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叶1943年摄制的《愤怒的日子》可算是丹麦当时最好的一部故事片了。影片取材于挪威中世纪的一桩“女妖案”,导演借此来影射法西斯的残暴。这个时期,丹麦也拍摄了一些政治寓言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以隐晦的方式号召人民同占领者进行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丹麦电影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反映丹麦抵抗运动的题材一时间成为电影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导演雅各布森的《看不见的军队》、《三年以后》、《陌生人敲门》,导演易普森和小劳里春的《大地将变成红色》,导演狄莫尔特的《最后的冬天》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作品。其中,克里斯登森拍了纪录片《你的自由受到威胁》,其主要素材都是摄影师们在二战被占领期间秘密拍摄下来的。
导演汉宁·强森夫妇还根据丹麦着名作家尼克索的同名小说改编了影片《蒂特的女儿》。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个善良少女受压迫的一生。除了反映丹麦抵抗运动的题材,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里儿童和青少年遭遇的影片。强森的《世界只有巴尔一人》、《处在两个世界的巴夫》,雅各布森的《士兵和珍妮》等就是这类影片的代表。
50年代,阿克塞尔拍摄了《永远处在惊慌中》、《多余的女人》、《一切为了叶莲娜》等影片,表现工人和小职员的生活。同时他还拍摄了讽刺喜剧《黄金和绿草地》抨击丹麦的经济和精神生活的美国化。
另一位导演帕尔斯博为了揭示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丑恶,以辛辣的手法拍摄了《施密特一家》。
60年代,丹麦电影界在一批新导演和编剧的推动下,掀起一股以新的艺术手法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影拍摄新浪潮,而这批年轻人的作品就被称为“丹麦新浪潮”。导演卡尔森根据南非白人女作家戈迪默的作品拍摄了影片《抉择》,用以揭露南非当局的种族隔离政策的罪恶;影片《我们怎么办》再现了丹麦抵抗运动参加者的境遇;根据挪威作家汉姆生的作品改编的影片《饥饿》则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作家的遭遇,而这一作品也使卡尔森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导演克犹吕利夫·施密特于1962年拍摄了揭示全民福利和社会道德实质等为题的影片《周末》。导演阿克塞尔于1967年拍摄了再现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传说的影片《红袍》。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喜剧样式的影片,如巴林格的《信仰、希望和魔法》、《可爱的家庭》和《弗列迪,你先打》都比较成功。而此时,着名导演德莱叶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日特鲁德》。
70年代,商业性影片在丹麦得到极大的发展。当然,在追求商业性的同时,新一代的导演也没忘记创新表现手法和反思社会问题。其中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价值问题的影片有托姆森的《亲爱的列娜》,卡尔森的《应该,懂音乐》和《好像有人发奖》,斯坦格鲁普的《危险的接吻》等。剖析资产阶级社会危机的政治电影有揭露身居高位的国家宫员贪污受贿的《警察》,以悲观色调描绘丹麦未来的《谁杀害谁》,表现试图以恐怖手段阻止在丹麦进行核试验的《狙击手》等。
把社会政治主题作为背景处理的侦探片和惊险片有《19只红玫瑰》、《相貌相同者》、《钱袋或生命》等,这类题材的电影当时很受观众欢迎。
改编本国文学作品的影片有《失踪的官吏》、《大地是平坦的》、《山上的耶柏》、《男爵》等。这样题材繁多的电影自然会培养出一批出色的演员,奥里格、涅尔毕尤、海尔姆特、斯普洛格尤、海尔茨、本格尔、克里斯登森、奥列森等都是这一时期颇受好评的电影演员。
自1966年哥本哈根成立了电影学校培养导演、摄影和录音人员以来,丹麦电影不断得到发展。1970年专给青年导演提供创作基地的“沃尔克绍晋”组织的成立更刺激了丹麦电影的大发展。1981年丹麦就拥有了16家电影公司,还有许多独立制片人。1982年,丹麦年产电影15部,并建有400家电影院。
3.美术-用手勾勒的佳作
