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性反应是指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作出的反应。情绪性反应多为消极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冷漠、退化、幻想、逃避、固执、攻击、自杀等。
一、焦虑
人们在遭受挫折之后,都会伴随着复杂的情绪反应,焦虑便是此时产生的一种突出的情绪感受。焦虑是预感到某种不祥的事情或不良的后果将要发生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情绪,有许多其他情绪体验参与其中,诸如焦急、忧虑、惧怕、不安、压抑、愤怒等。
焦虑与恐惧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在内心体验上有许多相似的《孟子·舜发于畎亩章》:世上成大器者,通常都是在艰难曲折的环境中经受磨炼,然后才有所成就的。孟子列举舜、管仲、百里奚等名人在困苦中得到发展的史实,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结论。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作过大贡献的人,都经受过艰难挫折。这些艰难挫折,增长了他们的阅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坚忍了他们的心性。真正有作为的人必然珍惜自己这一段困苦生活的经历,而从中汲取营养。
地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不同。恐惧是对一个特定刺激的反应,主要是对当时已经出现的情景进行反应。焦虑通常是尚未见到具体的不祥情景,它主要是对于将来可能出现不祥的关注。
个体面对强大的挫折源,一时难以排遣,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失望乃至绝望感,这时容易造成焦虑。个体如果在一件事情上多次失败,其成就动机得不到满足,降低或丧失了自信心,这时也容易造成焦虑。适度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焦虑提示人们出现了某种值得关注的情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警醒、调节作用。适度焦虑有助于人们唤起警觉,活跃思维,集中精力去应对挫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
但过度焦虑会使人情绪不宁、心情烦躁、神经过敏,致使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显着降低,如不及时调整,长期不能保持心理平衡,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引起焦虑症等。
二、冷漠
冷漠是指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的一种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毫不在乎的态度。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挫折反应。表面上的若无其事,并不意味着当事人的内心没有反应。冷漠只是个体把痛苦的内心体验暂时压抑,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内心深处隐藏着很深的痛苦,而表面显得冷淡镇定的现象,是一种受压抑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对挫折的冷漠反应是由于一个人长期遭受挫折,感到没有希望消除困境时产生的。例如,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的人,特别是身患绝症者,自知病情已经无法挽回,在行将去世之前,反而会表现得出奇的平静,对所受的痛苦能够忍耐,并会去安慰亲人不要为他的离去而难过。
三、退化
退化又叫倒退或回归,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在正常情况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会日益成熟起来,使自己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表现出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但是,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可能会失去这种控制,而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对挫折,以求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就是退化。退化是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这种情况往往当事人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如有的成年人在受挫之后号啕大哭、捶胸顿足,有的上级在不顺心的时候对下级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有的大学生考试不及格后蒙头大睡或离校出走,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倒退行为。倒退行为不但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反而会使人的认知水平下降,甚至使人缺乏主见,盲目相信别人、跟从别人。
四、幻想
幻想是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通过幻想,人们可以暂时脱离现实,在虚构的情境中使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作“白日梦”。一个人毫无幻想、毫无想象,是不可能的。想象如果去掉虚幻的迷雾,逐步走向现实,也许是实现目标的先导。当人们遭遇挫折时,暂时的幻想可以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挫折情绪。但是,幻想本身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味耽于幻想,长期处于幻想状态,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在成为习惯之后,必将有碍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
有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就喜欢在幻想中虚构美妙景象,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一个大学生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但他在幻想中想象自己完成了学业,得到人们的称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一个大学生恋爱受挫,失去了他的恋人,但他在幻想中想象有多位妙龄女子向他求爱,他是如何高贵而浪漫。现实中的挫折越是使他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就越是使他感到愉快。一个人如果长期依赖幻想不能自拔,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病。
五、逃避
逃避是指个体不敢面对挫折情境,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的行为。有些人本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所追求的,但他们在追求过程中遭遇了挫折,不敢正视,放弃了原来所追求的目标。逃避最普遍的一种类型就是:从现实的这一方逃向现实的另一方。个体追求某一个目标遇到失败时,心灰意冷,消极倦怠,不思进取,力求从其他事物中寻找解脱。如有的大学生没有被选上社团干部,从此不再关心和参与社团活动,而是一心只读专业书去了。逃避的显着特点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遇到挫折,心有余悸,一蹶不振,不再尝试。逃避是以消极的态度躲开挫折现实的一种挫折反应方式,它与挫而奋起、不屈不挠是完全对立的。逃避常常使人害怕困难,不求发展,长期下去必将大大降低人们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甚至可能会导致适应不良。
六、固执
固执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后,仍然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行为。尽管这种行为并无任何积极意义,但是刻板式的反应依旧继续进行。一般来说,当个体受到某种挫折时,需要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行为反应。但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遭到挫折后,还是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原来的做法,重复某种行为,其结果往往使个体失去改变困境的机会,在挫折中越陷越深。固执的特点就是,行为呆板无弹性,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没有被更适当的行为反应所取代。
固执不同于习惯,尽管两者有某些相同之处。习惯的行为表现为,遭遇挫折后常常可以改变;与此相反,固执的行为表现为我行我素,很难改变,往往被个体不自觉地重复下去。固执反应通常是由个体多次遇挫,没有正确总结教训,从而个体判断和学习新问题的能力降低所致。
七、攻击
攻击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时,为了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或者为了对构成挫折的对象进行报复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挫折与攻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攻击却是情绪反应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是遭遇挫折后立即出现的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性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
直接攻击是指个体遭遇挫折以后,把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通过动作、言语、表情、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旺盛时期,许多人争强好胜,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因而受挫后很容易出现直接攻击行为。
转向攻击是指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的一种变相的攻击方式。当个体觉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不能直接攻击时,就迁怒于别的人或物。当个体找不出造成挫折的对象时,也容易将“不明之火”发泄到毫不相干的人或物上去。当个体对自身缺乏信心或悲观失望时,则往往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自己,这就是自我折磨、自我虐待。
八、自杀
自杀是个体遭遇挫折后的一种极端反应方式。当一个人遭受意想不到而异常沉重的挫折,或长期受挫而不能自拔时,就会深深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这时就可能产生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的想法,采取上吊、跳楼、投河、服毒等方式自杀。
我国在校大学生自杀率每年约为万分之二。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忍受不了挫折,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自杀者的一般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对生活事件的曲解引起心理巨大压力→对人和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天津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里是老师喜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因试题偏难而未能及格,他的自信心顷刻间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
广西有一名学习成绩不错的大学生自杀身亡,其绝命书上写道:“本人身高仅1.55米,体重65公斤,超过标准10%,实属肥胖型,已无意活在人世,以投江为好……”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形貌焦虑的阴影中自暴自弃,最后走进生命的死角。
华东师范大学一位博士、很有才华的青年文学批评家,一个雨天,在楼下的小路上徘徊了很久,最后从楼上跳了下来,自杀身亡,使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惋惜。
高校学生的自杀行为通常是在挫折的打击大大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当受挫者将受挫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并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将自己作为迁怒的对象时更容易导致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