长水乡,熟悉水性,正好相机行刺。于是就劝庆忌说:“过江即到吴国地界,阖闻怕公子回国刺杀他,平时盘查甚严,现在风高浪急,江面无人,正是我们渡江的大好时机。否则,我们人马众多,浩浩荡荡,会被认出,必遭追杀。那我们的不共戴天之仇不仅得不到昭雪,反而要遭杀身之祸。不如现在潜行隐踪,渡江回国,更为安全。”庆忌接受要离建议,觅船渡江。船到中流,浪高流急,渡船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被抛入浪谷,众武士大都伏船呕吐,头晕眼花。庆忌急忙到船尾亲自掌舵,以防意外。要离见有机可乘,因“力微坐于上风,因风势以矛钩其冠,顺风而刺庆忌”,这样即使刺不死庆忌,也可借风势把庆忌推入水中。任凭庆忌水性再好,在这样浪高流急之中,负伤落水,断无生还之理。庆忌专心掌舵,未加防备,觉得有物刺来,仅挥手格至一边,要离急忙举矛再刺,反复再三,都被庆忌挥手挡过。庆忌见是要离有意刺杀自己,不由大怒,伸手倒提要离,溺其头于水中,先把要离淹个半死,然后把他放在膝上,看着要离笑道:“天下有如此勇士,竟敢来刺杀我!我和你无冤无仇,视你为知己,共同找阖闾报仇,你为什么要刺杀我?”要离喘息半晌,才回答说:“我出逃的目的不是为了杀阖闾,而是为了杀你,我是奉吴王之命而来的。”庆忌大惊道:“你原是吴王的刺客,那吴王断你右臂,杀你妻子都是假的了?”要离说:“这些都是事实。”庆忌不解,忙问:“阖闯既然杀你全家,断你右臂,乃是你的仇人,你为何要替他卖命,他究竟给你什么好处?”要离答道:“这些都是我主动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取得你的信任,因为我不愿再见到吴国内乱,失去明君,百姓遭殃。两年来,你时时想杀阖闾,甚至想借兵攻吴,作为人子,一个武士,这样做我完全理解。可你想过没有,王位本来不应该是你父亲的,你父即位后,亲小人,远君子,百姓怨恨。阖闾杀死你父,虽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却也符合民心。我所以要刺杀你,并不是为了什么高官厚禄,而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吴国刚刚安定,国势渐盛,你虽勇猛,不过是一介武夫,能治理好国家吗?其结果只能是内乱迭生,外敌入侵,吴国之亡就为时不远了。承蒙吴王看重,我才舍弃妻室,前来行刺。今日既然落在你的手里,就任凭你处置,但希望你也能为吴国百姓着想,放弃复仇打算。”左右闻言,欲杀要离,庆忌阻止说:“此乃天下真正的勇士,岂可一日之间,而杀死天下两个勇士!”回头吩咐随行人员,好好照顾要离,将他护送回国,以旌其名。说罢纵身跳入波涛翻滚的大江之中。

众人上岸之后,要离不肯前行,望着滔滔江水,想着庆忌义勇,神情肃穆,默然站立良久。众人催他启程,问他为何不走,要离叹道:“我有三个不仁不义之罪名,世人岂能容我?为了完成吴王之命,杀掉妻子,焚尸于市,这是其一;为了效忠新君,杀掉旧君之子,断其后嗣,这是其二;庆忌重义而死,我却不顾仁义,贪生苟活于世,这是其三。有此三种恶名,我无颜再见天下之士。”说罢,趁众人不注意,纵身跳进长江,众人急忙把要离救起,要离说:“你们为何将我救起?”众人劝道:“你杀死庆忌,回国之后,必会有高官厚禄。”要离笑道:“我不爱家室性命,要高官厚禄何用?你等载我尸归,可取重赏。”说罢趁众人不防,抽出宝剑,“自断手足,伏剑而死”。众人收其尸体,来投吴王阖闾。阖闾重赏降卒,以上卿之礼葬之,并追赠其妻子,给专诸和要离同立庙宇,岁时祭祀。以公子之礼,葬庆忌于王僚墓旁。

庆忌和要离双双自尽。庆忌被要离为完成君命,不惜舍弃妻子、自残肢体的忠心所感;要离则受庆忌成人之美的义举所动,意识到自己对吴王虽忠,但有悖人伦,而难以苟活,从而自裁以全名节。他们的忠义精神,为后世所称道。

游侠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之际晋国人。先事范氏、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颇受尊宠。豫让为报智氏的知遇之恩,忠心事主,义薄云天。智氏被杀后,豫让毁容变声,行刺智伯的仇家赵襄子,虽然没有成功,但名重一时。他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行为准则,成为后世的道德准则之一,为后世游侠死士树立了一个仿效的榜样。

豫让的祖父叫毕阳,也曾经是晋国有名的义士。毕阳大致生活在晋景公(前599—前581年)、晋厉公(前580—前573年)和晋悼公(前572—前558年)时期。他和晋国大夫伯宗相友善,伯宗是个直言敢谏的忠臣义士,二人意气相投,遂为知己。