布罗默文化和克罗斯特隆文化是丹麦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他们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在这两处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打磨精细、形制规整的燧石工具。到了新石器时代,丹麦文化得以同欧洲大陆文化同步,斯诺雷凯拉米克讷人的绳纹陶器是这个时期最有特点的陶器。之后,陶器的纹饰更加丰富,云雷纹、涡卷纹等不断出现。公元前1500年,丹麦进入金石并用时代。这一时期手工技艺得到高度发展,出土于特伦德霍尔玛的《太阳赛车》代表了当时美术的最高成就。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在欧洲大陆兴起。稍晚,这一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丹麦。初期,这种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克尔特人和维京人的文化中,他们的主要作品是金银器皿和木刻小像。11世纪以后,以德国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为主的欧洲大陆艺术形式经吕贝克地区传入丹麦,并与其原有的文化形态融合,形成这一地区独具风格的基督教美术。
12世纪之前,丹麦的教堂建筑基本为木结构。12世经开始,石灰石、花岗石成为教堂建筑的主要材料,建筑形制是墙体厚实的罗马式样。
12世纪末期,丹麦出现了砖结构的修道院以及一些在早期教堂基础上改建的宗教建筑,但到目前为止,这类建筑保存完好的只有赫尔辛格修道院。
随着教堂的兴建,雕塑艺术得以繁荣。公元1200年,丹麦出现了西兰岛和耶灵两大雕塑中心。这里主要生产供奉于教堂的木雕和作为建筑装饰的浮雕,雕塑内容多为基督受难、圣母玛丽亚和众使徒的形象。安放在罗斯基勒主教堂内的玛格丽特皇后陵墓中的雕塑,受到德国哥特式雕塑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风格特点。15世纪时,祭坛雕塑成为主要的艺术品,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德国雕塑家C.伯格设计的欧登塞主教堂祭坛雕塑和H.布吕格曼设计的石勒苏益格主教堂祭坛雕塑。
与雕塑相比,丹麦绘画的发展比较晚,直到15世纪大多数教堂内才出现湿壁画和少量的木板祭坛画。这时的绘画艺术水平高低不齐,其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当数罗斯基勒主教堂的天顶画《三王朝拜》和坐落在默思岛上的法内非尤尔教堂的天顶画。
在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代的宗教改革之后,丹麦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大规模的公用和民用建筑-快速发展起来。在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丹麦建筑受到荷兰文艺复兴建筑样式的极大影响,修建了哥本哈根城堡和赫尔辛格的卡隆堡等杰出建筑。到18世纪初期,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传入丹麦,哥本哈根歌剧院及腓特烈堡皇宫就具有明显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特征。1754年,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成立,大量有成就的美术家都云集在这里。阿曼林堡广场的设计者N.埃格特沃和罗斯基勒宫的设计者L.图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建筑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雕塑和绘画却沉寂了很长时间。大部分雕塑家和画家都是受聘于宫廷的外国人,而那些雕塑仅限于皇家贵族的陵墓雕塑,绘画也主要用来作宫廷的内部装饰。直到17世纪初,日益繁荣的城市经济才使西兰岛、日德兰岛和哥本哈根等重要城市和地区出现了雕塑、绘画作坊,他们承接的祭坛、唱诗坛和墓碑装饰订件也日益增多。
随着丹麦与欧洲大陆的交流日趋频繁,来自欧洲各地的艺术影响也更为显着。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地的艺术家在丹麦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和绘画遗迹,较具代表性的有佛兰德斯雕刻家迪厄萨特作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像》和《腓特烈三世像》;法国雕塑家拉穆勒作的《克里斯琴骑马像》;比利时雕塑家凯利努斯为丹麦贵族雕塑的大量纪念性肖像。在绘画领域,丹麦画家曼德尔和武克特斯的绘画中具有典型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其中武克特斯的《丹麦王子肖像》具有深厚的色彩表现力;克罗克和科夫勒的绘画风格则受法国画家普桑的影响较大,他们大胆地将历史题材引进天顶画中;肖像画家瓦尔和图舍则受德国画风影响较大,表现极为细腻。皮洛的绘画以色彩着称,他的一系列宫廷权贵人物肖像画颇受称道。
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是新古典主义时代美术家聚集地。哈尔斯多夫曾就学于巴黎和罗马,他设计的腓特烈五世寝宫和哥本哈根一些豪华宫殿代表着新古典主义的最高成就。汉森是哈尔斯多夫的学生,他以复兴古典建筑为己任,设计建造的奥尔·雷底主教堂、市政厅和法院是新帕拉迪亚风格的典苑,流行一时。
