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
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1887—197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高指挥官之一,是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副手,在1944年获元帅军衔,是盟军中军衔最高的军人之一。大多数英国人把蒙哥马利奉为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的继承人,是德国悍将隆美尔的克星,丘吉尔甚至称赞他是“天才的指挥官”;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军人如美国陆军上将布雷德利尖刻地说:“蒙蒂只是三流将军而已。他也从未干出过什么名堂,别人打不赢的战争,他也没有打赢,更不必说打得比别人好了。”蒙帅作古快20年,对他的评价也不像他生前那样截然相反而渐趋客观了。
蒙哥马利出身于伦敦肯宁顿区一个牧师家庭。他在回忆录中自述“童年是不愉快的”,这是由于母亲对他的管教过严,经常挨棍打;对于父亲则充满崇敬之情,对他像朋友,他说:“如果世上真有圣贤,那就是我父亲。”蒙哥马利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宗教家庭中生活,虽然毫无乐趣,但是受到绝对不说假话的熏陶,而且养成执拗的性格。1902年进入伦敦圣保罗学校,学习成绩在前四年很差,第五年经过努力得到了“颇佳”的评语。1907年有点勉强地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以后,成绩也是平平,给同学老师的印象是喜欢吹牛,而且不大遵守校规,几次险遭开除。1908年12月分配到皇家沃里克郡团驻印度西北边境白沙瓦的第一营服役。1914年8月,蒙哥马利成为一名中尉参加英国远征军到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由于表现勇敢获得第一枚勋章并被提升为上尉。在伤愈后又重返法国前线,并担任了旅参谋长,此后一帆风顺,到1918年停战时,蒙哥马利已是中校,年仅30岁。1920年他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但是他对学校的教学采取揶揄、嘲笑的态度,说这些课程“全是胡闹”。学校当局认为他是一个“过激分子”,甚至“有点布尔什维克味道”,但是他的真正性格是:固执的、不墨守成规的、自大的,甚至有些刚愎自用,与同行很难相处,浑身是刺,架子十足,这些方面在日后欧洲战场上相当充分表现出来。
蒙哥马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英国步兵第三师师长,在法国战场上,经受过他的严格训练的第三师表现得十分顽强,出色地完成掩护英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的艰苦战斗任务,并在回到英国前临阵被提升为军长。回到国内后,蒙哥马利担任第五军、第十二军军长和东南军区司令时,坚持严格训练和紧张生活,为的是锻炼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军队,“比德军更善战”。1942年8月,蒙哥马利任在北非的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对手就是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元帅。在8月31日至9月1日的短暂而猛烈的哈勒法山战斗中,蒙哥马利以集中的炮兵火力在猛烈的空军轰炸配合下,狠狠地教训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但是蒙哥马利没有利用这一胜利去扩大战果歼灭非洲军团,据他自己说:“在没有作好准备之前我不会发动进攻。”这一年的10—1月,也就是哈勒法山之战后不到两个月,蒙哥马利又与隆美尔在地中海滨的阿莱曼山交手,再一次重创非洲军团,使隆美尔输掉了整个非洲战役。隆美尔对蒙哥马利手下军队的良好训练素质十分佩服,他在阿莱曼山战斗结束后说:“在夜间战斗中表现出的机动能力显示出他们具有特殊技能,在这次进攻之前,他们一定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训练。”这是蒙哥马利平日坚持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所得到的报偿。此后,蒙哥马利又转战到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在这一地区的战斗中,蒙哥马利同美军协同作战,美国的巴顿成了他的战友和对手,在1943年夏季西西里岛作战中,蒙哥马利和巴顿分别率英军和美军在该岛东面和北面两侧进攻,两支不同国籍的军队竞争谁先进入西西里岛东北顶端与意大利本土相望的墨西拿,负责此次整个战役指挥的盟军统帅英将亚历山大切望让蒙哥马利赢得此项荣誉。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先头部队好不容易在8月16日傍晚进入墨西拿,可是等待他们的是巴顿所属美军的一个团,原来巴顿以交互跃进战术拔了头筹,比蒙哥马利先到了一天。这件事加深了美英两军的猜疑,尤其是巴顿与蒙哥马利之间的恶感。不过巴顿还是赞扬蒙哥马利的指挥才能,他说:“蒙蒂是个强有力的,然而很自私的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认为他比亚历山大强得多。”
经过北非和西西里几次战役,蒙哥马利声誉鹊起,在许多英国人心目中,他是一位足以与咄咄逼人的美国盟军表兄弟相抗衡的人物。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提上日程。蒙哥马利担任了集团军群司令,参与筹划进攻欧陆的“霸王”行动。在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以后,原来想得这一职位的英帝国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大为不满,转而全力支持蒙哥马利指挥整个英国远征军,并由蒙哥马利而不是在英军中资历更高的亚历山大出任盟军副统帅,因为布鲁克知道,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英国军人只有蒙哥马利。对美国也颇心存疑虑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蒙哥马利的坚定支持者。
