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为目标,近年来,浙江省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一直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刑事发案数逐年下降。在严打整治同时,还大力加强街面巡逻、社区群防、重点部位监控、卡点堵截、区域警务协作、网络空间管控“六张网”建设,织严织密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最大限度遏制滋生违法犯罪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2011年10月,杭州市公安局学习借鉴香港先进警务经验,组建治安防控机动队。150名特警分3个班次24小时全天候在街面巡逻,与分局巡特警大队、派出所110巡逻车遥相呼应,加强治安管控。一年来,路面见警率、管事率提升了,社会治安事件发生率下降了。
杭州市新建立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集网格化、动态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为一体,带来了治安面貌大变化。2013年前5个月,杭州市抢劫、抢夺案件和入室盗窃案件大幅度下降,其中1299个封闭式社区三分之一零发案。民意调查显示,目前,杭州市民安全感97.69%、满意度95.16%,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杭州因此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007年,金华市整合各方应急处置资源和力量,成立了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将公安110、消防119、交警122、卫生120、工商12315、城管96310等多个部门的报警接收平台合并为新的110。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之后,一拨110,75家联动单位一呼百应。平时动态防控,急时联动救助,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天1000多个货运集装箱销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金流量达2.87亿元。人口、资金、货物大进大出,治安状况却井然有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5万多个遍布大街小巷电子探头的24小时监控。当地群众说,对好人来说,它增添了安全感,对坏人来说,它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平安建设中,浙江省重视信息化建设。目前,全省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监控摄像头12万个,社会单位自建的监控摄像头90万个,形成了全省视频信息大联网体系架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视频信息资源全省共享。2013年前5个月,全省公安机关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429人,协处治安案件17887起,协破刑事案件18364起。
宁波市81890社会服务平台是一个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渠道,每天无偿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信息服务。11年来,81890解决求助事项500万余件,提供服务信息量4000万余人次,引得全国100多个城市前来学习借鉴这一“宁波经验”。
浙江各地还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室建设,目前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全省11个市、71个县(市、区)建成81890、96345式公共服务平台,共建立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工作终端35000余个,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
法治文化为平安浙江聚集正能量
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发表《弘扬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浙江”》的文章,强调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从那时起,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成为浙江各级政法机关在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努力方向。
潜移默化建设法治文化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优化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法治实践,实现了从灌输式向渗透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从“小普法”向“大普法”的转变。
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普法茶楼、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街区……在浙江,许多地方建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他们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资源,将法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浙江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等有机融合,扩大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扎实推进富有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浙江省还探索把法治文化与休闲旅游、与地方文化、与自然资源、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全省涌现了一批如“钱江新城法治汇”“运河普法一日游”“法治文创中心”、法治文化“季风行动”“法治动漫大赛”等法治文化精品项目和品牌,集地域性、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
以政法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浙江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公安文化建设,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文化理念,提出并实施“全警参与、共同受益”的策略,文化组织体系日益健全,文化阵地日益扩展,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在浙江公安系统,警营文化不仅仅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更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杭州,在温州,在湖州,在嘉兴,在丽水,许多地方按照“一队一特色,一警一爱好”之要求,搭建文化走廊等方式,加大对办公场所的文化改造,展出民警的摄影、书画、诗歌等作品,建起了一批警察文化墙、民警艺术长廊和公安历史荣誉室,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民警们的情操。
2009年、2011年,浙江省先后两次开展评比活动,共表彰25个法院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共有75个法院创立有法治文化刊物。
在平安浙江建设中,浙江省许多地方注重平安文化建设。如义乌市把平安创建活动与平安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广和谐安宁的平安价值观和平安理念。嘉兴市在2003年就编印《嘉兴综治》,刊登平安综治建设相关文章,展现平安建设和平安文化成就等。
借助新媒体传播法治文化
2011年3月,浙江省在全国省级司法行政系统最早开通官方微博“浙江普法”,目前浙江省各级普法机构已开通官方微博155个,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普法“微博集团军”。他们还创办了“浙江普法”手机报,通过免费赠阅方式,将最新法治新闻信息,传递到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法制宣传工作者等群体,实现普法平台向移动通信领域的延伸。
在金华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微博江湖中,有这么一群微博达人,坐拥粉丝上百万,而他们的身份是警察。2013年4月,公安部通报表扬了成绩突出的地方公安机关政务微博和民警个人工作微博,金华公安微博群获奖数和档次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义乌经侦”荣获全国20个成效突出的基层科所队公安政务微博之一,浙江省公安机关获此殊荣有两个。武义县公安局民警王于京荣获全国20个成效突出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之一,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民警。
