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放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机会,网络的匿名性与便利性更使民众表达自己的真实声音成为可能。但是言论表达相对自由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并见证了普通民众公共精神的成长;另一方面它也成为网民放大和发泄怒气、怨气的最佳出口。
在互联网上,许多人成为“网络暴民”,或断章取义,或借题发挥,或谩骂讽刺,或言辞激进,或地域攻击,或跟风起哄,他们的发声汇聚成一股股的话语暴力洪流,最终让网络变得泥沙俱下、乌烟瘴气。
还有一些网络信息发布者,为了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不惜在标题上大做文章,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最明显的例子,《环球时报》曾发表社评,标题是“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腾讯网当天转发该文时,将文章标题改为“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
结果招来网络上骂声一片。故此,对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弥漫的“戾气”,我们务必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地对待,忽视或轻视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暴力文化无孔不入
时下,暴力文化无孔不入。网络、影视中诸多关于暴力革命的描写、弘扬暴力美学的场景比比皆是。当权力成了行恶者的勇气,财富成了行恶者的胆气,不仅颠倒了社会的文明规则,更是对社会发展的反动。在一个彰显和谐的制度框架下,在一个有明确法律的社会中,出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无疑是社会的倒退。只有全社会都慎用暴力,都以暴力为耻,形成社会性的对暴力的反思,社会性的戾气才有可能逐渐消弭。
社会戾气的化解对策
消除社会戾气,关键在于疏而非堵,而且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堵无可堵。要疏导,则必须确定并消除戾气的根源,理顺社会症结、厘清社会矛盾。应该说,戾气的产生之诱因,既有经济的,也有文化和社会的,更有个体的偶然因素。因此,化解社会戾气要全方位系统性地来解决。
遏制腐败约束权力
造成绝望和导致暴力的许多方面原因都与腐败作风和权力滥用有关,都源自不受规制的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导致社会不公,影响社会心理失衡,最终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暴戾。
从政府角度看,化解社会暴戾必须使权力得到控制,使腐败得到遏制。要努力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规则,限制公权对私权的侵犯,限制强势集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掠夺。努力构建法治社会,维护司法公正,大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让法治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作为公民,应该通过社会参与和积极、合法的行动保证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而这对权力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放松紧绷的神经,放开紧握的拳头,向社会开放合法性空间,让公民社会正常发育。
创造公平发展机会
社会要和谐,不在于结果的平等性,而在于机会的公平性。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化解社会戾气的根本之策,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当前,我国市场体制尚不完善,政府部门权力很大,司法独立性的缺乏更加剧了寻租问题。结果,那些拥有政府关系资源或更善于拓展关系资源的人,就成了现有体制最大的受益者。此外,由于电信、石油、金融等大量国有企业掌握了垄断性或准垄断性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发展机会的不公平性。因此,要坚持进行改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寻租空间,打破垄断,真正建立公平、自由、开放、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结构方面,要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体系,疏通向上层流动的机制,努力壮大和扶植一个中等阶层。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富往往垂青那些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皆堪称典范。抛开前些年广为争论的企业家“原罪”不谈,公众对现阶段富豪财富合法性依然存在相当的疑问。
因此,政府或强势阶层要在消解社会戾气中尽最主要责任。政府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关注和扶助弱势群体,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社会纠正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出身、教育、个性、努力、机遇等因素的差异,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自由竞争之所以有效的重要机制。但是,在维护自由竞争和私有财产的同时,也必须建立有效的社会纠正机制,避免财富过度两极化,影响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尚未开征作为收入分配重要纠正手段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纷纷将全部或部分股份转让给了子女。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美国最高50%的遗产税税率大大鼓励了富豪的慈善捐赠,不仅是财产层面的转移和分配,更形成了整个社会关怀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氛围,缓和了社会的阶层矛盾,使社会戾气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化解。
着力化解民生压力
当前,房价、医疗、养老、教育使广大民众皆感“压力山大”。房价飙升,房价收入比不断攀升;居高不下的医疗、教育、养老费用更是成为沉重包袱。一旦部分人群因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只能不断压缩消费欲望,就容易导致绝望情绪和性格扭曲。而与越来越多蚁族相伴而生的是富豪的高调炫富、宝马撞人,尤其是诸如“郭美美”们的现身说法,更容易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我国很多富豪渴望拥有巴菲特的财富,却没有他生活俭朴、慷慨捐赠的人生境界。在快速的GDP增长衬托下,不少年轻人感觉被社会边缘化,陷入相对贫困。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担起应有的责任来。
建立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和渠道
“怨气充积,必有任其咎者。”应该说,消极的社会情绪往往生成于不良的社会问题。纾解怨气,最对症的药方还是对接现实,正视和解决社会问题。不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固然是“解怨之本”,但解决深层问题需要时间过程,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是疏导情绪的现实之策。
邓小平同志曾形象地将疏导社会情绪称为“出气”,强调“群众有气就要出”“有气就能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我们要更理性地看待和纾解怨气。“怨”中固然有不满、有偏执,但也有关注、有期望,只有将之视为民情民意的重要信号,大力解决好百姓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各利益群体确立明确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的合法渠道,不断拓宽边缘群体主张权利的路径,才能化怨气为共识、变情绪为力量。
疏导公众情绪凝聚核心价值
如何驱散网络戾气?首先要自觉拒绝“标题党”;其次要防范“网络水军”;最后还要释放“正能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社会戾气的监督和“唾骂”;社会戾气出现后,治理就成为迫切的需求。要加强网络管理,充分利用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营造文明、理性、开放、畅通的网络环境。
此外,社会成员之间也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积累和善友爱,宽容以待的智慧。
最后,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祛除社会戾气,重塑社会共同观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