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活动必须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依据现实的条件,要时时紧扣孩子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导儿童美术活动的首要原则。有些家长在指导过程中出现急躁、功利性评价等不正确的行为,大多是因为没有紧扣幼儿的发展水平。
有些家长出于某种考虑,选择让孩子学习某种美术创作,而这些往往是孩子不喜欢的。孩子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体验到的是被训练、被安排的感觉,难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积极的,可能会让孩子对美术失去兴趣甚至反感。因此要尽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内容,多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活动,使得孩子拿起笔就想画画。只有真正感兴趣的,孩子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好的家长还应当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而要成为一种品质。当孩子开始学习某种美术类型时,家长应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法,并提供一定的美术材料,如纸张、画笔等,这样才能帮助他按照兴趣坚持下去。家长还应当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得孩子愿意继续学习下去。
要尊重孩子创作的愿望,不要总是以成人的想法来要求孩子画这个,画那个。要知道当孩子想要表现自己的愿望却被拒绝时,孩子是会非常伤心或愤怒的,如果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孩子就会对这样的美术活动厌倦,这会慢慢扼杀孩子的创作欲望。因此,要注意启发孩子,而不能包办代替。
虽然成人都希望孩子画出漂亮的作品,但还是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及艺术创作的特点,承认孩子的作品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要强求孩子。差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努力程度。不要因为画面的脏或乱,就急于否定孩子。仔细去看看孩子的作品,去听听他的描述,里面总有值得肯定的东西。成人对孩子及时的接纳、肯定,都能对他产生极大的鼓舞,使他有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会成为他再次创作的动力。
在充分考虑孩子的因素之外,家长还要对现实条件进行考虑。例如,如果要求没有去过乡村的城市孩子去画“牛耕”之类的主题,孩子就不知如何下手,很可能画成自己生活里的某种熟悉的东西,由于经验缺乏而体验到挫折感,这是得不偿失的。再如,在一些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地区,进行需要多种特殊材料的美术活动也显得不合适,这时应考虑现实条件,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画画的主题,选择不需要太多材料的美术活动。当然,现实条件还包括季节、天气、家长的美术修养和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居住地区的美术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