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是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从1913年到1921年任职。他任职的8年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屠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强权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也是在这一时期举行的。威尔逊是这两次事件的主角之一。
威尔逊于南北战争前的5年生于美国南部的弗吉尼亚州。祖父是北爱尔兰的移民,外祖父是苏格兰移民。英国的家庭渊源使他对英国有深厚感情。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威尔逊出生时,父亲是一位长老会教堂牧师。这种宗教背景使威尔逊的童年在严肃的宗教气氛中度过,并为威尔逊日后的“救世主”思想和理想主义政治哲学起了启蒙作用。16岁时,威尔逊进入长老会严格控制的北卡罗来纳州戴维森学院,在这个学院里,英国历史和当代的著名政治家成了师生们的楷模,威尔逊尊崇的是英国自由党领袖、三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格莱斯顿,他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主张自由贸易和对外扩张政策,与地主贵族集团有矛盾,他的辩才在当时享有盛誉,更为威尔逊所折服。
1875年,威尔逊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对英国政治家的研究更为深入,表现出对政治和政治家的强烈兴趣。作为当时美国大学学生,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辩论中出人头地。威尔逊积极利用普林斯顿的各种辩论会来创造自己的辩论风格,词藻华丽,不时引用《圣经》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力图给人以格莱斯顿式的“政治家风度”。当他的演说才能在大学师生中引起注意后,他认为自己具有当政治家的条件,他写信给父亲,说明自己无意遵照父命当一名神职人员,而决心当一名政治家。多少年以后,父亲还为威尔逊感到遗憾,因为他的儿子竟热衷于政治,而对为上帝服务感到冷淡。
1879年,威尔逊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又到弗吉尼亚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从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后,又进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政治学和历史学,这已是他8年中进的第三所大学,到29岁时,威尔逊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一共受了13年的高等教育,并撰写了一些不错的学术论文。这样的学历使他日后成为美国学历最高的一位总统。
但是,威尔逊并不以他的学术成就为满足,因为他自承他的“内心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雄心和目的——一个政治家的事业”。
当一名政治家,绝不是较高学历和几篇学术论文就能办到的,要靠机遇,要积累从政资本,他告诉他妻子爱伦·阿克森(这是他第一个妻子,1885年结婚)说:“政界的道路要从教育界进入。”颇有“学而优则仕”的味道。这条路子在现代美国是一条通道,可是在当时美国尚乏先例。
1886年威尔逊博士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先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布林·玛尔学院担任历史学和政治学副教授;1888年转到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任教。威尔逊热切希望能到母校普林斯顿这所名牌大学从事教学,这一愿望在1890年9月得到实现,被聘为法律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896年普林斯顿大学建校150周年庆祝大会上,威尔逊得到了发表演说的机会,演说的主旨是:普林斯顿大学必须为国服务,为国服务要有宗教热情。这次演说,大受普林斯顿董事会和有保守观点的校友们的赞扬。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12年中,他完成了许多项研究,出版了几本受到学术界重视的著作,1902年出版的五卷本《美国人民史》被认为是威尔逊在学术上的顶点。也就在这一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董事、美国大资本家克利夫兰·道奇的大力推荐下,董事会任命威尔逊出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威尔逊的就职典礼(1902年10月25日)被称为“美国大学历史上群贤毕至、冠盖云集的一次空前盛会”。特别引人注意的贵宾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老摩根),他从纽约专程前来参加盛典。这位华尔街的巨擘前来捧场,被当时舆论着实渲染了一阵,因为,这可以被看作是威尔逊10年后进入白宫道路上的一个起点。