晋景公十四年(前586年),晋国的梁山(在今山西韩城县西北)发生崩塌,晋景公用传车召见伯宗。伯宗在路上让载重的牛车避开,说:“快躲开传车!”押送重车的说:“与其等我避开,不如走捷径更快。”伯宗就问他是什么地方人,他说:“绛城(晋都城,今山西翼城东南)人。”伯宗就问起绛城的事情。他说:“梁山崩塌,要召见伯宗商议要事。”伯宗问:“你看应该怎么办呢?”他说:“山上有了腐朽的土壤而崩坏,又能怎么办呢?国家以山川为主,所以遇到山崩川竭,国君就要为它减膳撤乐,穿素服,乘坐没有文采的车子,离开寝宫居住,陈列献神的礼物,太史要宣读祭文,以礼祭祀山川之神。大概就是这样罢了,即使是伯宗又能怎么办呢?”伯宗进见晋景公,就把绛人所说的话告诉晋侯,于是晋景公就按他的话去做了。第二年,晋景公又根据大臣的意见,把国都搬到水土肥沃、物产丰富的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去了。

晋景公还比较开明,尚能听从大臣的劝谏,如果他是位昏君,伯宗要他减膳撤乐,身穿素服,搬出寝宫,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过了四年,景公病逝,晋厉公即位。晋厉公是个刚愎自用,贪求享乐,不理朝政,亲小人,远君子的昏君。他在位时期,晋国的霸业已江河日下,国内矛盾重重,大夫郤锜、郤犫、郤至专擅朝政,时人称为“三郤”。厉公又亲近佞臣胥童等人,对贤臣义士栾弗忌、伯宗等人百般刁难打击。伯宗见厉公不思振作,不禁为晋国社稷担忧,时常犯颜直谏,批评时政,要厉公以国事为重,远小人,亲贤臣,不能一味追求耳目之好。这些建议不仅屡次引起厉公不快,也引起专擅朝政的三郤的不满。三郤看准厉公的弱点,就用拍马蒙骗的方式,投其所好,因而取得厉公信任。三郤专擅朝政后,损公肥私,并屡进谗言,诬陷伯宗,排挤打击忠臣贤士,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伯宗的妻子见此情形,每当伯宗上朝时,就劝戒他说:“盗贼憎恨厉公,老百姓讨厌上司,你却喜欢直言敢谏,这样必然引火烧身,遭受祸难。”她所说的“盗贼”,实际上是被厉公压榨剥削、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的人民群众。伯宗心里也十分明白:自己上见恶于厉公,下受三郤陷害,将来恐怕不得善终,而晋国江山怕也难于长久,因而终日郁闷不乐。其妻劝他早作准备,以防不测。伯宗认为:身为人臣,理当尽忠,身死不足惜,是为臣的本分,惟一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伯州犁尚小,一旦自己出事,伯州犁无人抚养,难以生存。于是他想到好友毕阳是个一诺千金的义士,就把托孤的重任交付于他。晋厉公五年(前576午),伯宗果然被三郤陷害而死,全家被抄,见伯州犁不在,就传令全国缉捕。毕阳见晋国难以存身,就一人仗剑独行,闯过重重险关,把幼小的伯州犁送到楚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直到把伯州犁抚养长大成人,才返回晋国。后来,伯州犁在楚国官至太宰(在王之左右参与政务)。各国听说晋国忠臣伯宗被杀,无不为之哀伤,更为毕阳扶危救孤、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所感动,也为忠臣有后而庆幸。后来晋厉公也被三卻所杀,时人评论厉公是咎由自取。

豫让就出身于这样一个忠义世家的家庭里,从小受的也是“忠义”二字的熏陶,他虽然还不太理解“忠义”二字的全部内涵,但他祖父受人之托,忠于友人的侠义精神,却在豫让幼小的心灵上深深扎下了根。当豫让成人之后,明白了何者为忠、什么是义的时候,就养成一副疾恶如仇、重义轻死的性格。

春秋末期的晋国,已迅速走向衰落,公室势力急剧削弱,大权旁落;私家势力则急剧发展,卿、大夫专擅朝政,国君要看卿、大夫的眼色行事。当时专擅国政有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卿,他们轮流主持朝政,晋国的土地和人口实际上被六卿所瓜分,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少得可怜的一小块地盘。他们把矛头对准公室,“诛公族,分其邑,各使其大子为大夫”,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晋公室已名存实亡,完全被架空了。与此同时,在六卿之间也展开了相互兼并,削弱对方,扩大自己,招兵买马,招来宾客,蓄养死士,为准备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而进行着激烈的明争暗斗。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一些出身于士阶层的人,或习文,或练武,都想以其所长,寻找明主,博取功名利禄。豫让少有大志,一直想投奔一个有作为、能赏识自己的人,以便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先投到范氏门下,范吉射认为豫让虽然是毕阳之孙,但少年贫贱,貌不惊人,仅视作普通武士,不予重视;后又投到中行氏门下,中行氏荀寅也以出身、衣貌取人,对豫让平平淡淡,不冷不热,豫让无奈,只好又投在智氏门下。

在六卿之中,以智氏的势力最强大,智瑶听说豫让是毕阳之孙,在众宾客之中,对豫让格外礼敬,给以特殊待遇,视为上宾。豫让为此深感不安,遂请求做智氏的家臣。按当时制度,家臣是主人的管家,绝对听命于主人,只对主人负责,可以反抗国君,但不能违背主人意志。豫让觉得智瑶是值得自己信赖的人,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要终身相报,但作为宾客,和智瑶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合则留,不合则去,只要自己稍有作为,都会使智瑶有欠情之感,都要给自己以优厚报酬,这有违自己的初衷;若为智伯家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尽忠智伯了。

