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第一的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初年名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世代农家出身。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朱元璋攻灭张士诚,北上灭元,都用他为大将军。明洪武元年(1368)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分兵定北方各地。以后又连年出击扩廓帖木儿。他有谋略,行军持重有纪律。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元朝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夏天。淮河流域的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县太平乡。
这是五月的一天,太阳底下有杆红旗插在一座草屋前面。一群年轻的庄稼汉子,正围着几个头裹红巾的士兵高声谈笑,亲热异常。
为首的士兵头儿,是位大个黑脸青年,高额头长下巴,模样古怪中带着威严。他一边亲热地和大家拉手拍肩,一边眉飞色舞地讲道:“乡亲们,我这次回来,是奉郭元帅的将令来招兵买马,扩充队伍的。如今兵荒马乱,大家伙守在这穷乡僻地,既要忍饥挨饿,还得担惊受怕,不如千千脆脆出去闯荡一场,兴许日后还能闯出个什么名堂来。蒙古人的气数已经快到尽头了。大家都知道濠州城被围困了7个月,5万多官兵硬是打不下来。最后,连他们的主将贾鲁也莫名其妙地得病死了。贾鲁这一死,官军便成了一群无头苍蝇,只好退兵回徐州去了。”
“嘿!重八大哥,我们心里想的跟你说的一样。”大个子徐达一拍大腿喊道:“大家早就有心想投奔红巾军,杀几个蒙古官军出出几辈子的怨恨。只是没人牵线。现在你回来了,这下好了,大家就跟你走。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放牛肚子饿得难受,杀了田主家的小牛烤肉吃的事吗?只要将来能有个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弟兄们愿意跟着你打到天边去。”
听了徐达这么一说,周德兴、郭兴、郭英、费聚、邵荣等人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这位名叫“重八”的士兵头目,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过这时,他还未成什么大气候。一年前,他是个穷途无路的游方和尚,出家所居的皇觉寺被元兵一把火烧成了残垣断壁,只好走“逼上梁山”的造反之路。
朱元璋这次带着几个士兵回到家乡,是来招募士兵的。虽说身份才只是个小头目,但毕竟今非昔比了。左邻右舍的乡里乡亲,儿童时代一块长大的伙伴朋友,闻讯后都聚拢来了。其中徐达小时候和朱元璋一块放过牛,感情十分友好。这次见面后,俩人又谈得非常投机。
在朱元璋和徐达等人的奔走联络、游说鼓动下,不到10天功夫,便招募到700多人。这些人都是世世代代的乡里亲朋,远近多少都有些宗族关系,沾点婚姻亲戚,一旦有人出头号召,自然就会群起响应。他们后来便成为朱元璋军中的骨干将领。史书上称为“淮西老将”。
当朱元璋带着新招募的队伍回到濠州城里,元帅郭子兴十分高兴。过了不长时间,他便任命朱元璋担任镇抚职务。从此,朱元璋便一跃而成为带兵官员了。
朱元璋从招募的这700人中,挑选出24名淮西老乡,担任军中的大小头目。其中第一个就是他儿时好友徐达。
徐达应募投军的这一年,已是23岁的小伙子。他比朱元璋小3岁,人长得身材高大,强壮有力,高高的颧骨,性情刚毅,临危武勇敢为。他的家庭,是世世代代务农为生的庄稼户。在徐达从小到大的这20多年间,淮河流域的老百姓,备受天灾人祸的煎熬,可真是受尽了艰难,吃够了苦头。
先说蒙元统治者的残暴压迫。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70多年里,民族压迫尤其野蛮苛刻。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将天下人口划分为四个阶层:第一是蒙古人,地位最高贵;第二是色目人(西北地区各族人和来到中国的中亚、东欧人),被蒙古人利用来压迫较后被征服的汉族人;第三是汉人(原金朝的汉、女真、契丹、渤海、高丽人,以及四川地区的汉人);第四是南人(原南宋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地位最低贱。蒙古统治者贱称汉人为“汉子”、南人为“蛮子”。并且规定蒙古人欧打汉人时,汉人不得还手。即使蒙古人打死汉人,只不过判处当兵出征和罚交烧埋银。反过来,如果汉人打了或打死蒙古人。就要严行断罪。
南宋灭亡后,蒙古统治者将南人20户编为一甲,作为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甲主由蒙古人担任。甲主对甲内的居民有绝对的权威:衣服饮食唯其所欲,童男少女唯其所命。甲主糟蹋霸占平民的妻子女儿,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甚至夜间禁止平民通行,违反者要笞打27下。这些虽然是南宋灭亡后一段时期的情形,但它留给南人的惨酷印象和屈辱心理,却是世代难忘的。
再说天灾。在徐达十二三岁时,淮河一带旱灾、蝗虫、瘟疫相继而来。老天爷失时不雨,田地干裂开一条条龟缝,禾苗就像秃子头上的稀毛。蝗灾又如同雪上加霜,把那稀毛般的庄稼吃了个精光。旱蝗之灾过后,又流行起了疫病。吃野菜树皮草根的穷苦百姓,温饱尚且顾不上,哪里有钱买药治病,眼睁睁看着亲人浑身发热,上吐下泻咽了气,大家才明白这是闹上了瘟疫,又慌不择路地拖儿带女,四处逃难了。徐达和家人也曾离乡背井,逃辟瘟疫,过后才又返回老家的。至于朱元璋家中,就是这个时候,接连死了三个亲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他只好出家当了和尚。
在蒙元王朝统治的末期,不只是淮河一带灾祸频繁,民生凋残。在中原地区。由于官府不修水利,黄河连年决口,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到处是人烟寥落,凄凉黯淡的景象。
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五月,反抗蒙元残暴统治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终于在官府督修河道的工地上爆发了。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短衣草鞋,头裹红巾,手持竹竿锄头,长予大刀,捕杀官僚,攻占县城州府,开仓散粮,破牢放囚。起义军传唱着“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歌谣,敲响了蒙元王朝的丧钟。
红巾军大起义如同燎原烈火,迅速燃遍了中原地区和江淮流域。首举义旗的是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随后有徐州芝麻李、赵均用、蕲水(今湖北浠水)徐寿辉,湖北襄县孟海马,濠州郭子兴等人继起响应。此外,还有非红巾军系统的浙江台州方国珍,江苏泰州张士诚等起义军,皆各据一方,自立名号,创建政权,把个蒙元王朝像剖瓜似的拦腰截成了许多碎块。
话说在濠州举事起义的郭子兴,祖上原是山东曹县人,打他父亲这代起来到安徽定远县居住谋生。郭子兴兄弟三人因善于经营盘算,逐渐发迹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家富户。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后,定远、钟离一带的农民揭竿而起,动辄就会合起数千人马。常言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兵有粮草头王”。1352年二月间,早已加人民间秘密宗教——弥勒教的郭子兴,招集了几千人,趁黑夜偷袭濠州,冲人州府官衙,杀了元朝州官。然后,郭子兴和起事的头目孙德崖等五人都号称“濠州节制元帅”。
濠州城头红旗一举,远近的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义军的声势越发壮大。朱元璋是在濠州起事后两月投军的。他先当兵卒,不久,就因机敏能干被郭子兴调到帅府担任亲兵九夫长。又过了几个月,朱元璋在军中以勇敢有见识,重义气得人缘而名声四传,郭子兴便把他当作心腹体已看待,还将干女儿马姑娘许配给他为妻。就连“元璋”这个名字,也是郭子兴给他取的。
前面说到濠州被元兵围困,那是1352年冬天到次年春天的事情。元兵因主将病死退走后,城里的红巾义军才长长松了口气。由于围城期间折损了不少兵马,朱元璋征得郭子兴同意后,回到家乡招募队伍补充兵员。
再说濠州城里的五个义军元帅,并不是心有宏图远志的人物,相互之间常为了一些小事勾心斗角,消耗实力。就连带头起事的郭子兴,也是心胸狭窄,贪图财货,遇事缺乏决断。而朱元璋却是个胸有大志,心有盘算的英雄豪杰。他看出总果在濠州城里,早晚会出事。所以,他便想打破僵局,开拓新地盘,发展势力。
朱元璋向岳父郭子兴说明心意后,便带着徐达、费聚等24人,南下定远县,准备掠地招兵。定远是郭子兴的家乡,他的旗号在这里很有号召力。朱元璋利用这个地利人和之便,连续收编了几支地主武装,再加上陆续前来投奔的人数,几个月的功夫,竟发展到两万多人。对这支生力军,朱元璋重新编制,加强训练。他特别重视军纪,严令不许扰民。
