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贵阳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贵阳市将采取发展“三圈经济”、着手进行区划调整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双核三片”的城镇空间布局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立足现状,贵阳市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千米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到2015年,建立更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2011年3月1日,《贵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贵阳市告别规划工作城乡二元分治模式,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系。《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把贵阳市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城市、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西部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的同时,提出到2015年,贵阳中心城区320万人以上。贵阳市在《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优化资源要素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战略部署。
2014年5月15日,2014年贵阳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数据显示,贵阳市城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率达到72.1%的较高水平。但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不断扩增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贵阳市城乡建设工作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城乡宜居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建设质量和水平。一是坚持规划龙头地位,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要提高规划水平、注重功能配套、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上水平、有品位。二是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打造城市特色。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注重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突出关键和重点,带动城乡建设全面推进。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省际高铁、市域快铁、畅通工程二期、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四是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城乡宜居水平。
要坚持“地上”和“地下”、数量和质量、城市和农村并举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政、交通、教育、医疗、商场、居住等重要功能,优化水、电、气、讯等基本要素保障。五是围绕转型升级,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要突出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重点产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加快城乡建设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创新完善户籍、就业、住房等制度,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异地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好城乡建设“人、地、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会议要求,要把城乡建设放在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位置,统筹处理好规划、建设、管理的关系,提高城乡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统筹处理好开发、经营、保护的关系,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统筹处理好老城、新区、农村的关系,通过疏老城、建新城、带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层次,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
贵阳是王阳明心学的发源地。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的城市精神。这些年来,围绕是先发展经济,还是先保护生态,一直存在争议,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一直是困扰城市决策者多年的问题。贵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从2009年开始,贵阳搭建平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围绕生态文明实践交流和对话,引起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世界政要的关注,贵阳生态文明实践牵动了整个世界绿色发展路径的神经。
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2009年,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并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此后于2010、2011、2012年连续成功举办3届。2013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有力平台。
从贵阳到世界,生态文明实践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从一个独辟蹊径的地域性探索,到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实践的展示平台,再到引起全世界目光的关注,生态文明的贵阳实践优势和影响力正在凸显。
规划创新
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之后,贵阳可以说是我国首个明确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施政纲领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贵阳确立“环境立市”、发展循环经济、到建设生态经济市、再到战略性地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目标,一条依托生态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路在贵阳全面展开。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贵阳的四大战略定位、两大阶段目标、四大功能区分、五大产业体系。实施《规划》,将有利于促进贵阳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优化空间格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等方面着手,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到2020年,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空间开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在生态文明的高度上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贵阳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贵阳市国土空间开发有了更先进的理念指导、更积极有效的推动力和制度保障,为生态文明视阈下优化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积累了宝贵的区域实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是尊重自然,合理布局。二是顺应自然,智慧利用。三是保护自然,提高容量。
四是绿色发展,人地和谐。五是分类实施,提高效率。六是空间管制,控制强度。
2008年,贵阳市根据分类指导的方法,制定了《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形成与优化是一个长期演进过程,未来贵阳在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中依然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贵阳再次迎难而上,在新一轮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践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功能分区方案,推行形成高效集约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在此基础上,《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贵阳市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的总体部署,强调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永葆贵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产业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历史经验证明,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肇始于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探讨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之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产业结构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相结合,以系统化、生态化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从而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环境损害最小化和废物循环利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基础。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某一区域的生产技术结构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生态化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贵阳正全力以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绿色经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六大生态产业体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完善、丰富和发展,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征程。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是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历史使命。
未来10至20年,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的地区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一个曾经饱受“酸雨”之苦的城市,贵阳从生态格局的不断优化着手,进一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物源头整治,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健康安全友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生态宜居
生态学意义上的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动力,自然系统是基础,社会发展是目的。
系统的协调就是要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继而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自然可持续。城市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题中之意。
截止到2013年,贵阳市先后编制和修订了10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96总规”)实施期间,为确保下一轮总规能在2010年前完成,2006年年初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这次城市总规修编,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对“96总规”进行修编时,贵阳市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结合贵阳市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特点,中心城区在2020年将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在规划所打造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城市特色中,暗含了生态、人本、特色、统筹、经济的规划理念,使之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