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原因,也即各种慢性损伤造成颈椎及其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内部原因,也即颈椎本身的退变。本病分为5种类型,即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以神经根型和混合型最为常见。
自诊要点
神经根型: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脊髓型:其临床表现可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
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主观症状,如枕部疼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椎动脉型:常见症状为当头颈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生眩晕及下肢麻木无力而摔倒,意识往往清楚。椎动脉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混合型: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按摩方法
方法一
1.按风池:坐位,将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对称放于颈项部的风池穴,先按揉1分钟,然后从风池捏拿至肩背部,如此反复捏拿10次。最后将拇指按于风池穴处,其他四指放在头侧部,再用力按揉风池穴1~2分钟,使颈项和枕后出现明显酸胀。
2.拿肩井:端坐位,用拇指与其他四指提拿肩井穴处50~100次,然后将食、中、无名三指并拢微屈,指端放在颈部正中的颈椎棘上和两侧的颈部肌肉上,从上而下弹拨,反复进行5~10次。
3.揉天宗:坐位或俯卧位,将拇指指尖分别按于两侧天宗穴处,先做柔和的旋转运动,然后用力按压,使肩胛和上肢感觉酸胀明显,1分钟后,用掌根按揉整个肩胛部1分钟。
4.捏极泉:坐位,患者微抬上肢,医者用拇指与食指将极泉穴处(腋窝正中)的大筋,提拿10~20次,使患者感觉手指发麻为宜。
5.捏项部:端坐位,医者一手按于头顶,另一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应用力在两侧颈项部进行节律性的提捏,不可突然用力,动作缓和而有连贯性,一般提捏1~2分钟。若颈椎旁发现痉挛和粘连之结节,应用拇指指尖轻轻点拨,使之分离缓解。
方法二
1.头部治疗: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前方,先以右手拇指端或其余四指端扫散头左侧,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10余次,再以左手扫散头右侧10余次,接着医者以双手拇指罗纹面自患者前额上方分推至下方为1遍,连续操作10余遍;再自印堂沿眉至眉梢做分向推动10余遍,然后以双拇指罗纹面自印堂沿睛明、四白至听宫做分向推动3~5遍;然后按揉太阳、攒竹、睛明、鱼腰、四白、听宫、百会穴,以有酸胀感为度;最后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五指罗纹面自左至右从前发际拿至后发际为1遍,往返治疗5遍。
2.颈部治疗: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先用滚法、揉法于其颈背往返治疗3~5分钟,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在颈部由上而下捏拿约1~2分钟,再拿风池、风府、肩井等穴,以有酸胀感为佳;继用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倾约5°~10°,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顶拔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做相反方向用力拔伸3~5分钟。如为肥胖者可采用仰卧拔伸法,即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坐在床前,一手托住患者枕部,另一手托扶其下颌部,双手同时用力向头顶方向缓慢牵引3~5分钟。
以上治疗方法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方法三
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十指作梳子,梳患者头发,从前额向脑后方向梳理,约2分钟。
2.轻抚颈项、肩背肌肉,拿揉肩井,使患者肌肉放松。
3.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在颈项左右两侧,由上向下揉按,力量由轻到重,连揉3~5分钟。
4.用两手鱼际部滚揉项部、肩部的斜方肌约3~5分钟。
5.按揉翳风、天宗、天容、肩井、肩外俞、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等穴,最后拍打项、背及上肢,并叩击和轻抚3~5遍结束。
方法四
准备动作:患者正坐于椅上,含胸拔背,气息调和。
1.揉太阳穴:将双手掌根贴于太阳穴,双目自然闭合,做轻缓平和的揉动。此法对各型头痛均有较好疗效。