军势壮大之后,朱元璋在谋士冯国用、李善长的参谋下,决定南下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滁州的元军力量弱小,被朱元璋军队一个猛冲便攻占了。不久,郭子兴也从濠州来到滁州驻扎。
1355年正月,由于滁州缺粮,郭子兴派朱元璋去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攻取和州后,郭子兴提升朱元璋为总兵官,负责镇守。
从南下定远到攻取和州,徐达一直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出谋划策,逐渐显示出了统兵作战的军事才能。朱元璋看到徐达的才干谋略出于众人之上,便在郭子兴面前为他请功,并建议提拔重用。郭子兴采纳了朱元璋的建议,任命徐达为镇抚。
三月间,和州城里的红巾军又闹了一场窝里斗。因濠州缺粮而来到和州就食的孙德崖,与郭子兴难以相处,决定率领自己的队伍离去。朱元璋为了不伤和气,亲自送孙德崖的队伍出城。谁知没走多远,后面传来消息,说是郭子兴将殿后的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的将士不由分说,也将朱元璋扣押不放。然后,派人通报郭子兴换人。但是两边谁也不肯先放人,都怕对方不守信用。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两天,朱元璋在孙军中险遭人害。在这个情势危急关口,新任镇抚官徐达挺身而出,向郭子兴请求:他愿先到孙军中作人质,换回朱元璋,与孙德崖交换。
郭子兴正在不知如何才好,见徐达这样挺身赴险,急忙同意。最后,当孙德崖被放出城回到军中后,徐达才得以释放,平安元事。这件事,使朱元璋对徐达心怀感激,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捉放孙德崖这件事,使郭子兴窝了一肚子闷火,气恼之下便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郭子兴一死,他的次子郭天叙继任了元帅职位,郭子兴的妻弟张天韦占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的地位虽说只是第三把手,但因他身边有徐达、汤和、冯国用、李善长等勇将谋士,再加上他招募收编组织起来的军队占多数。所以,实际上朱元璋才是举足轻重的角色。
1355年六月一日,朱元璋与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等人率领3万大军,乘船渡江,杀向南岸。与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路(今安徽当涂),是富庶的产粮区。朱元璋决定先占领太平路,而后相机进取集庆(今南京)。
长江南岸的要塞采石矶,是太平城的咽喉之地。元将蛮子海牙早已率弓箭手和长予手严阵以待。朱元璋的红巾军两次冲击都被元军打退,开战不利。勇将常遇春和胡大海身先士卒,发起第三次冲击,终于杀散元军,登上南岸。朱元璋和徐达等人指挥大军乘胜进攻,一鼓作气拿下了太平城。
元军不甘心失败。弃城而走的蛮子海牙从水路以战船封锁采石;陆路由陈埜(ye)先率地主武装“义军”数万人直扑太平城。
朱元璋早已做好准备。他派徐达、邓愈两人各率一支精锐骑兵埋伏于城南山中。陈埜先仗着人马众多,亲自督促“义军”拼命攻城。就在城上城下攻守双方激烈鏖战之际,南山中的两支伏兵奔袭而来,徐达、邓愈二马当先,从背后杀人“义军”阵中。陈埜先前后受敌,惊惧失措,慌忙领军夺路而逃,结果被邓愈活捉。水路元军得知陆路“义军”失利,只好顺流而下奔集庆去了。
太平城转危为安。接着,徐达又受命带数千人马,出太平向东攻占了溧阳、溧水,从南面对集庆形成包抄之势。1536年(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会合水陆诸军,攻取了集庆城。元朝守将福寿战败身死,军民共计50余万人归降于朱元璋。
朱元璋取得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这时,他的地盘刚得到扩展,周围是元军或其他起义军,处于四面邻敌的状况。于是,他从长计议,决定以应天为中心,先给自己营建一块根据地,而后再作远图。
应天东面的镇江,由元将定定把守。如果镇江落到割据东吴的张士诚手中,就会对应天构成威胁。因此,朱元璋在应天稍作休整,即命徐达统兵进攻镇江。在出兵时。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与徐达商量演了一场“苦肉计”:他故意找徐达的过错,而后大发脾气要从重处治,经李善长等人再三求情,才准予戴罪出征,立功免罪。
徐达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军出发时,朱元璋再三告诫道:“我自起兵以来,从不妄杀无辜。你要明白我的心意,严格约束部下。攻取镇江后,不许焚烧杀掠。若有违犯者,定依军法处置。”
徐达顿首领命,率军浮江东下,攻取了军事重地镇江。军中号令严明,百姓宴然。然后又分兵掠取金坛、丹阳等县。朱元璋任命他为统军元帅,驻守镇江。
此时,张士诚已占据常州,派水军来攻镇江。徐达于龙潭击退来犯之敌,急派信使请求朱元璋派兵进围常州,以为牵制。朱元璋派3万大军增援徐达。张士诚也派遣兵将驰援常州。
徐达考虑到敌方援军来势锐盛,不易强取,便在常州城外18里设下两支伏兵,又派大将王均用为奇兵,然后亲自督军迎敌。张士诚的援军遭徐达迎头拦击,又受王均用侧翼横冲,败阵而退。这时,两支伏兵齐发,敌军大溃奔逃而去。徐达擒获敌方两员大将,乘胜挥兵包围常州。
常州被围既久,城内粮草缺乏,军心动摇。徐达与汤和督军加紧攻击,终于在次年三月攻克了常州。朱元璋将常州改路为府,设立长春枢密院,任命徐达佥枢密院事,汤和为枢密院同佥,共同领兵镇守。
四月,徐达又与常遇春等将在朱元璋亲自指挥下,攻取宁国。七月,徐达派前锋将赵德胜攻常熟,擒获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张士德善战而有谋略,为张士诚攻取了浙西大片地盘。他被俘后绝食而死,使张士诚极为沮丧。
1358年十月,徐达与邵荣等人联兵夺取了宜兴。这样一来,朱元璋相继取得了应天周围的战略要地,在东面挡住了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在西面对徐寿辉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
1360年五月,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称皇帝,国号汉。他占有江西、湖广大片地盘,是割据群雄中力量最强,野心也最大的人。他派使者与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朱元璋。然后统率大军沿江东下,来攻应天。
朱元璋命诸将分头埋伏于应天城内外各险要地点,而后派陈友谅的熟人康茂才诈降,诱使陈友谅进入埋伏圈中。伏兵四起之后,陈友谅情知中计,但已无退路。此时,徐达伏兵于南门外,看见朱元璋黄旗挥动,即刻带兵杀出。这一战击溃陈友谅的主力,生俘7000余人,缴获几百艘战船。
陈友谅乘船逃脱,奔还江州(今江西九江)。
徐达乘胜统兵收复太平,又与诸军会合,攻克安庆。
正当朱、陈两军在江南连续作战的同时,江北的红巾军接连失利,形势危急。1363年,投降元朝的张士诚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如果安丰失陷,应天就将失去一道屏障。朱元璋带领徐达等将渡江北上救援刘福通。
就在这时,陈友谅乘机发兵60万,大举进攻,首先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督军死守城池,等待援兵。
七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至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开战第一天,徐达冲锋在前,率部下击退敌军前锋部队,杀敌1500余人,缴获一艘大船。俞通海等将发起火攻,烧掉敌船20余艘。徐达战船着火,敌军乘势反攻。徐达奋不顾身,带头扑灭大火,拼死搏战,与朱元璋派来的援兵一起杀退敌军。
两军于湖上相持不下。朱元璋担心张士诚乘虚进犯,便命徐达连夜回应天负责守备。徐达在应天修城备粮,整顿士卒,警惕防守,使朱元璋得以无后顾之忧。
鄱阳湖一战长达36天之久。朱元璋依靠火攻终于大胜敌军。陈友谅在激战之中被飞箭射死,全军失去主帅,溃退回武昌。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
朱元璋从起兵以来,部下将帅中最著名者有三人,第一位就是徐达。其余两人是常遇春、邵荣。
朱元璋消灭了兵强地广、雄踞长江上游的陈友谅,解决了西面的强敌,自己的军力地盘也更加壮大。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割据东吴的张士诚。
张士诚是淮南泰州(今江苏泰县)人。泰州靠海,居民多晒盐为生。张士诚兄弟几人从小到大,是靠撑船贩卖私盐混光景。他为人仗义疏财,是当地私盐贩子的头目。地方上的大户和官府常常欺侮勒索盐船,人们早就怨恨在心。1353年,张士诚趁着天下义军蜂起的形势,带着兄弟朋友共18位壮士,举事造反。贫苦农民、盐民、无业游民群起风从,很快攻下泰州、高邮,占据了36盐场。张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
经过六七年的扩张经营,张士诚占地两千余里,盛产粮食,又有鱼盐桑麻之利,人口众多,最为富庶。但他生性迟重,待人宽和,遇事缺乏主见,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无甚大的野心。他手下的武将文臣,大多是当年穷愁潦倒的江湖朋友。如今有了地盘,成了气候,这些人个个贪图享乐,争着修房子建园子,平日里更是伎优声色,歌舞宴乐,已经很快地腐化败落了。
