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科学知识。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应该从生活点滴开始。父母们应当为孩子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丰富知识,提升智力,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从目前来看,孩子的科学知识基本上是通过书本学到的,缺乏科学实践,这样的科学知识很难从实质意义上提高科学素养。相反,如果通过实验获取科学知识,那么得到的将不仅是科学素养,而且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例如,小学三四年级的《常识》课本中,有一课是“水到哪里去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蒸发的概念、水蒸气的特征、水蒸发快慢的3个条件(温度高低、蒸发面的大小、空气的流动)、水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等。可以说,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做实验,要面面俱到讲清楚这些内容,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而要在课堂上做实验,却并非一定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时间。
有鉴于此,家长可以配合学校教育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实验。在做实验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上述知识点,就可以使孩子非常容易理解了。例如,首先用湿毛巾在桌上写一个大大的“水”,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这个字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呢?这就引出了蒸发的话题。
接下来可以在煤气灶上,置放两只大小不同的不锈钢饭盆,里面盛上相同高度的水,同时点燃煤气灶,看谁蒸发得快。一边做实验,一边对照上述知识点讲解,孩子不仅一看就明白,很容易理解,而且自己也能动手实验,这样,一个简单实验就可以“做”出科学素养来。
可以说,孩子在生活中,可以学到许多对他们以后非常有用的科学知识,例如:通过玩水,孩子发现如果把一块重物放进水盆中,水面就会升高,他会因此而得到一个因果关系的概念;在野外郊游时,孩子拣到的各种不同的树叶,回家根据不同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归类分拣,可以学习到分类整理的知识;在种豆子并观察了豆子的各个不同生长阶段之后,孩子能够从自然事件的发展顺序中体悟到植物生长的知识等等。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孩子非常好奇和关心的科学知识,例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一年四季为什么有冬天、夏天,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从科学角度对孩子经常灌输自然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
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正是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成为社会栋梁的基础。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显示的是执著的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家长要特别告诉孩子两点: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多动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