在当时六卿之中,以范氏、中行氏稍弱,但他们两家关系密切,中行氏荀寅与范氏范吉射结为姻亲之好,他们因与赵氏争夺邯郸的统治权,赵简子把苟寅的外甥赵午杀死,因而与赵氏发生武装冲突,他们两家又和智氏、韩氏、魏氏不和,于是智伯就联合赵氏、魏氏、韩氏,打着晋侯的招牌,向范氏、中行氏发起进攻,范氏、中行氏战败后逃往朝歌(今河南淇县),四家就平分了范氏、中行氏的田产家财。但智瑶是个只知进取、不思退让的人,四家平分范氏、中行氏家产以后,势力又取得了新的平衡,本该相安一段时间之后,再求发展。而智瑶认为灭范氏、中行氏自己是主谋,出力也最大,觉得四家平分,有些不公平。遂派使者传信给韩、赵、魏三家,让他们割让一部分土地给自己。他以为自己势力最强,又有忠义之士豫让等人辅佐,权尊势众,韩、赵、魏三家必然俯首听命,乖乖交出土地。当时三家执政的分别是韩康子(名虎)、赵襄子(名无恤)、魏桓子(名驹)。韩康子和魏桓子觉得智襄子智瑶在四卿中年资最长,被尊为智伯,势力强大,又与他所拥立的晋哀公(前456—前452年在位)关系密切,不敢得罪于他,遂分别割让“万家之邑”给智襄子。赵襄子则认为既然约定是平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现在就不应该再强求索取,于是拒绝纳地。智伯大怒,就胁迫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出兵,向赵襄子发动进攻。

公元前456年,智伯和韩、魏联军,将赵氏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团团包围。赵襄子素有大志,文武兼备,他手下有一批像张孟谈、高赫、原过等智士谋臣,又有新稚穆子、延陵生等一批带兵武将,可谓人才济济。他在拒绝智伯的割地要求之后,就料到智伯必然要向他发动进攻,就着手准备应战。晋阳城在赵简子时代,因与范氏、中行氏相争,赵简子的谋臣董安于就着手加固城池,广积粮草,减轻赋税,铲除奸细,使晋阳城“民无二心”固若金汤。这次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告诉他调武将延陵生进驻晋阳,再加固城郭,充实府库,练铜铸箭,打造兵器,告诉城内居民要同心同德,与晋阳相存亡。智伯与韩、魏联军猛攻晋阳,进攻了三个月也未能攻下,又“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一直围困了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在晋阳城岌岌可危之时,赵襄子问谋臣张孟谈,张孟谈告诉他只有联合韩、魏之军,共攻智襄子,才能解晋阳之围,遂自荐乘夜出城,去会见韩康子、魏桓子,劝其倒戈,共击智伯。当夜张孟谈潜出晋阳,面见韩康子、魏桓子说:“唇亡齿寒,今智伯率两国之军伐赵,如果赵灭亡了,下面就要轮到二位了。”韩康子和魏桓子是了解智伯为人的,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但由于智伯强大,两家虽然不愿攻赵,但也不敢不从,唯恐遭到智伯攻击。两家一边围赵,一边为自身的未来担忧,遂问张孟谈道:“先生言之有理,但智伯外表温和,而内心阴险,我们若有疑心,被其发现,要遭灭顶之灾,不知如何办才好?”张孟谈解释说:“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遂和韩、魏约定,共攻智伯。

张孟谈出入韩、魏军营,被智过遇见,智过是智伯的本家,见张孟谈出入韩、魏军营,知其必有阴谋,就劝智伯要么先杀韩、魏之军,以根除后患;要么厚赏韩、魏,巩固联盟。智伯不听。智过知道大祸就要临头,遂不辞而别,改姓埋名而去。

张孟谈与韩、魏二人歃血为盟:“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张孟谈完成联合韩、魏,共击智伯的任务后,返回晋阳城中,报知赵襄子知道。赵襄子传令,命将士整装待发,接应韩、魏二军。时至夜半,韩、魏二军杀死智伯护堤人员,决开晋水,反灌智军营寨,智伯军中大乱。大水波涛翻滚,营垒俱陷,军粮器械,被大水荡然一空。韩、魏、赵三家军队也乘舟杀奔而来,经过围追堵截,将智伯的军队全部加以歼灭,智伯本人也被赵襄子杀死,将其尸骨抛之荒野,取下智伯的头颅,剥去皮肉,涂上油漆,当作酒具使用,以泄其胸中之恨。智伯虽死,其宗族尚在,必须斩草除根,以防后患。于是赵、韩、魏三家以智氏叛逆之罪,将其宗族男女老少,尽行屠杀,宗族被灭,将智伯的土地重新加以瓜分。

智伯围攻晋阳之时,豫让身为家臣,主要是管理好智氏宗族的内部事务,没有参加围攻晋阳。当他得知智伯被杀,赵襄子用其头作为酒器,悲痛万分,遂冒死将智伯的尸体加以埋葬。为逃避赵襄子的追捕,豫让逃入深山之中。他想到智氏一门,昔日煊赫无比,而今顷刻之间,灰飞烟灭,满门被杀,子嗣断绝。自己虽一介武夫,但曾深得智伯重用和礼敬,现在亡命深山,不禁仰天长叹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遂告别妻小,立意下山为智伯报仇。