从元至正十六年(1356)起,朱元璋便与张士诚接境,双方互相攻伐,大小冲突不断,僵持了近10年时间。由于朱元璋以全力对付陈友谅,所以对张士诚基本上取守御之态。
张士诚的地盘以长江为界,分为两部分。江南的浙西地区防守比较坚固,而江北的淮东地区防守则相对薄弱。朱元璋东征张士诚,采取先北后南的策略。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天,徐达受命为总兵管,统率常遇春、胡美、冯胜等将,带领步、骑、水军,渡江北上进攻淮东地区。
徐达率军很快攻克泰州,活捉守将严再兴等人。然后,分兵命部将刘杰攻取兴化,他自己进兵包围高邮。朱元璋担心徐达深入敌境,无人策应,便命其退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苏盱眙)。
张士诚为了分散牵制江北的朱元璋军队,出兵攻击江南的宜兴。朱元璋命徐达渡江还击,打退了张士诚的军队,生俘敌士卒3000余人。然后,徐达又还兵江北,攻打高邮。
当徐达南渡驰援宜兴后,朱元璋命冯国胜统兵围攻高邮。守将俞同佥遣人诈降,冯国胜信以为真,夜晚派数百士卒先行入城,结果被俞同佥关闭城门,尽行杀掉。朱元璋闻讯后大怒,召回冯国胜,杖责其过。
徐达从江南回师后,经朱元璋同意,以孙兴祖守海安,常遇春统水军为继援,自己与因为惭愧愤怒而拼死力战的冯国胜一起,很决攻克高邮城,杀死守将俞同佥等人。
高邮既克,朱元璋派使者告喻徐达,乘胜取淮安。1366年四月,徐达兵临淮安,侦知张士诚部将徐义的水军集于马骡港,便于夜晚出奇兵袭破其水寨。徐义乘船海遁而走。
徐达挥兵围城。淮安守将梅思祖等人看到形势严峻,遂开城投降,并献出所辖的四州。随后,徐达又进兵攻取兴化。这样,淮东地区便基本平定了。
朱元璋对张士诚江南地区的攻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攻取湖州、杭州,切断其两翼力量;而后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平江(今苏州)。
在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的议事会上,徐达主张道:“张士诚等人骄横而且反复无常,暴敛民众,荒淫奢侈。这是上天要使他们灭亡。他所任用的骁将李伯升、吕珍之徒,都是卑劣小人,依靠手中兵将追求富贵享乐。执掌政务的黄敬天、叶德新、蔡彦文三人,都是迂阔书生,胸无大计。我愿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出师,声讨兵伐,三吴之地可计日平定。”
朱元璋听后大喜道:“你的想法与我完全相合。这样的话,大事一定能够成功。”
七月,左相国徐达受命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统领20万大军,出太湖直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根据朱元璋“先分其势”的策略,同时由李文忠、华云龙带兵攻杭州和嘉兴。
话说徐达等人率军进至湖州三里桥时,敌方守将张天骐兵分三路迎战。徐达亦分三路进攻,自己居中路。交战不久,常遇春擒获敌将黄宝,其余两路敌军急忙退回城中。
张士诚遣李伯升援救湖州,随后又增派朱遏、吕珍等人带兵6万来援,屯驻于城东的旧馆,筑起五个营寨。另外,还有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驻兵乌镇,为吕珍等人声援。
此时,朱元璋派汤和自常州增援徐达,诸将于东阡镇南的姑嫂桥一带筑起十座营寨,阻绝旧馆方面敌军入援湖州的通道。徐达又遣精兵夜袭潘元绍。元绍遁逃,徐达下令填塞沟渠水港,绝敌运粮之道。
张士诚看到湖州危急,援兵又被阻隔,便亲自带兵来援。但被除达在皂林(今浙江桐乡北)击败。九月,张士诚又派部将徐志坚以轻舟出东阡镇,欲攻姑嫂桥,不料遇上风雨大作,结果3000余人一起被打败活捉。
接连失利使张士诚十分惊慌,他派左丞徐义到旧馆观察形势,反被常遇春扼其归路,无法走脱。徐义只好暗中派人约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从太湖出兵,与旧馆的吕珍等人合军力战,在张士诚又派出自己的赤龙船亲兵支援的情况下,徐义才得脱身逃出重围。
徐义与潘元绍率赤龙船亲兵屯子平望(今江苏吴县东南),再乘小船潜入乌镇,企图援救旧馆。但被常遇春带兵追袭,攻取平望,放火焚烧了赤龙船,兵士四散奔逃。从此,旧馆外援断绝,粮草日益缺乏,跑出营寨投降的兵士一天比一天多。
十月,在徐达派军追击下,徐义、潘元绍战败逃走。随即,徐达又攻击敌军的升山水寨,放火烧毁其战船。朱暹、吕珍等人在援绝粮尽之下,只好献旧馆投降。十一月,徐达将吕珍等人押解到湖州城下示众,劝谕张士诚的司徒李伯升等人投降。李伯升欲拔刀自杀,被部将抱持而不得死。而张天骐看到势穷而无援。已开城投降。李伯升不得已,只好顺从。同月,李文忠进兵杭州,守将潘元明惧而出降。绍兴守将李思忠、嘉兴守将宋兴也都不战而降。
攻取湖、杭,朱元璋的第二步便是围攻平江,消灭张士诚。早在围城之前,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叶兑曾向朱元璋建议用“销城法”围攻平江。就是在距平江城一箭之地外筑起长围,四面立营,屯田固守,将张士诚困死于城中。
徐达统率大军进逼平江,采用了叶兑的方法。他屯兵于葑门外,其余常遇春、郭兴、华云龙诸将分段屯驻,修筑长围。又架设起三层的大木塔,居高临下监视城中动静,名为“敌楼”,其上设置有弓弩火铳。又用“襄阳炮”,日夜轰击城中。
平江城外无援兵、内乏粮草,张士诚几次试图突围都被堵死。朱元璋几次派人前去劝降,都被张士诚坚决拒绝。他的部将莫天韦占驻守无锡,为平江声援。莫天祐派手下善泅水的杨茂潜入平江,传递消息。杨茂在阊门水寨被徐达部卒抓获。徐达释放了杨茂,向他申明形势大义,收为内应。平江虽被围困,但坚城一时难拔。因而徐达让杨茂继续为平江和无锡之间传送情报。这样,他就可以全部了解敌方的虚实动静。
1367年二月,徐达因平江久围不克,遣使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亲笔书信道:“大将军自随我起兵以来,天性忠义,沈毅有谋,勘乱定难,可比古代豪杰。……今后军中缓急事宜,一切由将军自行定夺。”
徐达得朱元璋手书,遂传令所辖48卫将士加紧攻城。有一天,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正在城楼上吃饭,被城下的“襄阳炮”击中,粉身碎骨而死。
城中张士诫听取部将熊天瑞的建议,也制作飞炮,轰击城下。城中的木石用尽,又毁祠庙民房作为材料。徐达传令军中架起木屋,上承竹笆,士卒伏于其下,以挡城上箭石炮火。
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军民以枯草老鼠为食。张士诚身陷绝境但仍不投降。徐达下令全军强攻破城!城下战鼓擂动,火炮齐鸣,20万大军杀声震天,将士人人奋勇争先。徐达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阊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令枢密唐杰上城督战拒敌。唐杰抵挡不住,交械投降。参政谢节、潘元绍是在城门扎营,此时看到大势已去,也相继投降。
将及黄昏时分,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徐达指挥全军从四面八方架起云梯,蚁附登城,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张士诚与其副枢密刘毅收拢残兵,尚有二三万人。他亲自督战,在万寿寺东街与徐达军并杀。但很快就因力量悬殊,又复失利,刘毅也投降了。张士诚仓皇退入他的王宫,身边只剩下几名亲兵。这时,后宫齐云楼大火冲天,张士诚的妻子刘氏点燃了楼下的柴草,自焚身亡。见此凄惨断肠情状,张士诚长叹几声,转身关起房门……
暮色苍茫。平江城中的喊杀声已经微弱。降将李伯升奉徐达之命,前去劝谕张士诚。他匆匆进入官来,张士诚已悬梁自缢。李伯升让随从赶忙将其解救下来,幸亏气息未绝,许久才缓过气来,但却闭目不语。徐达闻报,命将张士诚押送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理。最后,张士诚还是在看守之地自缢而亡。
平江既破,城中20万军民向徐达投诚。徐达与常遇春按事先约定,分平江为两半,各自驻守,安抚民众。并下令全军将士各悬一块小木牌,上书军令:“掠民财者死,拆民居者死,离营20里者死。”
徐达率诸将从平江凯旋归至应天,朱元璋亲到戟门迎接,颁下敕书表彰诸将,然后按功行赏。徐达进封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
攻灭张士诚后,朱元璋派朱亮祖、汤和等人率军征讨浙东的方国珍,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削平了这个称雄浙东20年的割据者。与此同时,朱元璋决定了北伐灭元大计。
这时朱元璋的疆土,大体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东南部,包括汉水下游和长江上游,在全国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最为繁荣富庶的地区。
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北伐部署,他对徐达等人说:“中原战乱不休,人民饱受离散之苦。蒙元运祚已尽,现在出师北伐,可令其迅速灭亡,拯救百姓于水火。北伐事关重大,我们如何才能顺利取胜?”