威尔逊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任期内,对这所以保守思想闻名的大学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比如严格考试制度,整顿学校纪律,实行导师制和使学生中贫富子弟能共同生活的“生活区”计划等。可是他的改革中的某些方面触怒了一些有权势的学生家长,在捐款上压威尔逊,威尔逊在1910年辞去校长职务。辞去校长,看似失败,实为胜利,因为威尔逊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不屈的改革家的名声,而这是民主党在与共和党竞争中所迫切需要的。1910年,威尔逊被民主党提名竞选新泽西州州长并获得成功;1912年,又被民主党提名参加总统竞选。在共和党内部闹分裂的情况下,威尔逊当选为宝座旁落16年后的第一个民主党总统。
威尔逊担任总统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是打着反对垄断的“新自由”旗号进行的,包括改革税率,建立联邦储备银行体系,制定反托拉斯立法,制定限制使用童工等劳工法律。这些改革有积极的一面,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适应和促进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威尔逊的对外政策体现为一种威尔逊式的理想主义和现实条件下的追逐霸权的矛盾结合。在西半球政策上,威尔逊就职后的第一个外交政策声明就是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声明,他发誓“美国今后决不再以征服的方法来增加尺寸领土”,以“培植友谊和博得我们中南美洲姊妹国家的信任”。但实际上,在他任期中(1913—1917)美国对西半球国家的干涉也创造了空前纪录。他的西半球政策的根本考虑,就是要建立美国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巴拿马运河的绝对控制权。
再拿对华政策来说,从华盛顿到胡佛的140多年间。美国经历了30位总统,其中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威尔逊。威尔逊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则还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竞争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威尔逊与日本之间,时而斗争,时而妥协,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以牺牲中国利益而求得与日本妥协,以缓和日美矛盾。在对待“二十一条”问题上是如此;1917年的《兰辛—石井协定》也是如此;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把中国作为强权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当做他在巴黎的一场巨大的国际政治赌博中的一个筹码,更是充分暴露了威尔逊对华政策的实质——口头上的友谊、正义,行动上的极端利己主义。
威尔逊一生政治生涯的辉煌顶点是1919年的巴黎和会,他的政治生命的悲剧式的终结也始于巴黎和会。1914年欧战爆发后,威尔逊提出“让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来迎合美国社会的孤立主义情绪。在交战双方互相厮杀两年九个月之后,威尔逊经过精心策划、动员舆论,于1917年4月把美国带进了这场帝国主义大战。威尔逊使美国参战从而加强了在争夺世界霸权中的地位。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这个以冠冕堂皇的词句写成的十四条政治原则,是概括威尔逊个人的理想主义与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相结合的“杰作”。协约国经过激烈争论勉强接受以“十四点”作为向德国提出的停战条件的基础。1918年11月11日,战败国德国在停战条约上签字。1919年1月18日举行巴黎和会。威尔逊坚持亲自到巴黎去参加会议而不是派与其他与会者地位对等的国务卿去。威尔逊在和会开会前三个星期就远涉重洋抵达法国,并到欧洲各国首都和著名城市作了长达20天的访问,宣扬他的和平福音,受到像欢迎“救世主”一般的欢迎,欢迎者绝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饱受战争之苦,听着威尔逊口中娓娓动听的和平经,得到很大安慰并寄以莫大期望。
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受到老牌帝国主义分子如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蒙梭等的抵制和戏弄,使他头上的“救世主”光环很快就黯然无光。他的“十四点”,一点一点被变成帝国主义列强讨价还价的对象,巴黎和会变成了分赃会议,弱小民族被肢解,中国也算是“战胜国”,可是成了另一战胜国日本刀俎上的鱼肉,威尔逊竟成了帮凶。威尔逊看作是和约灵魂的“十四点”中的最后一点“组织国际联合组织”,虽然在和会上得到确认,但是在美国国内遭到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以及有孤立主义情绪的广大公众的反对,国会拒绝按照威尔逊的要求接受国际联盟盟约。威尔逊的身体和精神崩溃了。紧接着在1920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抛弃了民主党。1921年3月4日,威尔逊黯然离开白宫,1924年2月3日病逝于华盛顿,终年68岁。
威尔逊是属于为数并不多的对历史产生影响的美国总统之一,尽管他的政治生命是在失败的气氛中结束的,但是他在国内实行的改革以及他在外交政策上所宣扬的理想主义,仍得到后世美国人民的敬仰。1962年美国《纽约时报杂志》举办的历史学家评选美国总统的投票活动中,威尔逊的得票在林肯、华盛顿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居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