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体位、定肢体(一般选用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定血压计、定时间,相对固定的测量人员,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正确测量方法:测前安静休息5分钟;无论采取何种体位,上臂均应置于心脏水平;将袖带紧贴缚在上臂,松紧以能伸入1指为宜,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3cm;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超过收缩压并再升高4.0kPa(30mmHg),然后以恒定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Ⅴ时相(消失音),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Ⅳ 时相(变音)定为舒张压。根据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测量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晨清醒未活动时及下午16~18时测量。在气候、情绪变化时加测血压。最好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也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 和AAMI)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必要时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时测值校正。
3.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 和AAMI)的监测仪,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测压间隔时间为15~30分钟,白天与夜间的测压间隔时间尽量相同,一般监测24小时,如果仅作诊断评价,可以只监测白天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参考标准值为:24小时平均压<17.3/10.7kPa(130/80mmHg),白天平均压<18.0/11.3kPa(135/85mmHg),夜间平均压<16.7/10.0kPa(125/75mmHg)。在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天血压均值低10%~15%。
(三)遵医嘱正确服药
1.药物治疗适应证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中危患者3~6个月内或低危患者6~12个月内血压未获控制者应进行药物治疗。
2.血压控制目标一般高血压人群降压的目标值为< 18.7/12.0kPa(140/90mmHg);糖尿病及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值为< 17.3/10.7kPa(130/80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值为收缩压<12.0kPa(150mmHg),但如果可能,应当尽量将收缩压降至患者能够耐受的18.7kPa(140mmHg)以下。另外,需要对所有可逆的危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其他相关临床疾病进行正确处理。
3.提高用药的依从性讲明用药的目的、原则,教育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或自行突然撤换药物。为防止遗忘,可将服药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执行。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告知患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注意自我观察。
(四)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从卧位或坐位站立要慢,并在站立前先作适当的肢体活动;在服药后最初几个小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尽量选择在休息时间内服药;如在睡前服药,夜间起床排尿尤其要注意缓慢起床。在患者首次服药、联合用药或加量时应特别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五)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避免受寒,避免剧烈运动、过度用力和强烈应激等,避免使血压突然升高的各种因素,以防心脑血管意外。
(六)做好院前急救
一旦患者出现高血压急症,应迅速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放松心理,保持呼吸道通,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七)推进高血压的健康促进规划
通过各种媒介向大众进行广泛的知识传播,使人群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治疗的意义等;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合理膳食、不吸烟、不饮酒,防止肥胖及高血脂;根据各地实情采取干预措施,如建立运动场所、开设减肥门诊、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提供盛3g食盐的小羹匙等等。
社区护士每周定时到社区为居民测血压及开展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利用社区志愿者定期对社区人群进行血压的筛查,以早期发现患者。同时安排有规律的家访活动,不断评估影响血压控制的各种因素,寻找和确定新的问题,及时与家庭医生联系,随时调整药物及剂量。
第二节冠心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
一、冠心病概述
(一)冠心病的流行情况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已成为欧美国家最多见的心脏病。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处于较低发国家的行列,然而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近年有升高趋势。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①高脂血症:胆固醇增高(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均为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Ⅰ和AⅡ降低、载脂蛋白B 及脂蛋白α增高等均为危险因素;②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均有意义;③糖尿病;④吸烟。
冠心病的其他相关因素有:超重与肥胖、高龄、缺少体力活动、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过量饮酒、精神压力、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增高、胰岛素抵抗、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异常等。
二、临床特征
(一)临床类型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肌缺血发展的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常见类型。