常遇春回答道:“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力有余,以我百战精锐之师直捣元都城,必胜无疑。一旦都城攻克,分兵扫荡各地,其势如同利刃破竹,可不战而下。”
朱元璋道:“元朝建都百年,城防守备必然坚固。如果我们孤军深入,不能立即取胜,相持于坚城之下,粮草不继,而元朝的勤王之兵四面赶到,则我军进退两难,岂不坏了大事!我想还是先取山东,撤去大都的屏障;再挥师下河南,剪断其羽翼;然后进入潼关,占领其门户,将天下形势的主动权握于我们手中。这时再进围大都,元朝已是势孤援绝,自然不战可取了。大都攻克后,我们大军鼓行向西,云中、九原、关陇地区,皆可席卷而得。”
朱元璋制定了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北伐大计之后,便决定统领大军的人选。朝中名将以徐达、常遇春两人才勇相当。常遇春剽悍勇猛,敢于深入敌境,但却时常不免滥加杀戮。徐达用兵持重,长于谋略而且处事谨慎,每每攻克城邑,军纪严明,不搅扰百姓,俘获敌方壮士,能以恩义相结,收为己用。
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北取中原。行前,朱元璋又当面告谕众将:“大军出征是奉上天之命,讨平祸乱。因而命将出征,重在选人得当。治军严明,战胜强敌而攻取城池,具有统率才能的,莫如大将军徐达。勇敢无畏,敢当百万之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我不担心常遇春打不了硬仗,只担心他会轻敌。身为大将而好与小将争胜,这可不是我所希望于诸位的。这次出师北伐,如果大敌当前,以遇春为先锋,与冯胜分为左右两翼,各率精锐冲击向前。薛显、傅友德都是勇冠三军,可各领一支人马,独当一面。大将军徐达专门主持中军,责任是运筹决胜,策励诸将,切不可轻易妄动。”
徐达统率北伐大军从准安出发,先进入山东。配合北伐主力的偏师,由征戍将军邓愈率领,从襄阳北略南阳,以分散元朝兵力。北伐军所过之处,张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讨元檄文,告喻官吏和民众。讨元檄文起了巨大的宣传号召作用,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北伐军进展顺利。
十一月,徐达指挥大军攻克沂州(今山东临沂),然后遵照朱元璋的指示,命部将韩政扼守黄河天险,张兴祖攻东平、济宁,自己亲率大军攻克益都。十二月,大军兵临济南,元将达多尔济(朵儿只)开城投降。徐达命指挥陈胜镇守济南,自己复还益都,分兵攻取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北伐军从誓师出征起,前后三个月的时间,山东基本被平定。徐达将山东各地的土地甲兵帐册图籍等一并上奏朱元璋。
在北伐军连连攻取山东州县的捷报声中,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建立起朱明皇朝,年号洪武。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赏功臣,任命百官。朱元璋任命的左、右丞相,一个是李善长,一个是徐达。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二月,明北伐军沿黄河西进直人河南境内,连克永城、归德、许州(今许昌),直逼陈桥。元汴梁(今开封)守将左君弼献城投降。徐达留都督佥事陈德守汴梁,统率大军向河南(今洛阳)进发。
四月,明北伐大军自虎牢关进至剃湾(今河南偃师境内),元将脱音特木尔统5万大军列阵于洛水北岸。副将军常遇春单骑先闯敌阵,射杀敌前锋一人,纵马大呼恃勇冲锋,徐达指挥大军继后,以不可阻挡之势全线冲击,元军大溃。脱音特木尔逃往陕州,明军乘胜追击50余里。外围之战取胜,明大军扎营于洛阳北门外。元守将李克彝弃城而逃,梁王阿抡只好出城投降。
明军继续西进,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直逼天险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明大军将至,慌忙丢弃辎重奔向凤翔。明军先锋都督同知冯宗异引兵进入潼关,向西直至华州(今陕西华县)。
至此,明北伐大军平定山东、河南,又据潼关堵住关中元军东下出路,对元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围态势。五月,朱元璋驾幸汴梁,大会诸将,厚加慰劳,同时研究下一步的进军方案。
朱元璋询问新的战略部署,徐达道:“自我大军平定山东、河南,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在太原观望不进,如今潼关也被我军控制,张思道、李思齐失势西窜,元大都的声势已绝。我军乘胜直捣其城,可不战而得之。”
朱元璋看看地图道:“你讲得很好。不过,北方土地平旷,利于骑兵作战。你应当挑选部将领兵作为先锋,然后督水陆大军继其后,用山东粮食为军饷。大都没有了外援,城内人心自然惊溃不安,必定会被我大军攻克。”
徐达又向朱元璋请示道:“如果大都攻克而元朝君主北走出关,我军是否穷追不舍?”朱元璋回答:“元朝气运衰微,定会自行灭亡,不必烦劳我军穷追。一旦元朝君主逃出塞外,我军宜固守边关疆土,严守其侵犯便是。”
七月,朱元璋返回应天,他临行前一再告谕徐达等人:“中原人民,苦于动革已经很久了。朕命你们北伐,就是为了解救人民。诸位将军攻克城镇,切勿抢掠,切勿焚烧,一定要让市场照样买卖营业,让百姓各安其生。”
徐达、常遇春率诸将会于河阴(今河南荥阳),然后分遣兵马进入河北。闰七月,徐达于临清召集诸将,部署具体进军方略,命傅友德开辟陆路以通步、骑兵,都督副使顾时负责疏浚河道以通水军。
明北伐军沿运河推进。常遇春首先攻陷德州,接着又克长芦(今河北沧州)、直沽(今天津)。据守天津的元丞相也速从海口望风而逃,大都震动,人心惶惶。
明军进至河西务(今河北武清东北),大败元军,生俘300余人,乘胜推进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又利用大雾天气,伏击元守军,守将布颜特穆力战身死。
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皇宫之中后,元顺帝大为恐慌,集合后妃、太子说道:“今日岂能重蹈北宋徽宗和钦宗亡国被俘的覆辙!”他不顾臣下的劝谏,以保命为先,于闰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仓皇而出,经居庸关北走至上都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
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至大都齐化门,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沟,进入城中。徐达登上齐化门城楼,兵士将元顺帝留下守城的淮王、左右丞相等人押到。这些人不肯投降,被徐达下令处死。其余的元朝大臣将士都以性命为重,愿意归顺明朝,他们都受到宽大处理,无一人被滥杀。徐达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库图籍宝物,派指挥张胜带1000兵士守卫皇宫。同时严令所有将士,不得骚扰百姓。由于朱元璋早有告诫,以及徐达严厉约束,北伐军纪律严明。大都城中官史人民生活安定,一如平时,街市上的店铺买卖营业也未曾停顿。
攻取大都,标志着蒙元王朝统治中国的结束。徐达即刻遣使向应天献捷,又命傅友德、华云龙负责整修城垣,朱元璋接到捷报后,宣布大赦天下;下令改大都为北平府,由孙兴祖、华云龙驻守;诏命徐达、常遇春、汤和、冯宗异等人率大军攻取山西、陕西等地,扫清元朝的残余势力。
大都攻克,元朝灭亡。但元顺帝逃至上都,仍然保持着完整的政府机构,元军的力量仍然不可轻视。西北地区尚在元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