智伯的灭亡,标志着赵、魏、韩三家分晋已成事实。只是时机尚未最后成熟,还未能彻底废掉晋君名号。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以新的国君的面貌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们的车马仪仗、宫室建筑,都俨然以国君的制度而建立的。赵襄子平时出行都是前呼后拥,戒备森严,宫中更是卫士林立,寻常百姓无法接近,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行刺赵襄子是极为困难的。豫让通过观察,见无法行动,就自黥其面,变易姓名,穿上囚徒的衣服,使自己变为刑人,伪装成服役之人,身藏匕首,混入赵襄子宫中,等待时机,来刺杀赵襄子。

在服役期间,他故意不服管教,惹恼了管理囚犯的人员,把他分配去打扫厕所。这正是豫让求之不得的事。因为赵襄子平时警惕性极高,即使在宫内,寝殿前后也布满警卫,在宫中行走,也有卫士扈从,只有上厕所时才无人跟随,卫士只能站在厕所外面等候,所以豫让就利用打扫厕所作掩护,伺机下手刺杀赵襄子。豫让暗藏匕首,终日勤勤恳恳,把厕所打扫得一干二净,实际是观察赵襄子的生活规律,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进厕,他都了如指掌。一日,快到赵襄子进厕的时间了,豫让提前走进厕所,一边打扫,一边等候,想着怎样刺杀他。当赵襄子前来解手之时,刚到厕所外面,就觉得心中突突乱跳,感觉有些奇怪,刚进厕所,见一个囚犯正在打扫厕所,看此人双目凶光外露,与一般服役人员猥琐之气大相径庭,他虽身穿囚徒服装,但仍显露出几分英武之气,暗想难道刚才就是因为这个囚徒而心跳异常吗?赵襄子正要询问,突然间,见这囚徒拔出匕首,就向自己刺来。因为赵襄子已有警觉,故能临危不乱,疾身躲过,遂拔剑相格,并大呼来人。豫让虽技击过人,但剑长匕短,突击未中,就难以近身,连刺数次,都未能奏效。众侍卫一拥而入,把豫让国在核心,刀枪剑戟将豫让逼住,由于厕所狭小,豫让无法突围逃走,只好束手就擒。

光天化日之下,有人竟敢扮作囚徒,混进宫中行刺,险些得逞,赵襄子又惊又怒,命人把豫让押到殿上审讯。赵襄子怒道:“大胆狂徒,你是何人?竟敢身藏利器,入宫行刺于我,受谁人指使,快从实招来!”豫让从容镇定,毫无惧色,说明自己身世,行刺是为了替智伯报仇雪恨,今日被擒,任凭处置。右右侍卫人员知道赵襄子最恨智瑶,一听说是智伯家臣行刺,齐声劝赵襄子说:“杀死这个叛逆之人!”赵襄子对毕阳的事迹早就知道,也听说过豫让的为人,今日之事果然令人赞叹,就阻止他们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义士,值得钦佩,岂能杀他,以后我小心防备就是了。况且智伯已死,又无后代,豫让作为一个家臣,能为其主子如此报仇,说明智伯也还能礼贤下士。”遂将豫让释放。豫让临走时,赵襄子又问他:“我今天把你释放,你能释前仇,化干戈为玉帛吗?”豫让说:“你释放我,这是你对我的私恩;我报仇,这是臣之大义。”意思是说只要他还活着,就一定报仇。说罢,豫让毅然离宫而去。

豫让获释之后,知道赵襄子及其左右随从人员已经认识自己,如果再以本来面目进入晋阳行刺,已不可能。必须改变容貌,让他们认不出自己,遂“漆身为厉(同疠,恶疮),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装成乞丐,沿街乞讨,以检验是否还有人认识自己。当他妻子听到乞讨声时,大惊道:“这是我丈夫的声音,他怎么变成乞丐了呢?”遂跟随其后,观察豫让,其妻不识,就说道:看你“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豫让赶快离开,“又吞炭为哑,变其音。”从此其妻再也认不出豫让了。一日,他又行乞于市,一位友人从乞者举止神态上怀疑他就是豫让,于是从后面大喊:“豫让!”豫让一愣,猛一回头,果然不错。就拉着他让至家中,给以饮食,然后说道:“你用这样的方法去行刺,恐怕很难接近仇家,也不会成功。看你复仇的志向确实令人钦佩,但你的智慧确实不行。以你的才干和武功,去投奔赵襄子,努力做好本分之事,必得其重用,可以自由出入其身边,到那时再乘机行事,可一举刺杀赵襄子。你何必舍近求远,自残形体,受苦受难,像你现在这副样子,怎能接近赵襄子,要报仇实在太难了。”豫让笑而谢道:“你说的办法,我早已想到。如果我改投赵襄子,做其臣民,再去谋杀他,就是不忠的行为,为报故君之仇而杀新君,岂不扰乱了君臣之义;从交友之道来说,若赵襄子信任我,视我为心腹,和智伯一样待我,他们就都成了我的知己,其不同的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而已,岂能为报答先知而去刺杀后知呢?这也为道义所不容。我现在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的方式确实很难,能否成功,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我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明辨君臣之义。古往今来,臣弑君,子弑父,数不胜数,忠义之道几亡。我就是要以实际行动,令那些事君不忠,心怀叵测的乱臣贼子感到惭愧。”说完,遂和友人作别而去。

