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张家成、张文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绍兴地区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本文在介绍了源远流长的绍兴佛教文化概况之后,分别对绍兴籍或长期居住在绍兴地区的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名人(高僧)、绍兴地区历史上影响十分重大的佛教名胜作了概括和归纳。作者还结合绍兴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简略分析了绍兴地区开展佛教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审美休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所谓休闲就是人们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之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休闲可以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大致可以划分为物质的休闲和精神的休闲两大类。物质的休闲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需要、尊重需要)在自由时间之内的进一步发展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精神的休闲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在自由时间之内的进一步发展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精神的休闲可以划分为:认知休闲,审美休闲,伦理休闲。但是,从休闲的“自由生存”的本质来看,休闲与审美(艺术)具有天然的必然联系,无论是物质的休闲还是精神的休闲都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这正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的生存及其发展就是在“美的规律”的调节之下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的历史过程。审美休闲,作为一种精神的休闲,就是促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王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审美的本质特征——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决定了审美休闲可以使得每一个人超越功利走向感性的自由发展,超越实在走向想像的自由发展,超越欲望走向情操的自由发展,并且可以使人在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发展。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才可能实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和自由发展。
人文旅游的四重境界与人文景点的理性开发
章尚正安徽大学旅游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七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大国、强国,古人与今人所创造的丰富文化成果是我国最有独特魅力、最为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历年旅游调查统计表明,人文旅游不但已经成为外国旅游者最大的兴趣点与首选的旅游吸引物,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推向大众教育,随着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修学旅游、文化专题旅游的大力提倡,国内旅游者对人文旅游的兴趣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现实需求对我国人文旅游开发提出了高档化、经典化、国际化的高要求。
从旅游者的旅游收获角度看,人文旅游的层次由低趋高,可分为人文认知、人文体验、人文悟化、人文创造四重境界。决定旅游层次高低的不仅仅是旅游者的文化水平,还包括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人文水平。迄今为止,我国人文旅游景点的开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旅游产品连人文认知的起码要求都无法满足,并且还表现出肆意破坏文化遗存的真实性、胡乱颠倒历史评价的科学性、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性等错误导向。因此,人文旅游景点要提倡理性的开发建设:以人文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基础,以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导向,以旅游者的满意度为追求,以文化传播的经典品牌为目标。
“绍兴酱缸文化”旅游资源应当受到重视
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
酱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古往今来“亚洲酱文化圈”的原壤和核心,而“绍兴酱缸文化”则是中华民族酱文化的历史缩影。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一向有酒缸、酱缸、染缸的“三缸”文化之称,典型的“酱缸”文化是绍兴不同于全国大多数城市酱园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本文第一次对“绍兴酱缸文化”、“绍兴酱缸文化”旅游资源的结构特征及其历史文明、现实民俗的旅游价值作了系统全面的考察与讨论,指出其本质特征是“三风”:绍兴酱园传统品种的风味、绍兴酱业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风流、绍兴酱业人风格。“三风”之中绍兴酱业人经验、经历、精神所集成的“绍兴风格”是核心。“绍兴酱缸文化”的悠久历史积淀和清代晚期以后跨世纪张扬,最终使得19世纪以来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主中馈者鲜有不知绍兴者。“绍兴酱缸文化”深深地渗入了绍兴历史,决定了绍兴的过去,影响着绍兴的未来,而且正如历史所一再证明了的那样:其影响所及远远不仅止于绍兴。
当你在大地上漫步的时候——旅游人文精神再解读
郑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谈旅游,谈旅游的人文精神,不能不涉及土地问题。在旅游的语言中,也有如“旅游胜地”的术语。所谓“旅游胜地”,是指那种人们旅游活动的最佳地区。
成为这种最佳地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土地问题就首当其冲。
当今的土地问题,土地的被侵占、污染,人与土地越来越疏远。人文精神哲学研讨中的土地问题,M.海德格尔在对人文学科的哲学探讨中所提出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应有的人文精神与哲学含义。人对土地的依赖,对返回大地的渴望。人是大地之子,大地之子的应有本色。
旅游社区“他向-我向”发展的探讨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
旅游景区多与一级区域单元相对应,无论目前中国如何定义社区,不可否认社区是一级区域单元。在文化学、地理学中,社区是文化产生的基本单位。文化是社区内居民共享且认同的一个文化系统。社区文化产生的过程通常是“我向”
的。然而伴随着旅游的发展,社区文化的生产兼有了“他向”的趋势。本论文将讨论“他向化”过程对地理学目前关注的“地方性”(placeness)的影响。论文站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采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就北京什刹海地区发展旅游对地方性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剖析,论文指出,非物质遗产是“地方性”的核心元素。并对地方性消弭(placelessness)进行了文化价值判断。进而提出“他向”与“我向”
之间协调的标准,从而为旅游规划提供理论的支持。
休闲时代杭州国际旅游“禅都”品牌的文化背景初探
周永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
杭州在着力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形象,并在2006年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本文试图描述杭州作为“休闲之都”的文化背景,在于禅文化和茶文化。并建议以此为出发点,打造杭州市完整的国际旅游形象,即“禅都”形象,通过恢复禅院、游禅湖、品禅茶,大力发展禅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杭州市国际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造域穷奥”:论徐霞客求真的旅游观
朱义禄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被时人誉为“奇人”的徐霞客,留下了一部“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这一“奇书”,洋溢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为求得对客观自然界的真知而进行的探险性的旅游。徐霞客在地理学上取得的成就,是与求得真知的旅游观念密切相关的。
与同时代的学者相比,徐霞客更具有近代意识。
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朱志荣苏州大学文学院
在前代工艺的积累与进步的基础上,东周青铜器在镶嵌、包银、镀锡、鎏金及三维装饰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实用功能与审美特征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器形结构更为均匀,并注重纹饰与器形的协调、和谐,体现了虚实相生等原则。在纹饰上,东周青铜器更注重画面的动感,更富于生趣。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东周青铜器的抽象几何变形纹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物画像类的纹饰在构图、布局等表现方式方面,对后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文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因素也显得丰富多彩。青铜器的风格由狰狞恐怖向优美典雅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的并存,多空灵、奇巧、生动,器形与纹饰浑然一体。尤其莲鹤方壶等青铜器象征意味浓厚,寓意深远,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各诸侯国青铜器风格多元共存,富有地方特色,对后代艺术风格的丰富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2006年度工作报告
庞学铨
浙大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APCL)是浙大与世界休闲组织(WL)、杭州市政府以及宋城集团联合发起的,既是世界休闲组织在亚太地区的学术代表机构,也是杭州市与浙大战略合作的学术平台之一,是首届休博会的智囊机构。中心成立后,与世界休闲组织、杭州市政府密切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参与休博会的学术研究和组织工作,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中心精心谋划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方向,组织研究课题,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浙大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APCL)首届理事会在各位的大力参与和支持下,于2005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首届理事会成立以来,中心一方面加强与各理事单位的联系,尝试并积极探索与大家沟通、为大家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与国内省内相关高校和休闲研究机构建立广泛联系,整合浙大人文、经济、管理、旅游、体育、建筑、园艺、医疗、公共卫生等学科的专家,已经形成一支休闲教育研究的基本队伍,同时聘请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为学术委员,并努力探索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和国际化的运行模式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