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仁厚的长孙皇后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七月,经过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子建成和三子元吉不仅身首异处,而且他们的儿子也都被斩草除根。对建成的东宫旧属,李世民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将他们——收罗,就连曾经力劝建成杀死李世民、早谋大事的太子洗马魏征,也被李世民擢为已用,成为新太子的忠实臣僚。
这天,李世民下朝回到东宫,当他走进内室时,见太子妃长孙氏正同一个美丽的少妇交谈,定睛一看,是三弟元吉的遗孀杨妃。在唐室的宫嫔王妃中,要数这个杨妃最风流美艳。她二十三四的年纪,长得面如桃花,腰若细柳,而且风流柔媚。元吉在世时,爱她如命。但此时,她却是淡妆浅抹,脸容凄惨,颊边似有泪痕未干。自从家破人亡之后,她以待罪之身孤苦度日,因平时同长孙氏甚是要好,应邀常来东宫相叙,以慰痛苦寂寥,善良的长孙氏十分同情杨氏,总是用好言安慰她。同李世民见过礼后,杨妃突然双膝跪地,边哭边叩头请罪,弄得李世民很为难,连连请起。长孙氏把杨妃搀扶起来后,安慰她说:“你不要太难过了,假如住在王府寂寞,就搬到我这里来住吧,你我姐妹也好作个伴。”李世民虽然不很乐意,但他一向尊重妻子,也不好说什么。第二天,杨妃收拾细软及漱洗衣物迁入东宫。长孙氏已为她准备好了一间净室,一切布置均是长孙氏亲手安排,又调拨婢女数人,供她使唤。杨妃非常感激。
自从迁入东宫,李世民常常见到这个绝世美人,杨妃又曲意献媚,讨好未来的天子。日子一久,英雄难过美女关。若论李世民同妻子的感情,一向和睦恩爱,但毕竟禁不住美色的引诱,在李世民登位的前几日,两人悄悄地发生了暧昧关系。
这一年八月甲子日,高祖李渊下诏禅位于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升座,接受百官朝贺,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过了十天,太宗册立长孙氏为皇后,又公然拜杨氏为妃。此举不仅使满朝公卿大臣惊诧,就连长孙皇后也大感意外。她这才明白,由于自己的好心,无意中成全了他们。见杨妃宠眷日隆,长孙皇后不免后悔,但她一向谨守妇德,且心地宽容大度,依然待杨妃十分亲热。心存歉意的唐太宗看在眼里,不由对皇后更添了几分敬重。
长孙皇后是长安人,父亲长孙晟曾任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隋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家原姓拓跋氏,祖先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第三个哥哥,因这一支为宗室之长,后来改姓长孙氏。长孙晟早年亡故,当时长孙皇后与同胞哥哥长孙无忌尚在年幼。他们的异母兄长长孙安业嗜酒好赌,不务正业,视继母及弟妹为累赘。舅舅高士廉知道后,把妹妹以及一对甥儿女接到自己家里去住,尽心抚育兄妹俩。长孙氏从小喜欢读书,知情达礼,即使事情再匆忙,也要求行止合乎礼法。大业九年(613年)高士廉任治礼郎,见殿内少监唐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才识不凡,便将十三的岁甥女许与十六岁的李世民。长孙氏不忘母舅养育之恩,婚后常常归宁到舅家看望高士廉。
晋阳起兵后,李世民常年戎马倥偬,顾不上同妻子相聚。长孙氏在家里操持家务,养育儿女,对李渊的姬妾也很恭谨,因此上下和睦,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长孙氏册为秦王妃。当时李世民功业显赫,威望很高,引起太子建成的猜忌,建成勾结齐王元吉不时设计,企图谋害世民,兄弟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长孙氏竭力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同建成元吉的妻妾热情周旋,以弥补兄弟妯娌间的感情裂痕,可谓用心良苦。当然,在她内心深处,她是赞同丈夫及早发动兵变以夺权并自保的。因此,在玄武门兵变这一天,李世民号召秦王府的壮士们入宫,授以兵甲,准备起事时,长孙氏亲自出面,积极勉励大家奋勇作战立功,辅佐秦王奠定帝业,使将士们很受鼓舞,唐太宗这位善良、温顺的皇后,是很富有政治手腕的。太宗登基,百废待兴,日理万机,她更是起到了贤内助的作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因长孙皇后的哥哥功高居首,准备将当时已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的长孙无忌加封为尚书右仆射。