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说这么做就毁了你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弄拙成巧”!但不能忍,绝对会使你的事业造成某种程度的中断。大部分的事实是,不能忍的“因祸得福”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要到中年了,才会感叹地说:“那时年轻气盛啊!”其中的关键倒也不在于这种不能忍的人命运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谤,他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所以常常形势还没好转,他就垮了。
所以,当有志的年轻人碰到困境和难题时,想想你的大目标吧!为了大目标,一切都可以忍!千万别为了“痛快”而挥洒你如怒火岩浆般的情绪,而“忍”不管对你的大目标有多少助益,但对你本身绝对是有好处的。
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你能忍第一个问题,你便学会了控制你的情绪和心志,以后碰到大的问题,自然也能忍,也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无往而不胜。
与人交往应审时度势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
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要想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学会主动与人交往。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
华伦·巴菲特是世界闻名的股票交易大师,几年来一直与比尔·盖茨在富翁排行榜上争夺冠亚军的位置。有人认为,巴菲特似乎不大可能与比尔·盖茨结为好友。这位66岁性格奔放的理财家已经当上了祖父,只是在最近才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
比尔·盖茨说:“多年来我一直尽力琢磨如何才能诱惑巴菲特使用个人计算机,甚至提出退位让他来干。他并不感兴趣,后来之所以改变了态度,是因为有一天他发现可以用联机服务与全国的朋友玩桥牌。最初的6个月,他回家后连续玩几个小时。尽管他还竭力躲开技术和技术投资问题,可他一旦试用计算机,就着迷了。”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一项共同的爱好是打桥牌。一次,比尔·盖茨带着梅琳达和他们的女儿飞往旧金山去探望巴菲特夫妇,结果是下了飞机后他们一口气打了9个小时的桥牌。
他们喜欢一起去度假。巴菲特最喜欢讲的故事就是,1995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组织了7对夫妇前往中国旅游。“我们有一段时光是在长江上的一艘游艇中度过的。这艘游艇共有5层,通常情况下要载上百人,”巴菲特说这话的时候,仿佛像一个孩子在描述迪斯尼世界的神奇。“每天晚上梅琳达都安排不同的活动。他们在舞厅里唱卡拉OK,并表演莎士比亚剧的片段,还有一些小把戏,如猜测我们吃了多少顿饭。猜中者由梅琳达和比尔·盖茨发奖。”巴菲特说,“在放松的时候,比尔·盖茨很有幽默感。”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始终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创业者的财商智慧通过关系得到最大的发展,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其实,生活中的多数人之所以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这样,即使他们生活在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孤寂。因为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从来不做交往的始动者。
着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值得与我们交往。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处于人际交往的瓶颈状态。
同时,在交往过程中,基于各方面因素,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因为,交往过度的人由于交往对象多,交往时间长,他们的交往期望也低。他们之中,有的人是为交往而交往,根本没有明确的交往目的;有的人甚至把交往当作做生意、搞交易,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好处,根本不考虑人际间和谐亲密的精神境界。他们与人的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交往的质量极其低劣,既不讲人格吸引,也不讲深层进入。此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交往失败者,从而造成厌恶交往的恶性循环。
同样,一些人交往对象太少,交往周期太长,他们采取的方式也极其死板,机械简单,这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是不利的。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是在重复某种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据交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此时,他们交往的意向极为被动。他们从不主动参与交往,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往对他们来说,已经麻木了。
总之,我们不难明白,如果交往过度,人们会对交往产生反感,从而转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们会感觉若有所失,产生孤独感,从而又转向交往过度。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恶性循环,使许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个生活不得安宁。因此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于交往。
所以要防止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的两种偏向,充分发挥交往的积极效应,探求交往的合理模式、方法和技巧,从而以此为交际网络创造、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不要轻视他人
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想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社会是由人际关系组成的一个网络,因此处理好自己与朋友间的关系,得到朋友的信任与帮助,这非常有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想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这种说法道理何在?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他们就有了一种视自己为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嫉妒心理。
纽约市中区人事局人缘最好的工作介绍顾问是亨丽塔,但是过去的情形并不是这样。
在她初到人事局的头几个月当中,亨丽塔在她的同事之中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每天她都使劲吹嘘她在工作介绍方面的成绩、她新开的存款户头,以及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我工作做得不错,并且引以为傲,”亨丽塔对拿破仑·希尔说;“但我的同事不但不分享我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我渴望这些人能够喜欢我,我真的很希望他们成为我的好朋友。在听了你提出来的一些建议后,我开始少谈我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他们的成就告诉我,比听我吹嘘更令他们兴奋。现在当我们有时间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我就请他们把他们的欢乐告诉我,好让我分享,而只在他们问我的时候我才说一下我自己的成就。”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成就也要轻描淡写,我们要谦虚。如此,我们就永远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比尔·盖茨说:“跟我们爱自己相比,我们实际上不爱什么人,当我们爱友甚于爱己时,我们只不过是在遵循自己的趣味和喜好,然而,正是靠这种惟一的爱人胜过爱己的友爱,友谊才可能是真实和完全的。”
在与人交往中,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
记住,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
有一位年轻的伦敦律师,他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后来,这位律师回忆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名声显赫、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因此,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这样教导他的儿子:“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而事实上,在当今这样一个商业信息时代,有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都会坚持所有对他们有利的事情,而对于会损害到自己利益的事,一件也不肯做,而且,这种倾向已日趋严重。
正当地谋求自己的利益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事事时时采取利己主义,在人际关系中一定会失败。不可否认,这种利己心理不论谁都会有,但是如果我们能稍微地改变一下做法,不要一味地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大有改善。
帮别人获得利益,最终这个利益还是会由自己获得。这种“先义后利”的观念,是追求完美人际关系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在做事情之前,先考虑别人的利益,等别人获得了利益之后,再谋求自己的利益。朋友之间,让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如果能顾全彼此的情谊,就可以使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奉献精神,对方对你也会真心对待。
每个伟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许多朋友的支持。没有人是自己一个人达到事业顶峰的,假如你决心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千万不能忽视他人的帮助。
掌握拒绝的技巧
“拒绝得体”是拒绝艺术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人知难而退,它能让人心情顺畅。
现在我们提倡竞争,目的是充分释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但越是竞争,越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越需要浓厚的人情味的调谐。
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请你帮忙,以一件你极为讨厌或很难办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你有高超的婉言拒绝的本领。而“拒绝得体”是拒绝艺术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人知难而退,它能让人心情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