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一个美国人为了向中国读者介绍美国而写的。裨治文对美国社会的介绍,反映了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反映了他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在语言翻译上所作的努力。
第一节 内容
裨治文在中国生活时,中国朝野上下弥漫着“天朝上国”的观念,把外国看做“蛮夷”之邦。裨治文等早期来华传教士觉得非常有必要让中国人知道不仅中国是个文明国家,西方国家也是文明社会,而且西方国家的文明程度甚至比中国更高,更开化。这正是裨治文撰写《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目的,因此,裨治文在书中,除对美国历史沿革的介绍外,特别突出美国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救济制度方面、政治制度方面,等等。
一、对美国史地的介绍
作为一本史地著作,裨治文对美国的地理自然着墨较多,该书上篇详介20州地势、山川、河流、湖泊以及气候,下篇则专列两章介绍全国自然地理的概况。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美国全国的山川河流分布图,让中国读者知晓美国也有广博大地。
裨治文写作《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时,美国共设26州,作者在上篇详细阐述了其中20个州的建立经过、地理位置、地势、气候、特色物产、商贸、人口、官制、学校(书院)、教堂、慈善机构(仁会)等。
还有另外六省,包括呵嘻呵(Ohio State,俄亥俄州)、引底安(Indiana State,印第安纳州)、伊理奈(Illinois State,伊利诺伊州)、美苏理(Missouri State,密苏里州)、美是干(Michigan State,密执安州)、阿干骚(Arkansas State,阿肯色州),则没有专列一章详细论述,只是在述及相关省份时略有提及。
美国物产之丰富,在裨治文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详细介绍金、银、铜、铁、煤等矿产在美国的数量与分布,并不厌其烦地列出各种飞禽、走兽、昆虫等物产的名称,对植物种类与用处亦有提及。
裨治文还以纺织业为例,用细致的笔墨描绘了美国经济的发达。作者提到,美国机器织布业发达,1815年时,只需一女工监督,就可以纺数十车纱,织数十机之布。其中有一个纺织所,“有纺花车一万五千架,每日能织布四千丈”,所需工人只要八百,其中“男一百,女七百”。
裨治文详细介绍了美国近年来的通商国家和地区、贸易货物种类、进出口船只、贸易金额等,从中展现了美国对外贸易的繁盛。
裨治文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建国前的历史。在裨治文看来,北美大陆在美国建立前的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对建国前的重大事件一一介绍,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各殖民主义国家在北美的角逐,到美国获得独立战争胜利。
述及美洲,自然免不了提到哥伦布,裨治文也一样。在裨治文看来,哥伦布发现美洲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所以他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经过。作者在卷之一“觅新土”中写道:
其初往觅新地者,伊大理人,名哥伦布,原禀本国之主,求发船以往,国王不允。复奏葡萄呀国王,亦不允。后连年奏西班雅国王,延至八年,然后蒙允。许以大船一只、小船二只,三船内共百余人,于弘治五年八月初三日行。行历二十一日,不见堤岸,同舟水手人等,防有绝粮之忧,众皆欲将他抛弃赴洋,即行返掉。船督哥伦布看破斯情,惟用善言相劝。后渐见空中有鸟,远有堤矶,且岸畔青草蒙茸,由是欣然有喜色,提千里镜而远眺,乍见人烟。鼓掉前驱,船至傍岸,手执小旗谢上帝扶持之恩,同舟者方相视赫然,羞惭无地,于是从皆托足于斯。
后至弘治六年正月,舟旋返国。