但是,当他把这意思告诉皇后时,却遭到了激烈反对。她问:“我兄长已位列公卿,职高权重,为何还要加官晋爵?”“朕同无忌乃布衣之交,又为至亲,无忌从大业年起,即辅助朕打天下,为佐命元勋,玄武门起事,他又立下首功,故进位右仆射毫不为过。”唐太宗陈述了理由。皇后摇摇头,侃侃而言:“臣妾既蒙恩宠,托身紫宫,全家已尊贵至极,实在不愿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执掌大权。陛下当以汉室吕氏、霍氏外戚擅政,浊乱朝纲的教训为切骨之戒。”“皇后苦心,朕十分明白,但长孙无忌才学渊博,长于谋略,兼之品德高尚,足可鉴人,朕用的是他的才能品行,并无掺杂半点私心。”太宗解释道。
“请陛下三思!”皇后仍坚持自己的主张。
“皇后平时不肯过问朝堂之事,常对朕言道:‘妇人唯治内,岂敢干预政事?’不想今日过问朕的政事,竟如此认真!”唐太宗半开玩笑地揶揄道。
结果长孙皇后还是阻挡不了太宗的决定。她很着急,连忙私下命内侍召长孙无忌进宫,将皇帝的意思告诉他,并希望他理解自己的苦心,向太宗辞却尚书右仆射的职位。长孙无忌是个明白人,愉快地答应下来。
由于唐太宗的格外信任,长孙无忌被特许可“出入卧内”,因此第二天早朝之前,他先进入太宗的寝殿,诚恳说明自己不想担任右仆射之职的苦衷,希望太宗视朝时不要提出这项任命。太宗无法说服他,只得同意。
不久之后,长孙皇后却为自己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向太宗提出了额外的要求。长孙安业曾对幼时的皇后刻薄寡恩,但是长孙皇后不记前仇,每次请太宗对安业厚加恩礼,使他一直做到监门将军的官位。贞观元年末,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人造反,安业竟参与预谋。事发后,唐太宗十分震怒,想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为安业苦苦求情,叩头流泪说道:“我兄安业犯下大罪,罪不该赦,但是当年他苛待臣妾,人所共知,若处以极刑,人们一定以为是我恃仗陛下的宠幸,故意报复于他,岂不是平白无故牵累陛下?”太宗便听从皇后的要求,将长孙安业改为“减死一等”。
长孙皇后天性仁厚,对后宫妃嫔们所生的庶子,视若亲生,而对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却训诫甚严,常教导他们,当以谦佥为先。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见东宫用器太少,要求皇后添置一些,皇后不许,斥道:“我替太子忧虑的是德不立而名不扬,并非器物太少。如今国家新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刚刚安定下来。太子作为储君,应多多体恤民情,注意节俭,方为人君之德。”她不仅对太子严格要求,自己也是躬行节俭,凡衣物车马,只要够用就好,从不讲究,六宫上下,都以皇后为榜样,不敢糜费。
唐室规定,皇帝姑母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女儿为公主,唐太宗共有九个女儿,其中只有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亲生的,所以太宗特别喜爱。长乐公主成年后,下嫁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太宗给她的嫁妆特别丰富,要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永嘉长公主是太宗的妹妹,这件事被魏征知道后,就在朝堂上直言进谏:“陛下此举未免欠妥。昔日汉明帝分封皇子,曾说‘我子怎能与先帝子比’,因此他给儿子们的封地和户邑只有先帝诸子的一半。今陛下送给长乐公主的妆资要比太上皇之女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不是离汉明帝的意思太远了吗?长公主既加一个‘长’字,便是有所尊崇,抑或情可有深浅,然而礼却不应逾越。”李世民听了,只得接受下来,但心中很不舒坦。回到中宫,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哪知长孙皇后一点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妾常听陛下称赞魏征,尚不知为何缘故,今日听说这一番诤言,知道他能以大义劝说陛下抑制私人的感情,才体会到魏征确是一个正直的社稷之臣。妾与陛下乃结发夫妻,情深义重,每说话行事,还要看陛下的颜色,怕有损陛下的威严,更何况魏征乃是做臣子的,却能犯颜直谏,真是难得!”
