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玉志
其实,不管何人,也不管有何种背景,人生道路绝对没有笔直的。坎坎坷坷、弯弯曲曲才谱就了人生那首平凡而动人的歌,流芳千古仍令人陶醉。
1946年秋,西南联大毕业的汪曾祺只身来到上海。他想得很好,也想得很美,因为以他26岁的年龄,在上海谋一份差事还不至于太费劲。所以,他在寻找工作的间隙,还忘不了读几页书,一来为了维持自己平静的心,二来为了在文字的甘霖里沐浴。
弹指一挥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兜里的银两日益减少,距离囊中羞涩并不遥远。然而,原先认为不费事就能找到的工作到现在还是镜中花,丝毫没有着落。
汪曾祺从灰心丧气到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撕毁了自己的手稿,还摔了一只茶杯,认为老天爷是要在大上海给他一条绝路。
后来,他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绝笔信。信投进邮筒,他便拎起酒瓶上了大街,不是醉卧沙场,而是在街头自杀。没想到烂醉于街头没死成,只是很长时间昏昏沉沉地醉着。
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接到汪曾祺的绝笔信以后十分生气,回信不但速度快,而且说话也不客气,简直是当头棒喝: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枝笔,怕什么?
给沈从文先生的信是汪曾祺自杀前寄出的,汪曾祺自杀未遂,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汪曾祺阅罢信,如梦初醒,继而汗颜不已,他开始咀嚼信中的每字每句,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想:是啊,沈先生说的没错。怕什么,自己手里不是还有一枝笔吗?如果是为生存担心,简直是幼稚可笑,连战乱时期的李白都能自我安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己遇到这么点儿挫折就想一命呜呼,难道凭借自己一手好文章会至于困死在大上海?真是荒谬至极。
汪曾祺先生就在那一次彻底醒悟了。他重新振作精神,抖掉身上所有的包袱,不久就在上海的一所民办学校谋到了一份工作。这样,他又可以借教书的闲暇妙笔生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享誉文坛的作品,就是他那时候的杰作。
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你手里有一枝笔,怕什么?不仅挽救了一个26岁青年绝望的心灵,还拯救了一个无所适从的灵魂,为以后的辉煌奠定了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挡的信念,沈从文先生的功劳不可小觑。
26岁的汪曾祺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像浴火的凤凰一样给人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其实,不管何人,也不管有何种背景,人生道路绝对没有笔直的。坎坎坷坷、弯弯曲曲才谱就了人生那首平凡而动人的歌,流芳千古仍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