2.拿风池穴: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捏住颈后肌肉近发际处,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紧一松按摩,以颈部感酸胀为度,次数自定,不强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进行。本法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
3.浴全头穴:头部有上星、头维、百会等穴,经常浴头部各穴有健脑之功效。操作时将两手五指分开,由前发际分别向后发际抹动,如十指梳头状,手法轻重由各人自行掌握,一般以局部感到热、舒适、头皮无痛感为度,次数根据病情而定。本法可缓解脑部血管痉挛、抽搐,使疼痛减轻、思维敏捷。
4.抹额印堂穴:将两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阳穴上,以食指内侧屈曲面,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两侧分抹,双目自然闭合。手法以轻中有重为宜,每次做30遍以上,每日2次为度。抹后感觉头清目爽,具有消除头晕目眩、减轻头痛之功效。
5.拿合谷穴:合谷位于拇指和食指之间肌肉丰厚处。手法以拿捏、点按此穴,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10~15遍,每日2~3次。如能经常拿捏、点按此穴,具有清利头目、缓解各型头痛的功效。
6.拿天柱穴:以拇、食两指,在颈后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做拿捏动作,来回拿动各5~10遍,每日早晚各1次。
本法对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方法五
1.点按穴位:患者正坐,以右侧为例,医者用右手点按合谷、曲池、小海、中府、肩井、天宗等穴,用手指点揉以松解肌肉痉挛。
2.压按缺盆穴:医者拇指放在患者锁骨上窝相当于锁骨中1/3后缘缺盆穴,逐渐向下按压1分钟,然后再向后内侧按压1分钟,患者拇、食指有麻木感,当手指放松后,患者觉上肢有热流感为佳。
3.压按极泉穴:医者双手持腕,将患肢高举,向上牵引,然后左手持患腕之背侧,外展高举,并向上牵引,以右手四指放于肩顶部,拇指放于腋窝肱骨颈极泉穴处,逐渐用力按压,患者感觉拇、食、中指完全麻木,然后将患肢放于旋后位,掌心向上,徐徐下落至30°外展位,继续按压1分钟,随之轻轻放松压肱骨头颈处的拇指,患者立即感觉有热流通过上肢,有舒畅麻木无力之感。
4.搓揉术:医者以两手全掌着力夹住患臂,在患者上肢自上而下地内外做快速搓揉。
5.前屈后伸运动:一手扶头顶,一手用拿法,拿捏两侧胸锁乳突肌、颈后部肌肉,边拿捏、扶头之手边使头做前屈及后伸运动。
6.指揉新设穴:医者立于患者背侧,将两手拇指指腹放于两侧新设穴上,做半环圆形揉动1分钟。
7.揉压大椎穴:医者仍用两手拇指掌面沿两侧颈后肌肉自上而下地滚揉,反复2~3次,再将两拇指放于大椎穴两侧处,向内向前及向下挤压并向上向外旋转放松。
8.手法牵引:医者立于患者背侧,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顶部,用两手掌托住下颌两侧向前向上拔伸牵引头部,并用两手拇指拿两侧风池穴,徐徐用力向前挤按,然后在牵引下向后伸其颈部。
9.提端旋转法:医者仍立于患者背侧,用左右两手抱住患者头部两侧,向前上方牵引颈椎,在轻度牵引上先向健侧徐徐旋转至45°,然后,在轻度牵引下向病侧旋转至45°,再转回至中位点,使头前屈后伸,继而在颈部稍屈位,将头部再做左右旋转各1次。
10.压颈扳肩:将左手扶在患者患侧头顶,右手扶住患侧肩上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分离,以牵拉其右侧颈部,同法施于左侧,然后用两手食、中、无名指放于颈后两侧旋转按揉。
11.挤压颈后肌:将两拇指虎口大鱼际部推按头部至颈后部,然后两手手指交叉,以手掌部挤压颈后肌半分钟,反复2~3次。
12.捏拿法:将双手分别于患者的两肩内侧,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呈钳形,用指身部捏拿双肩至项部肌肉,反复2~3次。
以上治疗方法,2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自我按摩
1.点按风池:将一手的食、中、无名指并拢微屈,其余手指放在头两侧,用力点按风池穴2分钟,使枕后感到酸胀为度。
2.按揉颈项:将拇指与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微屈,指端用力按揉颈部正中和两边的项肌,从上至下反复操作10次。
3.提拿颈项:将拇指和食、中指相对放在颈项部,从风池穴起提拿到肩背部,上下反复提拿10次。
4.提拿肩井:用拇指和食、中指相对提拿双侧的肩井穴各15次。
5.按揉天宗:将右手腕放在对侧肩上,中指端按准天宗穴,用力按揉2~3分钟,以肩胛部和上肢酸软为度,然后两手交换操作另一侧。
6.拿极泉:用对侧的虎口卡住腋前皱襞,食、中指勾起腋下的极泉穴,与拇指相对用力提拿3次,使手指发麻为止。
7.掐按列缺:用拇指端掐按腕上的列缺穴1分钟,两手交替进行。
8.击打八邪:两手五指自然分开伸直,指与指之间要有1寸的距离,两手手指做相互交叉,指根互相冲撞,相对击打虎口和四指根部的八邪穴36次。
爱心提示
◎急性期以制动休息为主,早期和症状明显时,可用两层厚纸剪成高领,外包小毛巾,加布带固定,以限制颈部活动。
◎平时应劳逸结合,尤其是伏案写字的人,更应多加注意,一般45分钟左右就应适当休息一下,从而放松颈肩部及全身。
◎每日起卧定时,夜卧枕头不可过高或过低,一般以10厘米左右为宜,并注意颈肩部的保暖。
◎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坚持每天做颈部活动1~2次,每次5~10分钟,如做头颈前屈、后仰、左右旋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