明朝洪武元年(1368)九月,徐达指挥的西征大军,以常遇春为先锋,从河北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南部,进取泽州(今山西晋城),元守将贺宗哲弃城逃遁,明军又进克潞州(今山西长治)。
据守太原的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派兵南下来争夺泽州。明将杨璋奉命援救,与元兵中途遭遇,失利败归。扩廓帖木儿又企图乘北平空虚,兵出雁门关去偷袭。徐达闻此情报后,对诸将道:“王保保主力远离,则太原必定守备空虚。北平我军有六卫3万兵马,孙兴祖将军统率,足以抗击来犯之敌。现在我军乘其不备,直捣太原,使其进不能战,退无所依。这在兵法上称为‘批亢捣虚’之策。如果王保保回军来救太原,必定为我擒获。”
徐达挥兵直指太原。扩郭帖木儿在远袭北平的途中闻报后,急速回军来救。十二月,元军前锋骑兵突然出现于太原城外。傅友德、薛显率领数十名敢死的精锐骑兵,击退来敌。常遇春向徐达建议道:“我军骑兵虽已集结,但步兵未至。骤然与敌交战,必定会多有损失。如果夜晚偷袭敌营,定能奏效。”徐达听后连声称好。
恰逢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暗中派人前来请降,并愿为内应。徐达便挑选了数十名精骑乘夜埋伏于城外,约定举火为号,内外相应。半夜时分,明军举火鸣炮,内外兵马一齐冲入敌营。已入睡梦的元军被鼓噪呐喊之声惊醒,不知真相,自相惊扰,乱作一团,不战而溃。扩廓帖木儿正在营帐中读兵书,仓皇之间也不知出了什么事,光着一只脚,骑了一匹抓到手的瘦马,带着18名骑兵逃向大同。元军4万余人马在豁鼻马带领下向徐达投降。
常遇春率轻骑兵追击扩廓帖木儿直到忻州。扩廓不敢在山西逗留,又逃奔甘肃。明军胜利北进,又收取大同,攻占了其余州县,山西全部被平定。
洪武二年(1369)三月,常遇春、冯胜领军先行渡过黄河,进攻陕西,徐达督军继后。元将李思齐据守凤翔,遣将分守关中要地。明大军入关中,先锋将郭兴领轻骑直捣奉元(今西安),元守将弃城不战而逃。泾渭父老千余人于道旁迎候徐达。徐达先派部将入城宣谕安民,然后整军入城。明军占领奉元路后,改名为西安府。
时值关中饥荒,徐达上奏灾情,朱元璋下令开仓赈济。守将耿炳文负责整修水渠,以利百姓农耕。
徐达统兵攻取凤翔后,召集诸将,商议进兵方向。此时李思齐已逃往临洮,张思道逃往庆阳。众将认为张思道易取,可经由郴州先取庆阳,然后越过陇州取临洮。徐达却说:“庆阳城坚兵精,不易攻取。而临洮北界黄河与湟水,西通羌戎之地,先攻取这块地方,可以有人员补充兵力,有物产以供军用。我军大兵压境,李思齐如果不再向西逃跑,就会束手被擒。一旦临洮攻下,其他州县就可不战而得。”
明军移师西向,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副将军冯胜率军进攻临洮,李思齐穷途无路,举城投降。
另一路由顾时所率明军攻克兰州。五月,徐达攻取平凉。张思道闻听明军已克临洮,慌惧奔走宁夏。结果被扩廓帖木儿扣押。张思道之弟张良臣听说其兄被执,心中害怕,遂向徐达乞降。但不久,张良臣又复叛变,偷袭明军营寨,明将张焕被俘,薛显受伤走脱。
得知张良臣复叛,冯胜、傅友德、汤和等人急速领兵前来会合。徐达分遣诸将截断张良臣与其外围党羽的联系,自己率军将庆阳四面包围起来。张良臣恃勇出麟战,都被徐达挥军击败。围困三个月后,庆阳城内粮草缺乏,军心动摇。张良臣的部将开门出降,徐达领兵自北门人城。张良臣父子投井欲自杀,被明军捞起处死。攻取庆阳,使明军掌握了控制陕甘地区形势的主动权。
明军平定陕西,朱元璋诏命徐达班师,赏赐给他大量的白银和绢帛。正当朱元璋要对北伐将领论功封赏时,西北地区战事又有急变。扩廓帖木儿闻知明军班师,便率兵围攻兰州,形势一度危急。
洪武三年(1370)正月,为了肃清西北地区的元兵残余力量,解除边患,徐达再次受命为征北大将军,李文忠代替已经病故的常遇春为副将军。出征前朱元璋召集诸将分析双方形势:扩廓帖木儿所以屡屡侵犯边疆,是因为其君主还在。如果派兵直取元君主,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胜之。但跟前扩廓帖木儿正在围攻兰州,舍其而远征大漠,是舍近趋远,有失缓急之所宜。于是,朱元璋派定兵分两路,徐达出潼关直捣定西,打击扩廓帖木儿。李文忠出居庸关,深入塞北打击元顺帝。这样,可使他们彼此自顾不及,无暇相互救援。元顺帝远在塞外,不会想到我军来袭击,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如此部署,可一举两得。
四月,徐达西路军经潼关直指定西。扩廓帖木儿白兰州撤围,两军相持于沈儿峪,隔着一道深沟扎营对垒,一天接战几次。扩廓帖木儿派出千余名骑兵,抄小路袭击明军的东南营寨。明将胡德济仓猝失措,士卒溃散。徐达急忙率军援救,击退元军,稳住阵脚。徐达下令处斩了几名严重失职的将校,并将胡德济押往京城,交由朱元璋处置。
第二天,两军会合决战。明军冲过河沟杀人敌营,大破元军,俘擒了元朝的宗室亲王、国公、平章等官员1800余人,士卒8万人,战马1.5万匹。这场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的空前大战,使扩廓帖木儿的主力军损失殆尽,带着妻子等几个人狼狈逃命,抓着水上的漂浮木渡过黄河,逃向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明将郭英追赶扩廓帖木儿直至宁夏。徐达取得定西大胜后,还师返回西安。
东路大军由李文忠指挥,进至应昌(今内蒙达里诺尔西南),其时元顺帝已死,继位的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逃往和林,明军穷追不舍,俘获了元帝的孙子、后妃、诸王将相等数百余人,经明军东、西两路打击,元朝残余的力量,已无法再组织大规模的进犯了。
十一月,徐达、李文忠凯旋回到京城,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随后大封功臣,徐达改封为魏国公。朱元璋体恤徐达等功臣连年征战,冲锋搏杀,风餐露宿,身体疲劳,特下诏优待可以三日或五日上朝一次。
洪武四年春天,朱元璋派徐达镇守北平。徐达到任后训练士卒,修缮城池,迁移军民充实边防力量,并督促垦田生产。
洪武五年,朱元璋想解除北方边患,又发大军出征。徐达仍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攻击和林为中路;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为东路;冯胜为征西将军进兵甘肃为西路。三路各五万大军,分道并进。
徐达率军入山西,派都督蓝玉为先锋,出雁门关,先于野马川击败元军前哨骑兵一随后又于土敕河打败扩廓帖木儿。五月,徐达指挥明军进至岭北。这时,从土敕河败逃的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合兵一起,拼死抗拒明军。结果,明军大败,死伤惨重。徐达收扰将士扎营固守,才得以摆脱困境。朱元璋以徐达功勋卓著,对这次兵败未加责问治罪。其余东、西两路明军,只有冯胜进兵至西凉,一路告捷。
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刘基曾提醒说:“不可轻视扩廓帖木儿,这个人是真正的将才。”早在大都被攻破之前,朱元璋曾多次写信派人劝扩廓帖木儿投降。元顺帝逃往塞外后,朱元璋又使人送信劝扩廓帖木儿投降,甚至册封扩廓帖木儿的妹妹为第二子秦王的妃子。最后派降将李思齐去作说客,见面时扩廓帖木儿以礼款待,辞回时还派骑兵送到双方交界地,李思齐正想告别,骑士说道:“奉总兵之命,请留下一件东西作纪念。”李思齐说:“我因公差远道而来,无什么东西回赠。”骑士便直接说道:“我要你一只手臂。”李思齐心知不可避免,只好破下一只手臂,回来后不久便死了。由此之后,朱元璋心中敬佩扩廓帖木儿忠于其主。有一次大会诸将,朱元璋问道:“天下的奇男子数谁?”诸将都说:“常遇春率领万人,就可以横行无敌,是真正的奇男子。”朱元璋笑着说道:“常遇春确实是人中豪杰,但他早就是我的臣子了。我不能收伏王保保为臣,是一件大憾事,他就是真正的奇男子呀!”