当时,在晋阳城东约一里左右的汾水之上,为了方便来往行人,架有一座桥梁叫汾桥。不久,豫让探知赵襄子将出城狩猎,遂埋伏在汾桥的下面,等赵襄子过桥时,再跃到桥上,行刺赵襄子。因为桥上狭窄,赵襄子虽随从众多,而无法施展,自己长剑在手,就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刺中赵襄子。

一天,赵襄子身骑高头大马,随从们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往桥头而来。刚近桥头,赵襄子的坐骑突然悲鸣嘶叫,惊蹶不前,差一点把赵襄子摔下马来。赵襄子连策数鞭,那马仍却步不前。张孟谈说:“臣闻‘良骥不陷其主’,今此马不过汾桥,必有奸人藏伏,不可不察。”赵襄子说:“此必豫让。”遂命随员搜索,于桥下搜得豫让,从人不识,将他带到桥头,一问果然是豫让。赵襄子指责他说:“前次我释放了你,你不但不感恩,反而毁容易声,自残身体,再次为智伯报仇,其忠心固然可佳。但你想过没有,你在做智伯家臣之前,也曾投靠在范氏、中行氏门下;智伯杀死范氏、中行氏时,你为何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反而忍辱偷生,做智伯家臣。现在智伯已死,你为什么单独为智伯报仇?如此仇恨于我!”豫让解释说:“你说的不错,我确实曾做过范氏、中行氏的门客。但你也应知道君臣之义是: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臣待君如路人。过去范氏、中行氏以一个普通门客待我,我也以一个普通门客去报答他;而智伯则不同,他以一个国士的身份待我,解衣推食,知冷知暖,所以我也要以国士报答他。这就是我厚此薄彼的原因。”赵襄子闻言,感动得潸然泪下,喟然叹息道:“豫让啊,豫让!你为智伯复仇,名扬天下,都知道你是个义士,寡人作为一国之君,不治你谋逆之罪,先放你一次,已经够宽容的了,现在你又行刺寡人,怎能再放你,你自己了结此事吧!”说罢,遂将宝剑扔在地上,责令其自裁,随从卫士将其团团围住。豫让请求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英明的君主决不掩人之美,一个真正的忠臣为了名节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前蒙君赦我一死,使我有机会再次行刺,天下义士都称赞您是一位贤明仁义的君主。今日被擒,理应当诛,但我两次刺杀未遂,愤无所泄,请求君主脱下外衣,让臣击之,以示寄托报仇之意,这样臣死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不然的话,臣在九泉之下,也无颜再见智伯。这个要求可能是臣的非分之想,可能有损您的威望,但却满足了臣的报仇心愿。这是臣的肺腑之言。”赵襄子闻言,深受感动,为了伸明大义,就当众脱下外衣,命卫士交给豫让。豫让接衣在手,对天祝道:“智伯在天之灵明鉴:臣豫让无能,不能手刃赵君,现在以衣代人,以示报仇之意。”说完,将衣放在地上,怒目而视,吼声如雷,如对赵襄子之状,拔出宝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赵襄子叹息良久,传令厚葬豫让,善视其妻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励臣下要像豫让对智伯那样来忠于自己。赵国志士仁人,听说豫让慷慨就义的消息,个个扼腕,人人垂泪,无不以忠义来激励自己,历史上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行侠仗义之士,豫让实为其代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豫让,遂将汾桥改名为豫让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忠义之士的名字。

才女无盐君

田齐取代姜齐以后,传至齐威王因齐,国家便渐渐富强起来。齐威王即位初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而将朝政委托给身边的卿大夫处理。由于这些卿大夫贪污枉法,国内政局一片混乱,九年之间,三晋、鲁、卫、赵先后发兵攻打齐国。鉴于这种情况,齐威王决定整肃朝纲,亲理朝政。他首先召见即墨大夫,亲切地说:“自从你分管即墨城以后,每天都有人说你的坏话。为了弄清真相,我便派人悄悄地到即墨视察和私访,发现即墨的田野都辟成了良田,庄稼长势很好,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官员也勤政爱民,东方也因此而移风易俗,社会安定。你尽管政绩卓著,可谗言四起。我知道,这是由于你没有贿赂我身边的卿大夫而沽名钓誉啊!”于是提拔即墨大夫的官职和爵位。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你主管阿城以后,每天都有人说你的好话,为你歌功颂德,可事实怎样呢?我派人到阿城视察私访,看到的却是田地荒芜,老百姓缺衣少食,生活贫困的情景。从前,赵国攻打甄城,你不去援救,卫国占领我国薛陵,你同样不去援救。尽管你有这种种恶行,好端端的阿城被你搞得一团糟,可还有不少人说你是清正廉明的好官。这是由于你用金钱收买了我身边的卿大夫而沽名钓誉啊!”于是齐威王严惩了阿大夫及被阿大夫所收买并为其涂脂抹粉的有关人员。接着又发兵攻打赵国、卫国,并大败魏国的军队,使齐国大治。

由于齐威王的文治武功,诸侯各国不敢对齐用兵竟长达二十余年。齐威王逝世后,其子辟疆即位,是为齐宣王。齐宣王子承父业,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便滋生了享乐思想。他大兴土木,召集齐国土木匠人修筑渐台。渐台雄伟壮丽,台身为五层,台上栏杆用黄金、白玉装饰,帘幕用珠玑翡翠串缀而成。又命人训练女乐、俳优。