欧洲各国角逐新大陆的景况是了解美国历史的重要渊源,所以裨治文详细介绍了英吉利人移民美洲新大陆,建立弗吉尼亚、马萨诸塞等13州的情况。对于人们离开相对文明的欧洲大陆来到荒芜及未知的新大陆,今天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大致有三方面原因:(1)经济上找生路;(2)政治上找出路;(3)宗教上找活路。作为传教士,裨治文就强调英国新教徒是出于对宗教自由的向往和逃避政治压迫而逃往美洲,建立新英格兰地区。他写道:
……泰昌年间,有英吉利人至新国北方居其地,名之曰玭理某。
曩英吉利王严谕庶民,奉上帝者,同归画一,不得自认己意,故遵之者无罪,逆之者加刑,由是禀王而徒居新国者,二三百人,盖欲随意而奉上帝故也……对于为后世瞩目的“独立战争”,裨治文更是大力着墨。作者详细介绍了独立战争的缘起。其中对引发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之描述特别细致。裨治文认为,殖民地民众之所以倾倒茶叶,是因为英国庇护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企图让买茶的人纳税,而非卖者。他写道:
英吉利王欲加征税饷,故与土人勒争。斯时,英吉利土商有船数只至大清贩茶回国,例本卖者纳饷,英吉利王则谕,公司船至此,不向卖者收税,而令买者纳也。
所以有东印度公司船数只到“马沙诸些省城波士顿、新约基省城新约基、边西耳文省城费拉地费、驾啰连南省城查士顿”,各个城市的民众采取了对抗措施,“所有至查士顿的茶皆囤积于栈,竟无一人到买,二三年后,变为枯淡无用之物”;“至费拉地费与新约基之茶船,皆被驱逐不许进口”;而到波士顿的茶叶,“夜被土人改装,盖笑脸上船,搬茶投于海中”。自此后,殖民地民众奔走相告:“英吉利王若征买税,我们皆不买……”
波士顿倾茶事件,在郭实猎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被提及时仅有一句:
乾隆三十八年间,公司船载茶叶赴亚墨理驾海口,海关欲征税,百姓不顺,登船将茶叶投海也。
可见,作为一名美国人,裨治文认为波士顿倾茶事件比较重要。
裨治文对独立战争的经过的叙述相对简略,但这种联合法国抵制英国的做法无疑给当时忧国忧民的中国读者一定的启示。
作者还提到“合省之兵皆民也”,迎来和平之后,众人“弃甲投戈,又复为民”,连华盛顿亦“归田里矣”,而且“耕田之事,不独庶民为然,即首领及官司员士子于间(闲)暇日,亦无不耕,如华盛顿是也”。华盛顿的英雄形象和平民色彩跃然纸上。
裨治文显然也认识到后世所称的《独立宣言》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所以不惜笔墨,花了整整五页作介绍,这可能是第一次如此详细的汉文记载。为此,我们特将全文摘录如下:
天下之人皆同此心,心同此理。上帝生民,大小同体,生意性命,各安其分,又立国政以范围之,使民不至流于邪僻,是性命本分之有赖也,乃不持不扶,则将焉用其政。然其政非甚有害则民尚可忍而不变,乃英吉利王之凌虐我国,一而再,再而三,我众亦忍至经年屡月,而英吉利王亦复如是,故不得不议立首领,永不遵英吉利,于是合省为一国,合省之名,由此如矣。
至英吉利王凌虐我国之事,指不胜屈,今列数款余后,以共鉴焉。
——设例欲正而不私,奈英吉利王不准行焉。
——官民皆欲变通国政之不美者,而英吉利王不从。即有时变通了,亦不准行。
——旧例增改律例,王须与衿耆合议,乃英吉利王往往不许衿耆相议焉。
——每年各省衿耆来集省城,酌量规矩,英吉利王乃驱逐之。
——遇衿耆到议厅,欲议公事,王委大宪,即驱散之也。
——驱逐后,不许复聚酌量。
——土人稀少,原望欧罗巴人至,乃英吉利王禁之,欲免户口日繁也。
——旧例犯法,必严刑审判,兹王不遵行之。
——旧例本处按察词,或先由衿耆议选,或先由王择定,均要同商,兹英吉利王自主,不听衿耆之谏。
——旧例各省文武官员各有定额,职奉养廉,皆民所办,英吉利王擅加官额,不与衿耆同商。
——旧例各省弁兵,亦有定数,粮饷亦民备办,兹英吉利王擅自增设调派于各省,亦不商之于衿耆。
——旧例文武员弁,或本土,或外省人不定,有事文武必同议,兹英吉利王不然。武员,则必以京城人供职,有事不与议员商量,惟武员自持,权在武不在文也。
——英吉利王刻剥钱粮,多于前制,禁停贸易,大异常规,察院自凭升降,衿耆不与商量,往往自违法制,而累小民。
——英吉利王自不守制,故制衰而民无以为赖,今立新政,创邦国,亦无如之何也已。
——英吉利王所调各水路巡兵,惟有劫掠货船,及毁拆城池,纵火焚烧房屋而已,我民何能堪此。
——英吉利王使弁兵常居民舍,以便时行欺侮。
——被劫之良民,务令从他为贼,往劫别艘之资,如有不从,则凌虐而加害。
——谕唆各省纷争,并唆苗人及居民,使各不相安也。