洪武六年,扩廓帖木儿率兵南下,攻击雁门关。朱元璋命令守边将领严加防御,不可轻易出击。这一年,徐达留守北平,尽心整顿边备。十一月,元军进犯大同,徐达调兵遣将将其击退。洪武八年(1375),扩廓帖木儿死后,元朝残余势力对明的进犯虽有所减弱,但边患问题并没有完全解除。洪武十四年,徐达率军出塞,一直进至黄河最北端,大破元兵,擒获平章、太史等官员,得胜而还。
徐达从洪武四年受命镇守北平,此后10多年间,数次率兵出塞,使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将其扼制在长城以北。10多年中,徐达每年春天奉命赴北平,冬暮又奉命回京,不辞辛劳,对安定北方的军事形势起着重大作用。朱元璋由衷称誉徐达是“万里长城”。
洪武二年(1369)春正月,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其后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功臣庙建在应天(今南京)城西七里的鸡鸣山下,凡是被列入名次的功臣,都有塑像立于庙中。
大封功臣是朱元璋巩固朱明王朝的重要措施之一。被封公封侯的功臣,绝大多数都是百战沙场的将军。这些将军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都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压迫和剥削,怀着反抗奴役和建立功名的朴素愿望,投奔到红巾起义军队伍中。徐达是这些农民将领中的杰出人物。但徐达能够成为朱明王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
世代农家出身的徐达,小时候与朱元璋一起给地主放过牛,自然没有条件和机会进学堂接受知识教育。史书上称徐达少年时代便怀有大志,成人后性格刚毅,勇敢无畏。自从跟随朱元璋投军后,徐达很快就成为一名带兵的将领,并深得朱元璋信任。他在连年征战的环境中,虚心学习,向人求教,逐渐阅读熟悉了兵书,掌握了一个高级将领必须具备的军事知识。每当临敌作战时,徐达总是与部将一起分析形势,制订作战方案,他的分析预料往往高人一筹,令部将信服。当明王朝建立,生活相对安定后,徐达仍然不耻下问,经常请延讲儒士给他讲解古书。虚怀若谷,汇纳百川,徐达以这种谦谦进取的态度,在几十年的戎马征战中,养成了长于谋略、料敌如神、指挥若定、所向必胜的军事才能,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能统率百万大军、功勋卓著的杰出将领。他所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卓绝、千锤百炼的战斗历程。
治军严明,是古今中外所有著名将帅都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严明纪律的军队,做不到令行禁止,也就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军纪松弛的队伍必然会发生侵拢民众的不良现象,从而会失去民众的支持。元朝末年,官军极端腐败,毫无纪律可言,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如同盗匪。当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后,元将彻里木花奉命镇压。但他摄于起义军的声势,在离城30里之外扎营,他不敢发兵攻城,便派士兵四出,骚扰乡村,看见成年男子就抓起来,然后给头上包块红布,充作俘获的“红巾军”,向上司报功领赏。
朱元璋为了实现他的宏图大计,特别注重军纪。发兵攻取镇江时,朱元璋为严明军纪而让徐达当众受辱演出“苦肉计”的事,前面已有叙述。徐达自带兵以来,始终号令明肃,所到之处,百姓宴然。每当攻取一个新的城镇,徐达都要重申军令,严厉禁止烧杀抢掠的行为。凡是违反军令的,立即以军法处治,斩首示众。在消灭陈友谅的历次战役中,有一次,徐达与常遇春一同伏击敌军,斩首万人,生俘三千。常遇春要杀掉俘虏,他说:“这是我们的死对头,不杀就会留下后患。”徐达一面制止常遇春的野蛮做法,~面急速派人报告朱元璋。但常遇春还是乘夜活埋了一半俘虏。朱元璋知道后大为生气,下令将剩余俘虏全部释放。从此之后,大军出征,朱元璋总是任命徐达担任统帅,约束众将。
徐达率北伐大军攻克元大都后,立即派兵守卫皇宫大门,并让宦官负责看护宫女、妃嫔、公主,严禁将领士卒随便入宫侵犯骚扰。朱元璋曾对文武大臣说过:“治军持重纪律严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深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徐达。”
徐达不仅严于治军,而且严于律己。在元朝的官军将领和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头目中,不少人都是一旦身居高位,就私欲膨胀,胡作非为,打了胜仗就拼命地抢占金银财宝、美女奴仆,隐匿战利品而不上缴。徐达总是始终如一地严格约束自己,不贪不暴。徐达为人处事,言语稳重,深思熟虑。带兵出征时,令出不二,部将皆小心谨慎,奉命行事。徐达善于团结部将,体恤士卒,与他们同甘共苦。将士们对徐达既尊敬又感激,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打仗人人奋勇争先,不畏牺牲,因而所向披靡,一路克捷。徐达驰骋沙场几十年,先后攻克都城两座、省会三座,州县城镇数以百计。所经之处,百姓安然而不受兵害。
战功卓著而谦虚谨慎,是徐达的又一优良美德。历朝历代,因居功自傲而被贬官流放,甚至杀头灭门的文武大臣,屡见不鲜。在朱明王朝的创立过程中,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伏王公俘获将领,不可胜数。但他功成不骄,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诚惶诚恐,谦恭相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自从洪武四年徐达奉命镇守北平,常常是春天离京赴任,冬季回朝立即奉还将印。按照朝廷的礼仪制度,徐达封爵国公,官至丞相,外出时备有前呼后拥的威赫仪卫。但他时常乘着普通的车马出门,回到家中也是过着俭朴的生活,从不呼朋唤友歌舞宴欢以夸耀自己的显达高贵。朱元璋曾对徐达说:“大将军征战几十年,功劳最大,从未安宁地休息过。我把过去住过的旧宅院赐给你,你可以安享几年清福。”朱元璋所说的旧宅院,就是他称吴王时的王府。徐达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带徐达来到旧吴王府,与他饮酒并将他灌醉,然后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这种办法强迫他接受赏赐。徐达酒醒之后,吃惊不小,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连称“死罪,死罪!”朱元璋见徐达如此谦恭,心中非常高兴,也不再强迫他接受旧王府。随后,朱元璋下令为徐达另建了一座上等宅院,并在门前立牌,刻了“大功坊”三个字。
徐达一生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除了上述的优秀品德和才能之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忠诚正直,鄙视奸佞,不结党营私。封建时代道德的两大基准是忠、孝。而封建君臣之间的关系,对臣下来说,第一重要的就是忠诚。朱元璋曾在朝堂上称赞徐达:“受命率军出征,取得胜利凯旋归来,一贯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的,只有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在朝中功高位显,深得皇帝信任,自然便有人想与他结交,希图利用他的声望影响谋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与徐达拉拢关系,结为友好。但徐达鄙视胡惟庸的品行作为,不予理睬。
胡惟庸是定远人,是朱元璋在和州时的属官。他与丞相李善长是亲戚关系,因而得到李善长在朱元璋面前极力推荐,于洪武三年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再升右丞相。由于得到皇帝信任,胡惟庸的权势越来越盛。他仗着自己是皇帝的淮西老乡,又有李善长为首的元老重臣在背后支持,擅权专断,飞扬跋扈,朝廷上有关人命生死和官员升降等重大事项,经常自行处置,不向皇帝请示报告。他还私拆臣民奏章,将对自己不利的扣压不报。他广收贿赂,结纳党羽,门下的故旧僚友结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小集团。胡惟庸的权势炙手可热,对于敢触犯他的人,千方百计排挤陷害必置其于死地。大臣刘基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担任丞相之职。胡惟庸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借刘基生病之机,将其毒死。
当胡惟庸希望与徐达结交通好而遭冷遇后,他便企图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想让福寿捏造罪名陷害徐达。但福寿忠于其主,不为所动,向徐达报告了胡惟庸的卑劣行径。此后,徐达多次向朱元璋进言说胡惟庸为人奸恶,品行不端,不适合再担任丞相。由于胡惟庸贪权骄纵,阴结私党,使朱元璋不仅感到皇权旁落,还感到有谋反的威胁。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反罪名杀掉了胡惟庸。这时,朱元璋想到了徐达的那些忠告,对徐达的忠耿之心更加器重。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逝于南京,享年54岁。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悲伤不已。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三代皆封王爵,赐葬于钟山之北,亲自为徐达写了碑文,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
关于徐达之死,有的史书上说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朱元璋从起兵到称帝以后一直是以威猛严厉治军治国的。登上皇帝座位后,朱元璋想的最重要事情就是江山永固,他的子孙后代永远做皇帝。所以,他对当年鞍前马后,出生入死为他打江山的功臣特别猜疑,担心他们哪一天会谋反夺权。另外,太子朱标性情仁善宽和,朱元璋怕他将来驾驭不了功劳卓著的元老重臣,于是铁硬起心肠,大杀功臣,滥加株连。前面说到杀胡惟庸一案和后来杀大将军蓝玉一案,就牵连而杀掉了几万人。史书上称,朱元璋当皇帝后“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为了他的独裁统治和江山不易,他杀功臣杀红了眼,因而后人翻阅明初史书,可闻一派血腥气味。