为了修筑渐台。选美女,训练女乐俳优,齐国老百姓既要担负沉重的捐税,又要从事繁重的劳役,扛木料、运物资、挖土凿石,甚至连农忙季节也不准回家种庄稼,以至影响了农业生产。

渐台竣工、女乐俳优训练成功以后,齐宣王天天前往渐台寻欢作乐;不是欣赏女乐们的且歌且舞,就是欣赏俳优们的精湛演出;不是在此设宴饮酒,就是在此欣赏有南郭处士参加的人数竟为三百人的等乐合奏,沉迷于花天酒地歌舞弦乐之中,不理朝政。

当时,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二十里的齐国无盐邑,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女子,她先天不足,与生俱来的缺陷极多,头顶下凹,像臼的样子,两只眼睛深陷,鼻梁骨很高,喉头甲状软骨隆起,有如男子,手指长,手指关节粗壮,颈子粗,头发少,腰曲,胸部向前凸出,皮肤黑得像漆一样。正因为生得奇丑无比,所以直到她将近四十岁了,也没有一个男子愿意向她求婚。

钟离春尽管容貌生得丑,但生性聪慧,才智过人,特别是有一颗黄金似的心。鉴于齐宣王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以至老百姓惊惶疲惫,百业萧条;鉴于齐宣王的贪图享乐,贻误国事,钟离春决定前去渐台,谒见齐宣王,面陈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钟离春就起床了。她梳理了自己稀稀落落的头发,拂拭了自己的短褐,同年迈的双亲告别,直奔京城临淄。到了临淄,她寻了一个小客店住下。在小客店里,她听到了旅客们对国事的谈论。有的说:“我们的国君喜欢鼓乐,整天呆在渐台只顾自己的欢乐,却把我们百姓弄到这种贫困地步,父子不能够相见,兄弟妻子分离开来。”有的说:“我们的国君喜欢打猎,在国都郊外开辟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园子,大养麋鹿,供其狩猎,只顾自己的快乐,却禁止老百姓到园中狩猎,老百姓如果杀死了园中的麇鹿,就要按杀人罪判刑。这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真和陷阱一样啊!”有的说:“我们齐国,西边有强暴的秦国,南面有强大的楚国,而我们的国君却在渐台纵情享乐,一旦秦兵、楚兵打来,该怎么办啊!”有的说:“我们的国君如果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我们老百姓自然也希望我们的国君能享受宫室游玩的快乐。我们的国君如果能关心我们老百姓的疾苦,我们老百姓自然会乐于为君王效力。一旦敌人打进来,我们老百姓就会拿起刀枪、干戈,保卫我们的国家。”

听了人们的谈论,钟离春无比激动。她反复思考应该怎样去见齐王,怎样去说服齐王。她觉得自己去见齐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齐国,为齐国的黎民百姓。

第二天,她梳理了头上的几根头发,身上穿的短褐也拂拭得干干净净,精神抖擞地来到浙台。渐台的卫士一见到这个丑陋无双的女子,便立即将她拦住,命令她走开。钟离春信心十足地对卫士说:“我从无盐邑来到临淄,为的就是要见齐王。请你去禀告齐王,就说无盐邑有一个奇丑无比的老闺女,名叫钟离春的,因仰慕君王圣德,愿意为王奉箕帚,作君王的妻子。”卫士既不让钟离春前进一步,也不给钟离春传话。这时,一个大臣走了过来,钟离春马上将自己的来意告诉了这位大臣,并请他转告齐王。这位大臣听了钟离春的话,禁不住从上到下将钟离春打量了一番,觉得她长相尽管丑陋,但眉宇间却有一股正气与灵气。于是这位大臣将钟离春的话向齐王作了转述。

齐宣王听说这位名叫钟离春的丑女竟然自荐为后,始而异常惊诧,觉得简直不可思议,继而觉得她既然敢于自荐,想必不是寻常之女,更何况人不可以貌相。于是决定召见钟离春。

齐宣王见钟离春果然生得丑陋,便笑着问道:“钟离春,你多大年纪了?”钟离春答道:“大王,民女快四十岁了!”宣王说:“四十岁了,还不嫁人,是不是嫁不出去啊!”钟离春回答说:“不是嫁不出去,四乡来说媒的人并不少,只是我不愿意嫁。因为我仰慕大王圣德,我要嫁给万乘之尊的大王啊!”

当着齐宣王的面,钟离春以仰慕君王圣德为由,再一次提出要嫁给齐宣王,齐宣王见钟离春实在生得丑,不好回答,便采用他从前接见孟子,在回答孟子提出的“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的问题时所曾用的方法,“顾左右而言他。”于是问道:“钟离春,你既然敢来渐台,面见寡人,想必不是寻常之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什么奇能?”钟离春回答说:“我小的时候,曾遇到一个白发老人,他给了我一本讲述隐身法术的书籍,并传授我隐身的法术。”宣王说道:“你有隐身的奇能,那你就当众表演一下你的隐身术吧。”钟离春答道:“民女遵命了。”转瞬工夫,便不见钟离春的踪影。不久,钟离春又出现在齐宣王面前。齐宣王大喜,要钟离春给他传授隐身的法术。钟离春见齐宣王只对隐身法术感兴趣,觉得进谏的时机还不成熟,只有改日再相机进谏。于是她对齐宣王说:“隐身法术的要诀书里都有记载,我回到无盐邑家中以后,大王可派人到我家取书!”