(二)临床表现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有:①突发的胸痛,常位于胸骨体上、中段后方或心前区,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上肢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或者疼痛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②疼痛性质为缩窄性、窒息性或严重的压迫感,患者常停止原先活动;③常见诱因为劳累、激动、受寒和饱餐等;④持续时间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⑤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心绞痛发作分为劳累性、自发性及混合性三种,除劳累性心绞痛中稳定型心绞痛外,其他各型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心肌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负荷试验、血清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一般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阻塞可造成相应区域供血断绝而导致心肌坏死,而坏死本身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坏死区域越大,心功能受损就越明显,预后也就越差。如果在血管堵塞的早期能得到积极的治疗,使堵塞的血管重新开通,则可以使坏死的心肌范围限制在最小,使坏死周围的损伤和缺血心肌得到挽救,使心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或产生许多并发症,如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栓塞等,这样即使生命得到挽救,但因心脏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三、冠心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一)康复锻炼
冠心病患者适当运动能提高心脏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冠状动脉血流;能缓解或减轻冠心病的症状;可提高心脏工作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时对中老年人进行定期体检,早期发现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对早期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指导患者按冠心病的发展阶段及分级进行康复冠心病的康复护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发病前的预防性康复锻炼和发病后的康复锻炼。发病后的康复锻炼分为3个时期:
Ⅰ期康复指急性心肌梗死2周以内,冠状动脉分流术或冠心病动脉气囊腔内成形术后早期康复,主要目标是通过适当运动,减少或预防患者绝对卧床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Ⅱ期康复指患者出院至病情稳定,约1~2个月,主要目标是使患者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Ⅲ期康复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的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无症状型冠心病,主要目标是改善或提高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此外,预防性康复在发病前进行,主要目标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2.发病前期和Ⅲ期康复锻炼冠心病患者的Ⅰ、期康复主要在医院进行,社区护士应帮助患者做好发病前期和Ⅲ期康复锻炼。根据心肺功能评定结果和患者个体的耐力情况,制订个体的运动处方:①运动方式:一般应以行走、慢跑、太极拳、体操、舞蹈、门球、登山、游戏、自行车等耐力运动为主,也可适当进行一些小力量的练习,以增强肌力,如用哑铃进行动态练习,自由呼吸。②运动强度:通常以心跳次数和自觉疲劳程度来判断,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活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减去年龄作为运动适宜心率,如60岁者为170- 60= 110,即运动中心率达到110次/分左右即可。同时,还要注意运动时的自我感觉,以活动后自觉稍累、舒适、精神愉快、睡眠与食欲良好为宜。③运动时间:应因人而异,一般为10~30分钟,体力较好者可达60分钟,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为5~10分钟,运动后的整理活动为10分钟。④运动频率:每周运动次数也应视各人情况而定,每周3~5次不等。据研究表明,老年人参加中等强度、短时间运动,即使每周一次,也能达到有氧运动锻炼的目的,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益处。
3.锻炼时的注意事项活动要注意循序渐进,运动最大活动量以不出现症状为原则。
如有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应立刻停止运动,并予积极的处理,如含服硝酸甘油、吸氧等。当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明显心悸气短、头晕、恶心或呕吐、动作失调、心律不齐时,应立即停止运动,请求帮助,及时送医院。如果出现运动后疲劳感不消除、失眠、食欲减退、下肢浮肿、持续心跳加快时,也说明运动量过大,应暂停运动,必要时应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二)调整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限制总热量,维持适宜体重,限制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少食用糖类,特别是40岁以后,应避免经常食用高胆固醇及高动物性脂肪的食物。提倡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C 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特别是晨起饮一杯水,避免因血液浓缩引发冠状血管血栓形成。避免暴饮暴食。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运动量根据身体情况而定,应循序渐进,以不过多增加165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为原则。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提倡戒烟,可少量饮用一些酿造酒,如葡萄酒。
4.保持大小便通.忌过度用力排便,必要时可用通便药。
5.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心理,学会放松,必要时指导其做松弛训练,避免情绪激动。
(三)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痛风、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尽可能地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四)学会自我监护病情
患者及家属应掌握监测脉搏、血压技术,识别发病先兆症状。特别是老年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胸闷、疲劳、气急或难以解释的牙痛、肩颈痛及上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所有具有可疑冠心病表现的患者均应及早做心电图检查。
(五)掌握应急处理措施
遵医嘱服药,随身备有硝酸甘油片剂或气雾剂,掌握正确用药方法,注意药物副作用。
外出时,身边佩带急救卡。遇患者心绞痛发作时,不要惊慌,先让患者原地休息,放松身心;身边备有药物的,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片,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如备有氧气装置的给予吸氧;重者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六)社区健康促进
冠心病预防重点首先是积极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即一级预防;如已发生动脉硬化,则积极预防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即二级预防;如已发生并发症,则及时治疗防恶化,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即三级预防。
预防冠心病应从儿童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合理膳食、不吸烟、不饮酒、防肥胖及高血脂。
社区护士应帮助人群实施戒烟计划,同时做好高危人群的管理,通过定期的体检,及早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时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实施健康干预,防止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