有关徐达被害身死的经过是这样的: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不易治疗。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有一天,宫中内侍给徐达送来皇帝赏赐的食盒。徐达从病床上挣扎起来磕头谢恩,然后打开食盒,只见里面放着蒸鹅。据说背疽最忌吃蒸鹅。徐达呆愣了半晌,最后流着泪当着内侍的面吃下了蒸鹅,不几日便死去了。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的牵强附会之说。
徐达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有才气,徐达死后,继承爵位。三个女儿,长女嫁给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为妃,后来燕王夺权称帝,徐妃被册立为皇后。其余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一个是代王朱桂的妃子,一个是安王朱楹的妃子。
智囊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元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使他在学业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他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性格。
至元二年(1336年),即刘基考中进士七年后的第三年,他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这是辅佐县令的地方小官,位卑职微。但刘基并不因此而松懈自己的责任。他廉洁奉公,护爱百姓,忠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做出了政绩。不久,刘基被调至江西行省为职官,当时元朝政纲紊乱,官场腐败,大小官吏都因循守旧,争相谀迎。刘基秉性耿直,看不惯这种风气,便常常直言谏事,不顾情面。这样,刘基很快又遭到上司和其他幕官的忌恨和排斥。他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了,于是毅然投劾辞职。至元六年(1340年)刘基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此时刘基已经声名在外,回家不到三年,江浙行省以儒学副提举第二次起用他,授行省考试官。但这次当官与前次一样,并未长久。到任后不久,他见不平事激愤直言的脾气又犯,上书揭发了监察御史失职的事。上级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一气之下,他又辞职而去。在心灰意懒中,他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饮酒赋诗,遣兴自娱。
至正十一年(1351年),台州人方国珍在海上举兵,攻占浙江沿海诸州郡,朝廷大惊,急命江浙行省着力防范。刘基谙熟兵法韬略,在浙江早有口碑,因此,行省于次年(1352年)以浙东元帅府都事再次起用刘基。他虽对元朝政治极为不满,但为君主、朝廷效忠的愚昧正统思想并未泯灭,在踌躇一番后,他还是出了山,与官府一气,参与镇剿方国珍的机宜。针对方国珍常以浙东宁波为跳板进袭内地的情况,刘基提出建筑宁波城墙,以防方国珍攻占的对策。筑城后方国珍果然不敢轻易进犯宁波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升刘基为行省都事,召至杭州商议招抚方国珍事。原来,方国珍在海上举兵起事后不久,就接受朝廷招安,授定国尉,但他不安此职,仍多次下海反元,迫使朝廷不断加官招抚。这次方又重演故技,以起兵要挟朝廷。刘基从维护元朝统治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味招安。他认为对方氏之乱应剿抚两法互济并用,方氏兄弟时降时反,意在谋得高位厚禄,对此不能姑息,定捕斩之;其部下大都是胁从者,则宦招安之。帖里帖木耳觉得言之有理,便禀报朝廷,按此计而行。刘基用这一分化瓦解之计,镇压方国珍义军的策略,确实险恶。方国珍知后自然也很惊慌,立即暗中派人给刘基送去金银丝帛,希望他放弃剿捕之计,宽行招谕之法。刘基拒绝贿赂,坚持自己主张。方国珍只好改变方法,以重金直接贿赂大都朝中大官,很快打通关节。朝廷不但招了方国珍的安,而且还斥责刘基主张剿捕方氏之计,是伤朝廷好生之仁,擅作威福,责令江浙行省将刘基羁管于绍兴。对朝廷一片忠心,得到的却是如此报应,这对刘基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刘基被迫第三次辞官回家。
刘基运帷幄
二十年官场沉浮后,刘伯温归隐老家。朱元璋的红巾军打到处州后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地总要求访当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占据处州以后,朱元璋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携带重币聘请刘基出来。
虽然久闻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而且刘基也流露过对朱元璋的钦佩之意,但他饱尝仕途坎坷,又对群雄割据的乱世存有戒备,因此没有立即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朱元璋只得再次派处州总制孙炎前往青田邀聘。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药,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气候的事实,他终于认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乃是自己的进路,因此不再犹豫,打点行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历三月由青田问道到达金陵。
传说中的刘基,是个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奇人,这当然是神化了。但他确实强智博学,才思敏捷,除经史诗文外,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都十分精通,而且为人机警,处事有决断,具备优秀谋臣的胆识和勇气,所以归依朱元璋以后,很快便表现出处事不凡的才能,成为朱元璋智囊团中的核心。
刘基初到金陵时,朱元璋在军事政治上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在金陵站稳脚跟至占据浙江部分地区的过程中,朱元璋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也都不弱,而且他们有联合夹攻朱元璋的意图,对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胁。其次,朱元璋虽早有效法沛公刘邦的志愿,但一直未立自己的旗号,而尊奉刘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受他的封爵,有龙凤年号。因此打破军事上张、陈的夹击,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朱元璋继续发展势力、争雄取胜的关键一步。
刘基坚决反对朱元璋尊奉小明王。他认为,在群雄纷争之际,要成大业,必须摆脱别人牵制,自己掌握命运,因此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御座,率文武僚属遥拜小明王、行庆贺礼时,刘基独独站在一边不拜。朱元璋召问为何不拜,刘基回答:“他不过是个牧童罢了,为什么要尊奉他?”接着向朱元璋陈说了应该摆脱小明王,自己争夺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听后很有悟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部将吕珍攻韩林儿于安庆(今安徽寿县),刘福通要朱元璋发兵救援。刘基劝朱元璋不要往救,他说,现在陈友谅、张士诚正虎视耽耽伺机进攻我们,这种时候怎能分散兵力去管别人呢?再说假使将小明王救了出来,又准备如何安置他?逼朱元璋抛弃韩林儿。朱元璋不听,亲自率军往救。陈友谅果然趁虚而人。率领几十万军队袭击朱军辖下的江西重镇洪都(今江西南昌)。为解围,朱元璋星夜兼程回赶,疲于奔命,而韩林儿也终成朱元璋的累赘。事后,朱元璋感慨地对刘基说:“不听您老先生的话,几乎误了大事。幸亏陈友谅攻的是洪都而不是金陵,否则真是不堪设想了。”不多久,朱元璋彻底抛弃了韩林儿。
刘基对朱元璋在军事上有更大的贡献。刘基到金陵不满两月,陈友谅趁挟主称帝后的威势,挥兵东下,准备联合张士诚,合击朱元璋军。一时金陵形势十分严峻。朱元璋部将有的主降,有的主逃,有的主张倾城而出决一死战,诸说纷纷,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朱元璋决心打破包围,争取主动。在讨论对谁先用兵时,有人主张先打张士诚,认为张离得近,力量较弱,容易取胜,且苏湖地区物产富庶,占后有利于军需供给。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氏,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而先打陈氏,张士诚则不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胡惟庸算计刘伯温
且说太祖得国,武臣立功,要推徐达、常遇春,文臣立功,要推李善长、刘基。刘基知太祖性质,所以封官拜爵,屡辞不受。善长官至右丞相,爵韩国公,免不得有些骄态。太祖有意易相,刘基谓:“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易。”太祖道:“善长屡言卿短,卿乃替他说情么?朕将令卿为右相。”基顿首道:“譬如易柱,必得大木,若用小木作柱,不折必仆,臣实小材,何能任相?”太祖道:“杨宪何如?”基答道:“宪有相材,无相器。”太祖复问道:“汪广洋如何?”基又道:“器量褊浅,比宪不如。”太祖又问及胡惟庸,基摇首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太祖默然无言。已而杨宪坐诬人罪,竟伏法。善长又罢相,太祖竟用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广洋在相位二年,浮沉禄位,无所建树,独惟庸狡黠善谀,渐得太祖宠任。太祖遂罢广洋职,令惟庸升任右相。刘基大喊道:“惟庸得志,必为民害,若使我言不验,还是百姓的幸福呢。”惟庸闻言,怀恨不置。会因瓯闽间有隙地,名叫谈洋,向为盐枭巢穴。基因奏设巡检司,盐枭不服管辖,反纠众作乱。基子琏据实奏闻,不先白中书省,惟庸方掌省事,视为蔑已,越加愤怒,遂主使刑部尚书吴云劾基,诬称谈洋有王气,基欲据以为墓,应加重辟。太祖似信非信,只把基夺俸,算作了案。基忧愤成疾,廷医服药,反觉有物痼积胸中,以致饮食不进,遂致疾笃。太祖遣使护归青田,月余逝世。后来惟庸得罪,彻底查究,方知毒基致死,计出惟庸,太祖很是惋惜。怎奈木已成舟,悔亦无及了。刘基无智术,惟如后人所传,称为能知未来,不无过誉,使基能预算,何致为惟庸谋毙?