钟离春回到无盐邑家中。不久,齐宣王果然派使者前来取隐身要诀书。钟离春将隐身要诀书交给了使者。齐宣王得到了隐身要诀书,如获至宝,他再也不上渐台,而是呆在王宫内,整天采取按图索骥的方法,一句一句地学,一招一式地练,这样练了好几个月,可始终学不会隐身术。于是齐宣王不得不派人去召钟离春。

钟离春奉诏来到了齐宫。齐宣王急忙问道:“钟离春,这本隐身要诀书,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按照书上的指点,我不知练了多少遍,怎么一点效果也没有,怎么总是学不会隐身的法术呢?你能不能告诉我,隐身法术的要诀与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对齐宣王这种亟待解答的问题,钟离春并不作正面回答,只是拍手击掌地连声说道:“糟了,糟了!”一听到钟离春接二连三地说“糟了”,齐宣王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是什么糟了?为什么说糟了?”

直到这时,钟离春才觉得进谏的时机终于成熟了。只见她神情十分严肃,诚恳地对齐宣王说道:“大王,我们齐国西有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南有朝夕窥伺、兵力雄厚的楚国,这两个国家都有吞并齐国的野心,加之内有奸佞,祸国殃民,大王却对此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熟视无睹!而值此内忧外患之际,大王却兴师动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高达五层并用金玉雕饰栏杆,用珍珠翡翠点缀帷幕的极为富丽堂皇的渐台,致使老百姓不胜劳役,疲惫不堪。老百姓便离心,不能乐于为大王效力。大王,不知道您是不是已经觉察到正是由于奸佞当道,正是由于阿谀奉承、吹牛拍马的人侍奉在大王的左右,国内贤良的人纷纷隐匿山林,忠谏的话语你一句也听不到。正因为大王身边没有诤谏之臣、正直之臣,所以尽管大王沉湎酒色,宠幸俳优,整天欣赏轻歌漫舞,贪欢逐乐,对外不修诸侯之礼,对内不治国政,也没有人指出大王的过失。如今大王已近不惑之年,但一直没有确立王位继承人,万一不幸,一旦山陵崩弛,事出不讳,如储君未立,就有可能使政局动荡、社稷不保。大王,我们齐国存在着这么多危机,我不说‘糟了’,又能说什么呢?作为人主,大王又怎么能不猛醒呢?”

钟离春侃侃而谈,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齐宣王大喜,觉得钟离春有胆有识,便封她为无盐君,并拜为王后。

齐国老百姓听说这位对齐国、对君王忠心耿耿,对人民关心备至,能为民请命的无盐丑女被册立为王后,真是喜出望外,纷纷奔走相告。无盐邑的百姓纷纷来到钟离春家中,向钟离春年迈的双亲表示祝贺。无盐女被册封为王后,一时传为佳话。

由于钟离春的进谏,直接指明了齐宣王的过失,齐宣王也勇于改过,他不仅立即下令拆除耗资巨大的渐台,解散了女乐队,贬黜曾得到自己宠幸的奸佞近臣,而且重用忠良,广开言路,提倡直言进谏,挑选精兵良将,进行军事训练,并充实国库中的储备。

看到齐宣王能够改悔,原来隐匿于山林的贤能之士纷纷来到临淄谒见齐宣王,或指陈齐宣王的过失,或指斥时弊,或献计献策,或推荐人材。从此,老百姓安居乐业,齐国的政治局势与社会风气也焕然一新,国威大振。

齐宣王还积极主动地从事外交活动,以提高齐国在诸侯中的声望和地位。七年,与魏惠王会于河南;八年又与魏惠王会于甄邑;九年与魏襄王会于徐州,使诸侯相王;十一年与魏共同伐赵。同时,广纳文学游说之士,“深观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的阴阳家邹衍,博学善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的滑稽家淳于髡,善辩论,时人称之为“天口骈”的善辩者田骄,提倡“循自然而立法”,“始能令行禁止,而达于至治”的法家赵人慎到,学黄老道德之术的楚国贤者环渊、道家接予等七十六位名士,都投奔齐宣王。齐宣王都赐给宅第,封为上大夫。所以齐_稷下学士又兴盛起来,最多时竟达几百上千人。

世人都说,西施纵有沉鱼落雁之容,而吴王夫差却因宠幸西施而身死国亡;钟离春尽管容貌丑陋,齐宣王因册立她为后而使齐国天下大治。为此,后人有诗称赞钟离春:

古今丑女数无盐,自诣宣王万智兼。

纵谈弊端如去腐,称言政务似攻砭。

钟离貌寝齐民富,西子容华吴地淹。

辅佐贤君思太姒,临淄稷下圣恩霑。

同类推荐
  • 明传万里

    明传万里

    时间长河无边际,水中锦鲤数不清,鱼跃龙门寻常见,身世际遇各不同。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赵彦初至大明。传奇皇帝朱祁镇十八岁,意气风发。悲催皇帝朱祁钰十七岁,安分守己。司礼太监王振权倾朝野,志得意满。一代名臣于谦巡抚晋豫,声名卓著。瓦剌太师也先磨刀霍霍,虎视中原。我们的主角赵彦十四岁,放牛喂鸡。四年之后,土木堡之变还会发生吗?
  • 中国通史·下卷

    中国通史·下卷

    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第三种方式尽力减少主观的评价,把视野从稻米经济、王朝家族系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儒家古典正统思想等传统方面扩展开来,把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史书的帝王家谱性质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我们只是希望书中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盛唐的国力恢弘,栩栩如生的文物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战略的杀伐残酷、强汉的骑军威武;历经风霜的实景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除了让广大读者在图文间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启迪你今天的生活。
  • 大明好国舅

