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柯伯格曾三次获诺贝尔奖提名,他从小开始就乐于助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2006年,当时23岁的柯伯格,获得了全世界儿童的最高奖项“世界儿童奖”,还被联合国评为“未来20个全球领袖”之一。
柯伯格来自白求恩的故乡——加拿大的多伦多。柯伯格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因为他有一个信念:“要改变世界,并不一定要等我们长大。”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做些好事。他在12岁时,就已经迈开了他生命中爱心行动的第一步。
1995年,年仅12岁的柯伯格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描写饱受虐待的童工的报道,那些童工不但不能上学,还遭到雇主的打骂与折磨。被深深触动的柯伯格,从那时起就决定要做些事情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孩子。他卖掉自己心爱的玩具,省下自己的零花钱,又拿着那份报纸到处筹款。结果五个月下来,竟筹到了15万加元。
柯伯格通过相关国际组织,将这“第一桶金”全部用于巴基斯坦贫困地区,成功地修建了一所小学。柯柏格12岁时成立了“国际儿童教育基金”机构(简称FTC),它的宗旨是救助世界失学儿童。而今,柯柏格的FTC已经成为公认的全世界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领导的教育慈善机构。
全世界45个国家共有超过100万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孩子们尽自己所能筹集经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各国贫困地区的儿童筹款,改善其就学条件。如今,命运因柯伯格而改变的儿童遍布全球,FTC在拉美、非洲、亚洲等35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建立了450所学校,为当地贫困儿童提供基础教育项目。目前,FTC已在中国河北、甘肃等地成功建立了15所小学。柯伯格也因此经历了与众不同的成长生涯。他从12岁起走遍世界5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罗斯福自由勋章”、“加拿大总督功勋奖”、“世界青年奖”。2006年4月20日,瑞典皇后给柯伯格颁发了“世界儿童奖”,以表彰他在国际儿童事业发展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爱心歌者丛飞说:“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在丛飞37年的人生旅程中,他为社会进行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超过3600小时,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救助贵州、四川、湖南、山东等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和残疾人178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丛飞还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这是他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件珍贵的礼物。
1992年,丛飞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广州,两年后又来到深圳。凭着他出色的歌喉和精彩的表演,他的人气快速升温,演出的舞台从深圳为打工者自娱自乐的业余舞台一直延伸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多次与宋祖英、蒋大为、关牧村、戴玉强等着名歌唱家同台献艺。
1994年8月,丛飞应邀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慈善义演,这次演出改变了他的人生。那天,观众席上坐着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他们中最小的只有八九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这些孩子如果不能继续读书,等待他们的将是黯淡的前途。丛飞一手持麦克风演唱,一手掏出身上全部的现金2400元钱。主持人告诉丛飞:“你捐出的这笔钱,可以帮助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一股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洋溢在丛飞的心头,丛飞想:“这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从那一刻起,丛飞决心:要用自己的汗水让更多的孩子改变命运。
丛飞,一个以演唱为生的普通歌手,坚持11年资助100多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为了按时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交上学费,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得很低。丛飞终于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并多次导致胃出血。他为了省钱供孩子们读书,舍不得多花钱治病,更舍不得停止演出而住院,不幸转变为胃癌。丛飞在临终之前不久,对自己的生命与人生作了概括的表达:“三十七年的岁月,无悔的人生。人无爱心,万事难成。用爱诉说一切,用真情感动世界,愿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丛飞继承了古代先贤“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以博大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展现了一个高尚的灵魂可以企及的高度。他倾其所有,捐资助学,克己为人,至死无悔,充分表现了一种大爱无己的精神。面对一切猜疑、不解以及不屑,丛飞从容自若,以纯真的大爱之光融化了所有世俗观念的坚冰。
在丛飞的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超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在弗洛伊德的三元人格结构中,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代表理智与常识;“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它限制“本我”,指导“自我”,达到自我典范。“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自我完善的质的变化的不同阶段,也是社会化过程中人格发展的趋势。
具有“超我”人格的人完全由理想主义主导自己的行为,他的思想和行为百分之百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没有任何“本我”的要求。
丛飞就是具有“超我”人格的人,他全身心地投入爱心事业,把助人看得高于一切,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得失。地域空间阻止不了他,困顿的生活阻止不了他,病魔和死亡也阻止不了他,他已经把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最大限度地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丛飞是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的一面旗帜。他短暂的一生是为追求尽善尽美而无悔奋斗的一生。人间大爱精神在2008年中国的抗震救灾中发扬到了极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这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悲剧性的冲突。
在血与泪的惨痛中,中华民族团结成一个钢铁巨人,奋力抗争。在力量悬殊的对比中,中国人通过决绝的抗争而焕发出的崇高的、博大的精神力量,令全世界瞩目。