以上各款,英吉利王屡行,土人屡谏,而王益怒,加害更甚。迨后又请英吉利人助谏云:如王不从,恐国中人心不一,不能忍其害也。英吉利王愈怒,终不肯改。由是无如之何,不得不自创邦国而立新政。
自新政既立,则遍示各国,使普天下闻知焉。
在这里,作者处处强调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有学者认为裨治文在试图迎合中国传统的“官逼民反”思想。当然,如果我们把《独立宣言》的原文与各个时期的中译本进行对照的话,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时代烙印。
裨治文在书中还为早期英吉利移民正名。1842年前,西方各国来华之人,常在中国人面前互相攻讦,有不少英国商人毁谤美国人,称他们为英国的流犯,所以裨治文特别加以解释:
或曰,合省国原是英吉利罪人,因获罪而充军至此,故在此创邦基。然其说实谬,何可信乎。不过英吉利人迁于乔木矣。
梁植在《大美联邦志略》跋中,亦特述裨治文家世,力辩其不是英国流犯:
先世本英人,因英王残害其异者,故与诸善士挈眷避此,遂世家焉……
先生且耕且读,考试屡邀上等,少登国学。国学者,犹中国之翰林也。
梁植的论述显然受到裨治文的影响。
二、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介绍
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有比较发达的工业,主要是“人力”、“物本”、“知识”三者兼备,特别是知识(knowlege),即科技和工艺技术。裨治文认为知识的重要性无与伦比,认为是知识造就了西方社会的发达。三者的关系是:
独无知识而不能成器……如有物本而无知识,则可延他国知识者以教习焉;或有知识而无物本,亦可往别国运带焉;或有知识、物本而无人力,当以物力代之……裨治文认为政府政策也是工业发达的一大因素,他说:
有能出巧计、作新样之物,则地方官奖励之。
作为一部史地著作,裨治文却花了大量篇幅(卷之十三至卷之十七,共五卷)全面介绍美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首先是详细介绍美国三大权力中心——总统、国会和司法系统。关于“正、副统领”,即总统和副总统,由各人选举而成,其权力、选举资格和在任期限有关规定为:
统领每年收各省饷项,除支贮库,不得滥用外,每年定例酬金二万五千大元。若非三十五岁以上,及不在本地生者,皆不能当此职。例以四年为一任,期满另选。如无贤于他者,公举复任,若四年未满,或已仙游,或自解任,则以副统领当之。副统领不愿,则推议事阁之首者。若伊亦不愿,则以选议处之首护理。设终无人愿当此职,则吏部尚书寄书与各省首领,遍示于民迅择焉。至国统领,水陆武员固任听其指挥,即京内之文员,亦从其政令。若遣使于邻邦,或迎使于别国,皆统领治理。
言总统后,则述国会。作者详述参议院(议事阁)、众议院(选议处)两院议员的来源、选举、任期、权限、工作情形等,谓及:
每省择二人至京,合为议事阁;又选几人,合为选议处……至议事阁与选议处,皆以每年十二月内之初礼拜一日,同到京之公所,齐集会议。议事阁之职,每省二人,计二十六省共五十二人。选议处臣共二百四十三人。议毕,或回省或留京三五月,各随其便。来年亦复如是。
以议事阁五十二人分为三等,以二年为期,各等轮流而退,复择新者,是以每等经六年为一任,不过先或后而已。又定例年未及三十以上者,不能当此职。议事处则以二十五岁以上为例,二年为一任,期满另选,以十二月初礼拜一之日,齐集京都公堂会议。因国中农务、工作、兵丁、贸易、赏罚、刑法、来往宾使、修筑基桥等例,皆此时议定。议毕,各自回家。
裨治文介绍国会后,即介绍美国的司法系统,作者写道:
国察院有三:管理京城者曰京察院;管理二三省者,曰巡按察院;管理一省半省者,曰巡抚察院。……在京城者,衙门内共有七人,其间一为正,六为副,每年以正月为期,其人齐集会审各案一次。如有因事不如有至者,四人可审,下于四人不能审焉。京城之内若有不遵例者,亦京察院审之。若巡按察院审事不正,任其转告于京察院……有巡按察七衙门……每巡按察院审事时,如无一京察院事时,则不能审。若有要事,则必有二而后可。又每年齐集二次审判。如有人在巡按察院属内犯法,则巡按察院审之而已。至巡抚察院衙门共生三十三,每院内一巡抚察院。每年审事四次。若有要事,则无定矣。倘审不公,亦可以转告于巡按察院。此皆国察院也。其外,亦有数省察院,省内犯法,则省察院审之。至若府、州亦如是。凡察院内必有各科房、各差役等,听命于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