    大明好国舅

    给皇帝当小舅子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给凶名赫赫的朱重八当小舅子似乎就没那么开心了,想想洪武一朝的血腥与漫长主角表示压力很大.(读者群608717565)
  • 汉官之陈

    汉官之陈

    新书《我能无限加点升级》发布,有兴趣可以看一看。陈安,身为汉初丞相陈平之孙,在陈平的影响之下踏入汉初官场。两位师傅周亚夫、申屠嘉教会了他许多东西,但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陈安以一穿越人的视角见证了汉初官场之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也随大军北击匈奴。细柳周亚夫、烈侯卫青、封狼居胥霍去病且看陈安如何成为一位跨居文、景、武三朝之上的朝臣、汉臣!
  • 回到东晋当军师

    回到东晋当军师

    股票跌了,女友吹了,一个现实失利的公司小职员穿越乱世,力挽狂澜,叱咤风云,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boss爱我别乱来

    boss爱我别乱来

    他参与她的小时候,却在约定的那天走了,他不知如何去告诉她我是只属于你的默哥哥。她害怕,害怕欺骗,害怕受伤,害怕失去,害怕。。。。。害怕诺言。他们之间就是:如果我不能参与你的过去,那我就要出现在的未来和现在。他宠她,他不怕宠坏她,她躲他,却不忍心真正的躲开他。他们之间永远也剪不断理不乱。
  • 深巷有鬼

    深巷有鬼

    她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枯燥的生活让她感觉很吃力。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改观,从极大恐惧到坦然面对,她渐渐去了解这些在另一个世界的事物。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
  • 江湖第一魔头:女侠饶命

    江湖第一魔头:女侠饶命

    姚乐儿江湖女骗子,骗吃、骗喝、还骗财!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智力再好,一砖撂倒!她姚乐儿做事情,从来只凭三个字“看心情!她是从现代而来的倒霉女又如何?照样可以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金银、珠宝、帅哥,统统到我的碗里来,本小姐就不客气的,都笑纳了哈!“北冥祁然本小姐看上你了,从我否?”“不从?很好!”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若不走,关门放狗,拖去喂狗!
  • 庶出三小姐:倾城狂妃

    庶出三小姐:倾城狂妃

    【全文已完结,放心看】云洛雪,代号冷刹,二十一世纪铁血佣兵之王。从来都是爱我所爱,恨我所恨。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她意外穿越,成为了云家庶出三小姐,自小便被云家弃之在边境小城生活。修炼灵力,王者比试,潜入敌营……当倾世雇佣兵在异世大|陆展露锋芒,她一步一步走向强者之路。当绝世天下的他出现,男强女强,强强对阵。他心狠手辣霸气横溢,她冷酷绝情颜倾天下。她说:“逆我者,杀。犯我者,诛。”风云汇聚,天地变色。凤临九天,绝世天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重生女配做白莲

    重生女配做白莲

    “林娇娇,这一次你完蛋了!”孟乔乔冷哼了一声,上一世她被林娇娇抢走了双修道侣,最后还算是死到了林娇娇的手里。孟乔乔决定了,这一次她绝对不会让林娇娇如愿,而且她发誓要远离那个渣男岳云,远离那对伪善的师父凌莫和师兄凌风,远离白露山的那一切,但是仇是必须要报的。
  • 神魔狂征

    神魔狂征

    手执双剑,血溅千里;感悟法则,成就神魔!血染墨色袍,白发齐于肩;硝烟四处起,遨游苍穹间!何为道?吾为道!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解封神魔之体,手执神魔双剑,踏上神魔征途,成就神魔之名!
  • 幕后大老板养成记

    幕后大老板养成记

    这是一个逆天系统把一个胸无大志的平凡女人培养成可以指点江山,运筹策与帷幄之中的幕后大老板的故事。但是……“求你了,别再跟着我了,我只想在社会主义的庇护下平平稳稳的生活就行了,我是不会和你狼狈为奸,祸害别人的,哼~~所以,你哪来的回那去吧!啊!”……“不要啊……”……在宫斗环境下“哼~~我才不会和这些古董同流合污的!”“二皇姐,我的东西呢,希望你还给我,否则——呵呵呵……”在战争环境下“我是绝对不会杀人的。”“不许动,快说,东西在哪里,否则,我的枪可不长眼啊!”在赌博环境下“你难道不知道在中国,赌博会被抓起来的!我不赌!”“好吧!我们赌一局,你输了的话,东西就归我!”……
  • 恶魔三部曲之夜的第八章

    恶魔三部曲之夜的第八章

    不是吧!人家不过是想给自己好好放个假。可是,为什么读书第一天就遇上了四个性格各异的恶魔。遇上了就遇上了,姐阅人无数,怎么会倒在你的牛仔裤下?可是,为毛走到那里都会遇到那四个恶魔?老天,你也太不给我面子了!好吧!偶遇,偶遇!明明是偶遇怎么突然要订婚。明明是偶遇怎么会突然开始追我!哎,言大少,你是不是吃错药了!还有你,寒羽辰,谁说未婚夫妻要同床的!冷玄翼,你也不用动不动就吃我们家寒的豆腐吧!看四大傲娇千金如何智斗四大恶魔少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