英国美学家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面对无奈,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美学家朱光潜说:“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在面对毁灭和死亡时,一个人的精神品性,一个人最真实的情感,一个人博大的仁爱之心,才能够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
中华民族素有“泛爱众”的仁爱情怀,有“济世兼爱”的悯爱品德。“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博爱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广大民众。在汶川这场大灾大难中,我们的同胞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自觉性和自发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尊崇生命、大悲大爱的民族精神,这是有深广的思想基础的。
陈兴发是北川县漩坪乡人,56岁,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地里干活而幸免于难。78岁的母亲在送饭时,被震落的飞石砸伤左手和左脚,无法走路。他让母亲坐在背篓里,徒步背母亲向北川县城走去。路上见到一块大石头才好不容易背靠着大石让背篓里的母亲歇一歇,他在抹汗透气之后又匆匆赶路。天黑了,没有灯光,一路摸黑慢慢前行。从下午5点一直走到次日早上7时多,他终于背着母亲到了县城,母亲的伤口得到了及时救治。
朱先礼是北川县曲山镇人,53岁,地震发生后家里的房子全部倒塌,妻子和孩子不幸遇难。102岁的父亲上山了,不知安危。
他匆匆处理了妻子和孩子的后事,发疯一样上山寻找父亲。在山里转了5天以后,终于在一棵大树的背后找到了父亲。为了父亲的安全,朱先礼决定将父亲背出深山。他背着老人翻山越岭走了36个小时,才脱离险境。父亲在路上多次要求儿子把自己扔下,但是朱先礼说:“您是我唯一的亲人,我一定要把您背出去。”到达救助点后,每一餐都是儿子亲手喂父亲。
有一位母亲在自己遇难前的短暂一刻,将几个月大的婴儿抱在怀里,自己跪下以身体挡住倒塌的房子,在其最后生存的瞬间,还不忘为婴儿掀衣喂奶。当救援人员在掘到这对母子埋身的地方时,赫然发现婴儿仍紧吮着奶头不放,母亲则跪着去世。护士一面抱起脸色通红的婴儿,一面望着不知姓名的遇难的母亲哽咽不能自已。
还有一位母亲名叫黄玲丽,两个月前的这一天,这位年轻的母亲经历了一次异常痛苦的分娩。整整25个小时——3月12日凌晨3点,女儿终于降生了,取名母牵琦。“5·12”汶川大地震那一天,这位母亲以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只有两个月大的女儿。人们是循着女孩的哭声,在一处废墟中找到她的。最先撞入眼帘的一幕,刺痛了所有在场的人。女孩被紧紧抱在母亲的怀里,母亲依然保持着侧跪的姿势,右手死死地撑地,一根粗大的房梁砸在她脊背的中央,曾经用力顶扛的身躯已经僵硬。女孩在母亲的怀里用力地哭喊着,脸上滴满从母亲受伤的身体里流出的斑斑血痕。
母爱,人类最本真的情感,像不息的河流,永恒的月亮。母亲的爱,为了下一代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面对无论怎样的艰苦际遇、无论怎样的灭顶之灾,母亲都能以最温柔又最坚韧的大爱,迸放出女性独具的光芒与力量。母亲的永恒价值不是因为她会生孩子,而是她拥有无私奉献的爱。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中,母亲承担了光辉的角色。
在灾难袭来的那一刻,许多学校正在上课,死亡离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之近,老师们别无选择,把生的希望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汶川县映秀小学30岁的数学老师张米亚,当时正在紧邻楼梯口的二楼教室上课,讲台离楼梯仅几步之遥,他本来完全有逃生的机会。当群众徒手挖开教学楼的废墟时,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张米亚老师仆跪在地,身体前俯,双臂紧紧搂着两个8岁的学生,学生都还活着,而他的双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试图掰开张老师护卫学生的双手,却怎么也掰不开,有人含泪建议将张老师的双手锯掉,但学生的家长坚决不同意。他们说,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我们的孩子,一定要给他留个全尸。后来,大家想办法保全了张老师的双臂,救出了两位学生。张米亚老师将师爱定格在生死瞬间,演绎了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张米亚老师生前爱唱“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在凄怆的风雨中,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过。它又一次给人们带来慰藉,因为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2008年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坍塌的教学楼里又救出了几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趴在讲台上,身下严严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谭千秋老师生前有时与妻子张关蓉在校园里散步,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或者玻璃碴子,他都要走过去捡起来,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谭老师经常有这样的举动,因为他最心疼学生。
“以前,啥子事情都是他做主,他把我们照顾得把把实实。现在他走了,我突然变得坚强起来了。”谭千秋遇难后,张关蓉铰下了丈夫的一缕发丝,缝在一个红色的布包里,用一根白色的带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谭千秋的大女儿谭君子,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君子说:“爸爸平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在危难时刻,表现了他对学生爱得很深沉。”
大爱无声铸师魂。在生死关头,我们的老师,用勇敢无私的行动,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汶川大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灾难呈现于世人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迸发出的大爱。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一线希望,决不放弃,这是民族的大爱精神在新时代的辉煌升华和深刻拓展。纵然在死亡阴影笼罩的艰难日子里,那些大爱与献身的故事,每分每秒都在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废墟下人们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最真实地彰显着人类内心最动人的真、善、美。
平日里处于隐秘状态的大爱精神,在大灾大难中以耀眼的光彩焕发出伟大的力量。伴随着灾难而凸显出来的大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大爱在哪里呢?大爱无处不在。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脉。大爱,是中华民族万劫不毁、浴火重生、生生不息的密码。大爱的发扬,能够把真、善、美高度统一起来。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美的层次是最高的,“只有超越规格的牺牲才是美的。因为是行动自由的人支配着牺牲的大小。如果能为儿童教育捐款,那便是善。但如为教育儿童而贡献了一生,就不能仅仅说它是善了。
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孩子们服务,我们就不得不说这已超越了善,而已成为美了。”美的崇高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难得的超越功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