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优秀学生的共同爱好。要使孩子爱读书,父母应创造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王芳是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她在学校成绩属中上等,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惹人喜爱,亲朋好友都夸她聪明。可是王芳的父母却心存忧虑,因为王芳喜欢和电视相伴,平时从不读书;还说读书不如看电视,看电视也可长知识。王芳的爸爸妈妈担心长此以往,孩子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得不到开发和培养。王芳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不无忧虑地写道:“我曾经担心,现在的孩子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而与课程和考试无关的书,他们更是难有机会涉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事实上,伴随着电子产品(尤其是网络)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但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日益减少,而且阅读兴趣也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而减弱,许多孩子甚至养成了排斥文字的坏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影(音)像、电子游戏和卡通占据着,文字在他们的阅读中只是一种点缀。
这是高科技带来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对文字的冷漠已随处可见。据盖洛普调查显示:1999年只有7%的美国人每周阅读一本或一本以上的书。59%的被采访者声称,他们读书是偶尔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阅读文字习惯的人,在过去20年中猛增了几倍。美国生物学家佩莱格里尼针对这一现象解释说:“电脑加上电影、录音带和电视等其他非文字主流传媒,使人们无须阅读便能获取大量信息,是它们加快了人们阅读技能的萎缩速度。”
许多教育专家呼吁:“孩子对文字的冷漠态度就像一种隐形液体,正慢慢渗透到社会之中。当逃避阅读成为习惯,孩子的阅读能力便迅速退化,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中国青年报在2001年8月6日刊登的一篇题目为《网络与影视横行的年代,你冷淡了文字吗》的文章提到:“只要留心,人们就会发现,如今两三岁的孩子简直都是‘古怪精灵’,一张小嘴表达能力特强。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电视大量信息对儿童刺激的结果,电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开发。但奇怪的是,这些孩子长到十几岁时却大多归于平庸,读写能力尤差,例如某次全国性考试,有学生面对考题无话可写,竟引用《大话西游》里的台词!教育学家认为,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而电视无法培养人们的这种能力。在与电视‘依存’的日子里,人们养成了一种远离书籍的坏习惯,就像与一位朋友在一起待久了,他的坏毛病会传染你一样。”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纠正不喜欢阅读文字的坏习惯呢?教育专家建议如下:
(1)关掉电视,去阅读伟大的著作,它会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
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的真诚劝告。种种迹象表明,电视是让孩子们冷落文字的罪魁。电视总是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企图主宰人们的思想,人们有意无意就被它牵着鼻子走。它虽然给了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却无情地消耗了人们宝贵的时间。据一些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如今一个20岁左右的人,至少已经花了2万小时看电视。可见,电视已经疯狂掠夺了孩子宝贵的阅读时间。
(2)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文字的好习惯
英国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勃朗特三姐妹,之所以都能写出蜚声世界的经典文学巨著,这与她们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她们的父母经常陪她们阅读,以此消遣漫长的冬夜。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们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就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等经典名著的源泉。
(3)让孩子们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非凡魅力
尽管互联网模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对文字的疏远,必然会让我们失去欣赏文字所蕴藏着的深沉的魅力的机会。电子产品和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电子阅读物缺少富有质感的触摸感,而纸质阅读物独具一种令人倍感踏实的亲和力。当你静心阅读,以平和的心态在字里行间徜徉,你就能发现你已经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迷人的宫殿,那里面的奇幻,会令你流连忘返。
(4)和孩子一起制订阅读计划,指导孩子阅读经典
孩子的阅读习惯应从识字开始。随着孩子识字能力的提高,家长就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在全面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制订阅读计划。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自然是孩子阅读的首选。让孩子们的心灵与大师们的心灵交流、碰撞,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字里所蕴藏着的瑰宝。
(5)让孩子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有选择地阅读
诚如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说的:“光有读书的欲望,恐怕还不行,还有一个怎样读书的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参与者。读书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能经常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读书的感想,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读书的过程,也可能是排斥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