阿比尔德文是较有影响的画家,曾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年轻时的托尔瓦德森在艺术上曾受过他不小的影响。而托尔瓦德森后来成为了成就卓着的雕塑家,他的学生比森在雕塑方面也有比较大的成就。《凯旋战士纪念碑》是比森转向现实主义后的代表作。
19~20世纪丹麦在经历了新古典主义之后,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建筑方面,浪漫主义的建筑样式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建筑中吸取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建筑师赫霍尔是这方面的代表,他采用哥特式建筑的某些原理设计了哥本哈根图书馆。斯托尔克和尼罗普等也是这一时期建筑师的代表。1930年,丹麦兴起了现代建筑运动,国际风格样式的公寓、住宅、工业建筑和文化设施在市镇建筑中不断涌现。建筑师科佩尔、沃勒特、乌特松和瑟伦森等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雕塑方面,浪漫主义在反对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不断从民间艺术和中世纪木雕中寻找新的造型因素。托尔瓦德森的学生弗雷温就常常采用学院派的手法表现文学题材。耶里考年轻时曾游学罗马,后来也开始反对新古典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象主义雕塑家尼尔森深受法国雕塑家罗丹和马约尔的影响,其作品坚决反对学院派的传统,开启了丹麦现代雕塑的新纪元。自此之后,丹麦陆续出现了自然主义雕塑家比约、凯尔;非客观派雕塑家海鲁普;钢材科雕塑家雅科布森等现代雕塑大师。
19世纪,丹麦的绘画在不同阶段受到了欧洲各种不同绘画流派的影响。首先是荷兰大师画风的影响,到19世纪中期是德国杜塞尔多夫画派的影响,之后是以法国为中心的现代流派的影响。这期间,丹麦的肖像画和风景画发展最快,埃克斯贝尔是肖像画中的佼佼者,松讷、伦德比、斯科夫文尔等则是风景画的大家。19世纪末,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很多年轻画家纷纷效仿,其中非利普森成就突出,他能娴熟地运用印象主义手法创作风景画。而吉尔辛、斯瓦讷、鲁德等也是印象主义画家中的重要成员。印象主义向后发展,出现了后印象主义的画家,韦埃就是一位擅长采用象征手法作画的后印象主义画家。进入20世纪后,丹麦的绘画更紧随欧洲大陆的步伐,“拒绝者沙龙”等画家组织相继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立体主义社”成立,创建者是画家伦斯特勒玛和斯万讷。1938年,抽象超现实主义运动兴起,画家约恩、雅科布森,雕塑家海鲁普等人积极投身到运动当中。40年代后,还出现非客观画派,其代表是耶伦森和延斯等。此外,民主和地方绘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代表作家是厄勒、赫斯特、默勒等。
知识小百科
“右手拎着鱼的妇人”
右手拎着鱼的妇人是纯石打造的石像,约80公分高,胖胖的妇人包着头巾,穿着长裙,右手拎着一条方扁的鱼。雕像面对着的一幢建筑就是19世纪着名的鲜鱼交易市场。从这里沿着新港运河走回新国王广场,便可看到广场边的国家剧院门口,坐落着两尊巨大铜像,这两人是丹麦的剧作家和国歌作者。
第三节丹麦建筑风情
丹麦之所以让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如此迷恋的主要原因,就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种激发安徒生创作世界着名的美丽童话的氛围和景观。丹麦乡村的美丽和宁静,衬以众多的庄园和古城堡,开阔的乡间公路旁那如图画一般古老的乡村教堂,还有那些独具丹麦风味的小餐馆,显示出一种迷人的北欧风情。
1.精美的丹麦设计
走在丹麦的大街小巷,最能打动你的一定是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
古朴的城堡、现代化的大厦、小巧别致的别墅交相辉映,把人带入一种如诗如歌如童话般美丽的世界。丹麦人是注重创意和特色的,他们从法律上规定房屋设计要敢于创新,避免雷同,所以即使是走在丹麦的住宅区,你也绝对看不到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楼房。丹麦的建筑设计是名副其实的百花齐放。
把美观和实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艺术性充分地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是丹麦的建筑家和设计师们开创的一种优良传统。在这种传统的滋养下,丹麦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大师,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乌特松。他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以贝壳式建筑享誉全球,他还和儿子杨·乌特松一起承担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和建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