1944年6月6日登陆欧陆的“霸王”行动开始后,蒙哥马利担任盟军全部登陆部队的指挥官,他所面对的德军统帅又是宿敌隆美尔。参加登陆第一天,英美登上滩头阵地的兵力大致相等,伤亡人数也大致相等。作为统一的战地指挥官,必须不带民族偏见地指挥作战,也就是说不能厚此薄彼,蒙哥马利做到这一点。但是也有人(包括美国将领,也包括英国空军指挥官特德等)认为蒙哥马利在扩大登陆成功的战果方面过于迟缓、惜力。这种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这有一个大背景:英美是反法西斯的盟国,但又是在国际大棋盘上竞争的对手。丘吉尔终于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把美国拽进了对德作战中,美国的军人和物资拥进英伦三岛,几乎要把这些岛压沉了(英国人的俏皮话)。可是从美国军队踏上英国土地那一天起,这两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国家就涌动着不和的暗流。堂堂大英帝国,不得不依靠自己过去的殖民地派兵来救命,孤臣孽子们心存疑虑,一方面想依靠美国的人力物力来取胜,另一方面又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千方百计地要取得局部指挥权。美国方面则明确表示,要按照股份公司的规章,谁出的兵多,谁的力量大,就由谁发号施令。美英在登陆欧洲后的形势是:登陆初期英美各16个师,大致相等。在英格兰准备登陆的有美国9个师,英国(包括加拿大)6个师;在美国本土整装待发的还有61个师,而英国最多只能动员20个师。在一次战役中如果英美损失人数各一万人,美国可以毫不费劲地加以补充,英国就比较费劲,如果各损失十万、百万,美国还可以对付,英国则吃不消了。
在上述大背景下,蒙哥马利用兵的最高原则就是爱惜英国兵力,尽量少牺牲,他宁愿美军多出力、多立功,甚至可以多在报纸上加以炫耀战绩,只要英军可以少死人。蒙哥马利参谋部的卡尔弗坦白地告诉艾森豪威尔的高级助手布彻说:“蒙哥马利和他的指挥官们感觉到英帝国的血及帝国今后的前途这样值得宝贵,以致在战争中再也消耗不起了。”由于战略思想和作战路线的分歧,蒙哥马利与美军将领之间的争执和矛盾接连出现,巴顿与蒙哥马利的关系就像针尖对麦芒,艾森豪威尔作为最高统帅,为协调美英两军关系,基本上是尽量维护蒙哥马利的威信的,但是在渡过塞纳河后向莱茵河进军的战略上,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之间产生了尖锐对立。艾森豪威尔主张“辽阔战线”追击战略,蒙哥马利主张“单一突击”,这样就导致了1944年8月31日艾森豪威尔解除蒙哥马利的地面部队总指挥的职务,由艾本人进行直接指挥,蒙哥马利降到了与美国的布雷德利地位相等的集团军群司令。艾森豪威尔在宣布这一决定时对记者们说:“任何把这件事解释为蒙哥马利将军遭到贬降的人,简直就是不愿面对现实。他不仅是我们的最为亲密的朋友,而且与他共事两年。他是这次战争或其他任何战争中伟大的战士之一,我对他无比钦佩。”可是,蒙哥马利却没有讲这样的冠冕堂皇的话,而且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不放弃由他重新担任单一地面部队总指挥的要求,为此不断对艾施加压力,这件事不断使两人关系更为恶化,甚至成为英美关系中的一个问题。1944年12月30日,马歇尔电告艾森豪威尔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作任何性质的让步。如果你作出这一让步,将会在国内引起极大的愤慨。”在另一方,蒙的要求得到英帝国参谋长布鲁克的支持。事情的结局,当然以蒙的失败而告终,因为艾森豪威尔以撤去蒙哥马利在盟军最高统帅部中的一切职务相威胁。在这以后,蒙哥马利在艾森豪威尔指挥下,出色地完成了要他去完成的作战任务。
蒙哥马利在1958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有一段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他写道:“从军人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说来,我不想把艾克说成是位伟大的军人。如果他确有直接指挥师、军、集团军经验的话,他也许是位伟大军人,遗憾的是他不具备这一经历。不过,他是个伟大的最高统帅,一位军人政治家。我不知道有谁能把盟军结成如此美妙的战斗机器,并能在许多矛盾冲突中保持平衡,而这些矛盾冲突随时都能把风雨同舟的盟军毁掉。”
蒙哥马利1945年任英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1946—1948年任英帝国参谋总长。1948—1958年间在欧洲担任西方盟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高级军职。1958年退役。1976年去世,终年89岁。1960—1961年曾两次访问中国,并曾与毛泽东主席谈话。1961年9月访问中国时提出了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三原则:大家都应当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两个德国;各地外国军队应撤回到本国去。这是对他过去持有的误解中国和陈旧帝国思想的重大改变。综观蒙帅一生的军事生涯,应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统帅、伟大的军人。
最后还应提到蒙哥马利一生洁身自好,生活严肃,不像美国一些高级将帅即使在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拈花惹草,如艾森豪威尔与其爱尔兰女司机萨姆斯比、巴顿与其外甥女琼·戈登等,这也是在欧洲战场上英军纪律比美军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