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中学时代,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革命的影响,就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大学里,他研究法学,特别研究哲学、历史;从1837年起,他钻研黑格尔哲学,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很快成为深受敬佩的人物。1841年大学毕业时,他写了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获得博士学位。这篇论文贯穿了战斗的无神论精神。
由于反动的普鲁士政府迫害进步知识界,大学里没有教学自由,所以马克思放弃在波恩大学讲课的打算,开始从事反对普鲁士专制主义的政治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一篇政论:《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普鲁士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1842—1843年,他开始为莱茵资产阶级反对派的报纸《莱茵报》写稿,后成为该报主编。在马克思影响下,《莱茵报》日益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年5月,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燕妮成了他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他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前者阐述了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即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后者指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已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两人确信他们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完全一致,从此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合作。他们合写的《神圣同盟》,着重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唯物主义原理。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来到布鲁塞尔。他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1846年,他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847年初,他在为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而写的《哲学的贫困》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纲领和策略。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创立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使这一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而斗争。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信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使得该同盟的领导人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1847年11月,马克思接受由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宣言》还说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它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驳斥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批判了种种冒牌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新纪元。
1848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从布鲁塞尔来到巴黎,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导职务,与恩格斯一起建立同盟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了在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号召在德国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共和国。4月初,两人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在科伦,马克思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惟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它为反对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把一切反封建的力量联合成一个共同阵线。同时,他还为德国无产阶级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而斗争。他参加了科伦民主协会的工作。1848年10月,他接受了科伦工人联合会的领导职务。在1849年2月巴登一普法尔茨起义期间,他力图使小资产阶级领导力量采取坚决行动。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伦敦。1850—1852年,他着手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了《1848年一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并与恩格斯合写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在这些著作中,他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重要论断,同时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流亡生活极其艰苦。极度的贫困导致他的六个孩子中有三个夭折。只是由于恩格斯在物质上的无私援助,才使得马克思能够完成他的伟大著作。
马克思在五六十年代完成了他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经过大量艰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在1867年9月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一部其影响导致改变世界面貌的著作。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剥削剩余价值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它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在此期间,马克思还写了大量政论,声援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其中不少是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和沙皇俄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扩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重新高涨,马克思又投身革命实践。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思当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和斗争策略。马克思是“国际的灵魂”(列宁语)。为了引导各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他在国际内部开展了反对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他在国际的各种会议上批判了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清除它们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懈努力,第一国际在团结各国无产阶级、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1871年3月18日,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热情支持法国无产阶级的这一英勇创举,并为公社出谋献策,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总结公社革命经验,写了《法兰西内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国际停止活动后,马克思依然十分关心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1875年初,他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批评了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时的拿原则做交易的错误。这篇文章还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他也对法国工人党的创建、美国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十分关心,给予了宝贵的指示。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为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他的伟大思想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