第二天,长孙皇后特意派人去魏征府上赐给绢四百匹,钱四十万,以资奖励。从这以后,魏征更加无所顾忌,凡皇帝有所过失,总是直言相谏,言词颇为激切。有一次,太宗下朝怒气冲冲,见了长孙皇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田舍翁!”皇后惊问:“田舍翁是谁?陛下何故发怒?”太宗道:“便是魏征,这人自恃是个诤臣,终日聒聒不休,今日竞当着众人羞辱朕,故必杀之,方解恨!”魏征出身贫苦,因生计所迫,曾出家为僧,朝中有些权贵豪门之士看不起他,背后称他“田舍翁”。
长孙皇后听了,也不答话,退回内室,换上举行大典时才穿的皇后朝服,走到太宗跟前行礼拜贺。太宗十分惊讶,只见长孙皇后说道:“妾闻君王英明,臣子才正直敢言。我朝能有魏征这样的忠臣,全赖陛下英明有识,妾怎得不向陛下道贺呢?”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感到自己对魏征的态度错了,他感激而又钦佩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提醒,明日早朝,朕一定向魏征道歉,并予以当众嘉奖,使众大臣明白‘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道理。”
贞观十年(636)盛夏,唐宫内气氛异常,上下心情沉重。眼看长孙皇后病得十分厉害,似将不起,唐太宗急得茶饭无心。
长孙皇后早年就患有咳喘病,这年夏天犯病后,病势沉重,虽然遍召天下名医多方治疗,终不见效。这天,急得六神无主的太子承乾对长孙皇后说道:“该吃的药都吃遍了,母后的病总不见好,我去奏请父皇,请他下诏大赦天下,并延请方士入宫禳灾,为母后乞福。”长孙皇后叹了口气,摇摇头说:“死生由命,非人力所能挽回。若修福能为我去病延寿,我这一生从未做过一件恶事。既是行善无效,又有何福可求?况大赦令乃国家重典,佛道者为异土之教,这些都是皇上所不愿做的,怎能因我一人而乱天下之大法?”
太子只得诺诺答应,不敢上奏太宗,私下又去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了。房玄龄把皇后的一番话告诉了太宗。太宗与众大臣听了莫不唏嘘感叹,大家齐声请求太宗为救皇后,下诏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再三劝阻,甚至挣扎着想起床叩头请求,慌得太宗连忙答应不发诏书。
皇后的病越来越重,已到弥留之际。太宗无心理政,日夜守在病榻旁。长孙皇后微微睁开眼睛,拉着太宗的手。这时她因气喘很急,讲话有些困难。诀别之际,她第一句话是:“玄龄事陛下最久,处事小心谨慎,陛下凡有奇谋密计,人未泄漏一字。即无大错,愿陛下勿轻易弃之。”当时房玄龄因一点小的过错被太宗遣归家门。太宗见皇后归终,牵挂的还是这件事,忙含泪答应下来。接着,长孙皇后又嘱咐道:“我家有幸与皇家联姻,故荣贵至极。但无功而居高位最易倾覆,为保我家安全无虞,望陛下勿再让我兄弟子侄参决朝政,仅以外戚之谊奉事朝堂。臣妾这一生,无大益于时,死亦不可破费厚葬。只愿依山为坟,毋用棺椁,所需器服用品,但取木瓦而已,如能以俭约送终,便是陛下不忘臣妾了!”说到这里,喘息不止。
太宗难以抑制心中悲痛,泪流满面,不住点头。长孙皇后最后说:“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拒谗謏,省劳役,止游畋,使大唐国运昌盛,妾在地下亦能瞑目安心了!”说完这些话,握着太宗的那只手突然松开,溘然长逝了。自从长孙皇后逝世,唐太宗若有所失,心情一直很悲伤。来到皇后居住的立政殿,人去楼空,再也听不到她温柔、诚挚的规劝了,唯有桌上放着的一本《女则》三十卷,是她在世时,采集古之妇女得失事例撰成的。书在人亡,太宗边流着眼泪,边翻阅,他对左右感叹道:“皇后此书,足可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徒增无益的悲伤,实因她这一死,使朕失去了一位贤内助,所以朕格外思念哀伤。”
可惜的是,唐太宗毕竟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他的英明有为,他的虚心纳谏,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生了变化。到贞观后期,他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个人也追求腐化享乐的生活,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尽管他没有册立过第二个皇后,但也下诏广选良家美女,使后宫妃嫱如云。他的这些作为,说明早把长孙皇后的临终嘱咐丢到脑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