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问父母“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在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甚至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等。
好奇心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兴趣之源。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教育专家指出: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出发点、动机、推动力,也是人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孩子还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他会扔下一大堆玩腻的玩具,翻箱倒柜地拨弄父母的书籍与收藏物,看看有无新鲜玩意儿;他会把自己种下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生长的,等等。
好奇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家茅以升小时候就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茅以升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他随父亲去看灯。那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人小马怎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每个人在婴儿时期就具有了好奇的倾向。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却渐渐失去了这种本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某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以灌输为主,甚至不喜欢孩子多提问题,造成了孩子接受知识的依赖思想。所以说,为人父母,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应适当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之成为持久的兴趣。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除了正确对待孩子自发的好奇心之外,家长还应当注意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
例如:父母可以在平时就一些日常现象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引发孩子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家长要鼓励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察,自己多提问题,并且帮助孩子进行探索。例如,当孩子问鱼儿在水里怎么呼吸的时候,家长不妨在向孩子讲解金鱼的呼吸系统构造之余,为孩子买来几条漂亮的小金鱼,让孩子进行实地观察。
此外,父母还可以利用购物、办事的机会把孩子带上街,让孩子去观察并学会注意事物的奇妙之处。再如乘公共汽车,父母也可以让他们注意车门的自动开关,然后再向他解释其中的原理。在家里,父母也可以创造很多机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如可以在阳台上种花,给孩子一个花盆,让他自己在盆子里播下种子,让他去发现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奥秘。
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理,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孩子的强烈求知欲,使其能够有所作为。
家长们要珍视和爱护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千万不要对孩子的问题不耐烦,甚至发火。那样孩子就不敢再问了,并因此失去了进一步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机会,做家长的也失去了与孩子相互交流的一条好途径。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尽可能让孩子在家长的启发下,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说要父母有问必答,而应引导孩子自己去独立思考。
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尽可能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家长不仅要处理孩子的提问,也要善于向孩子发问,通过相互的回答,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