2012年5月30日,浙江省公安厅对门户网站进行全面改造,全速启动“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全力打造网上办事服务新功能,全面拓展警民互动新举措,使浙江公安门户网站成为集为民服务、公安宣传、新闻发布、政务公开、警民互动、警务资讯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新平台,多项功能走在全国同类型政务网站前列。开通一年来,以日均19万的访问量累进,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已达9298万次。
网站、微博、手机报、微电影,这些新兴媒体使法治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远,也使法治文化在浙江大地传递放大,为平安浙江建设聚集释放出巨大的文化正能量。
政法机关全面参与环境联动执法
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这是曾经摆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早在2002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就制定了建设绿色浙江目标。
2003年,制定《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至今一直在认真实施。
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随着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战略目标的逐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浙江省各方面建设发展进程,这道曾经的难题,如今已有了清晰的答案。
生态建设成为平安浙江重要内容
浙江省省长李强指出,“浙江省山清水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位居全国第二。浙江的许多城市都是旅游景区,许多农村都是美丽乡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这就是政绩,这就是发展。”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说,围绕“美丽浙江”建设目标,浙江省在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中,把生态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平安作为平安浙江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来追求。
较早立法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近年来,浙江省涌现的一批又一批“最美生态乡镇”“美丽乡村”,不仅记录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美丽的轨迹和亮点,也使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坚实的步伐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最近出版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显示,浙江生态文明指数目前名列全国第三。
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制度和举措保障,更有地方立法提供法律保护。杭州西湖和西溪湿地、绍兴鉴湖、温州三垟湿地,浙江都制定颁布了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为其守护。到2013年4月,浙江省级现行有效法规共178件,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法规达50件左右,超过了全部法规总数1/4。此外,以省会城市杭州为例,现行有效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0余件,包括3件保护西湖生态的法规和1件保护西溪湿地生态的法规。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处长何晓明介绍,浙江省对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保护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全省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规主要分为四类:环境保护类,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资源保护类,如水资源管理条例、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等;特定区域性法规,如鉴湖水域保护条例、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法规,如河道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
政法机关参与环境治理
生态平安,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浙江省政法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认真履职尽责,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对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
2011年11月7日,平湖市人民法院受理全国首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原告身份,请求法院判令嘉兴市绿谊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等5被告,赔偿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1万元。
检察机关认为,这5家企业严重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构成共同侵权,依法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经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这一首例环保公益诉讼案以和解告终,被告企业赔偿了54万余元。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一直得到全省政法机关的大力支持配合。
政法机关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介绍,近年来,全省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加大行政、民事、刑事追责力度。其中与省高院联合开展环保非诉案件强制执行工作,与省检察院联合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建立起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机制。
目前,全省11个市已全部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联络室,已有84个县(市、区)设立了环保工作联络室,建立健全了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
2012年6月21日,浙江省环保、公安机关首次启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月,共联合执法检查418次,检查企业2753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98起,刑事拘留5人、治安拘留74人。徐震介绍,近5年来,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72万件,罚款18.99亿元。
2011年开始,全省还实行环境违法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
2013年,浙江共查处案件9402件、处罚金额4.23亿元,挂牌督办环境污染问题15件。其中,移送公安案件数674件、行政拘留470人、刑事拘留367人。而从全年环保成绩来看,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2.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1%。
顺势而为——网络反腐让中纪委走到台前
在十八大以来的新一轮反腐风暴中,网络的发酵催化作用明显加大,网络反腐将社会力量引入反腐工作中,已成为发现腐败的新方式。此前,继2008年6月26日开通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88后,中央纪委监察部2009年10月28日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以进一步拓宽信访举报渠道。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赵洪祝到网站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