惟庸既谋毙刘基,益无忌惮,生杀黜陟,为所欲为。魏国公徐达,密奏惟庸奸邪,未见听从,反被惟庸闻知,引为深恨,遂阴结徐达阍人,嗾使讦主。不料阍人竟直告徐达,弄巧转成拙,险些儿禄位不保,惊慌了好几日,幸没有甚么风声,才觉稍安。患得患失,是谓鄙夫。继思与达有隙,究竟不妙,遂想了一计,嘱人与善长从子作伐,把侄女嫁给了他,好与善长结为亲戚,做个靠山。
善长虽已罢相,究尚得宠,有时出入禁中,免不得代为回护。善长之取死在此。惟庸得此护符,又渐觉骄恣起来。会惟庸原籍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竹笋,高至数尺,一班趋附的门客,都说是瑞应非凡。又有人传说,胡家祖父三世坟上,每夜红光烛天,远照数里。看似瑞应,实是咎征。惟庸闻知消息,益觉自负。是时德庆侯瘳永忠,僭用龙凤,太祖责他悖逆,赐令自尽。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书言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又触太祖盛怒,下狱瘐死。此二事插入,是宾中宾。内外官吏,岌岌自危。
寻又因安吉侯陆仲亨,擅乘驿传,平凉侯费聚,招降蒙古,无功而还,皆奉诏严责。此二事是主中宾。二人心不自安,惟庸乘机勾结,联为羽翼,令在外收辑兵马。又阴结御史中丞陈宁,私阅天下兵籍,招勇夫为卫士,纳亡命为心腹。一面又托亲家李存义,即李善长弟。往说善长,伺问谋逆。善长初颇惊悸,以为罪当灭族。嗣经存义再三劝告,也觉依违两何,不能自决。为此一误,已伏死征。
惟庸以善长并未峻拒,以为大事可就,即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约倭寇,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元嗣君,请为外应。丧心病狂,已至于此。正在日夜谋变,又闻汪广洋赐死事,益加急迫。原来广洋罢相数年,又由惟庸荐引,入居相位,惟庸所为不法,广洋虽知不言。会御史中丞涂节,上陈刘基遇毒,广洋应亦与闻,太祖遂责广洋欺罔,贬戍云南,遂又下诏赐死。于是惟庸益惧,一面贿通涂节臂助,一面密结日本贡使,作为退步。洪武十三年正月,惟庸入奏,诡言京宅中井出醴泉,邀太祖临幸。太祖信以为真,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突冲跸道,勒马言状,气逆言结,几不成声。太祖以为不敬,叱令左右,挝棰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势且垂毙,尚手指惟庸宅第。太祖乃悟,忙返驾登城,遥望惟庸宅中,饶有兵气,知系谋逆,立发羽林军掩捕。涂节得知此信,也觉祸事临头,意图脱罪,急奔告太祖,说是惟庸妄谋劫主。道言未绝,羽林军已将惟庸缚至,由太祖亲自讯究。惟庸尚不肯承,经涂节质证,不能图赖,乃将惟庸牵出,寸磔市曹。
李善长使朱军深得人心
李善长,字百室。元延祐元年(1314年)出生在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曲阳坊。自小有大志,也有心计,在乡里比较受人尊敬,曾被推为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人)。他虽没有得过功名,但知书识礼,是地方上颇有名气的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当朱元璋南下进军滁州(今安徽滁县)经过定远县时,李善长告别了妻子姐弟,风尘仆仆赶往军门投见,从此他便留在朱元璋军内。
至正十五年(小明王宋龙凤元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朱元璋代统郭部,以副都元帅镇守和州(今安徽和县)。当时元军力量仍很强盛,王子秃坚、枢密绊住等时常分营袭击朱元璋军。一次元军出袭鸡笼山寨,朱元璋决定亲自带兵反击,命令李善长带领少量兵力留守和州,嘱咐他如果敌至,只要坚守城池就行了。元军谍知和州兵力弱小,搞了突然袭击。其实李善长早有估计,并作了安排,在和州城周围设下伏兵。敌军一到,伏兵四起,打得元军落花流水。作为文人幕僚的李善长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作战获胜,这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因此闻捷分外欣喜,当场表扬李善长说:“怎么能说你仅仅是策谋划计的文人呢,你今天的胜利真叫执戈的武将也不得不佩服啊!”
元兵多次进攻,都被坚决顶住了,但军中却又闹起粮荒来。和州对岸是太平、芜湖,那里是有名的粮仓。而且太平东北可达集庆(今江苏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既是江南第一大城,又处南北交通要冲,是个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于是朱元璋与李善长计谋渡江,可是苦于无船和水兵。正在一筹莫展时,巢湖水寨首领俞通海、廖永忠等前来投靠,朱军得船千艘。六月初一,李善长紧随朱元璋左右,领水陆大军乘风破浪横渡长江。接着击破元大将蛮子海牙军的防守,占领芜湖,得到大批粮食,解决了部队的粮荒,继又直逼太平府。
李善长对本军习性了如指掌,揣摩这次胜利进城,将士们将会任意抢杀,因为才饱尝过粮荒威胁的滋味。李善长一向反对任意抢杀,他意识到纪律严明才能博得民心。于是向朱元璋提议及早采取措施。在这一问题上主辅之间是一拍即合的。朱元璋命李善长事先写好禁约:“不许虏掠,违令必按军法处置。”进城后四处张贴,还派人沿街巡察。遇到真有犯法的,当场立斩,毫不留情。太平百姓顿时安定。之后,朱元璋部队声名大振,附近百姓纷纷来归。朱元璋趁机顺流而下,于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攻占集庆。这一战役扩大了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使他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为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当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不久,朱元璋想乘胜前进,乃令徐达取镇江。当时部队连续得胜,士气有些骄盛,入城后抢夺掳掠时有发生。为整顿军纪,取信于民,李善长和朱元璋及率军攻镇江的统帅徐达密计,合演了一出戏,故意找徐达错处,朱元璋佯作盛怒,非绑了请王命牌处死刑不可,再由李善长出面调解,百般求情,才松了绑。不过,当场达成协定,以攻下城后不抢不杀为将功赎罪的条件。这出戏果真奏效。徐军取下镇江后,军纪严明,士卒肃然无人敢犯法。朱元璋的队伍不抢不杀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