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蒙教育
人生第一课——也就是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你的孩子,很重要。儿童的心灵充满了天真、好奇,作为父母要切实引导和爱护,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李嘉诚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与他亲密无间、稳健而富有涵养的父亲,是如何常常忍不住紧紧地抱着他(并且抱得很高),是如何常常忍不住地告诉他,他是父亲的骄傲,有他这样一个儿子是多么地自豪。父亲把他满腔的爱心都倾注在了自己身上,并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的,有主见的人。
从五岁开始,李嘉诚就在潮州北门观海市小学开始了他的学子生涯。这是一所简陋得无法再简陋的学校,所有的财产就是斑驳的黑板和粗糙的桌椅,学生们所学的仍旧是“之乎者也”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形成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及道德操行是影响至深的。据说潮州城有这样一个传统,大凡书香门弟的子女,必须品学兼优。特别是身为李氏家族的长子,李嘉诚的身上,既有来自家庭的熏陶,又有来自周围环境乃至学校的压力,再加上他身上本来就有的刻苦好学的遗传因子,他丝毫不敢懈怠,勤奋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父亲身为一名教师,即使百忙之中,也要拿出时间来与儿子共处,有时他与儿子一起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以开阔儿子的视野,增长他的见识;有时,指导儿子的功课,他总是那样的一丝不苟,对儿子的功课他要求很严格,不能出现任何一个大的错误,这对于形成李嘉诚对事业的专注及认真的品质有很大影响,认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在潮州这块治学之风盛极一时,富极一时的土地上,不言而喻,祭孔的习俗是非常隆重的,特别是学生祭孔。望子成龙的李云经当然不会忘记给儿子举行隆重的“进孔门”仪式。李嘉诚五岁那年,入学第一天,母亲边让他喝孔门的三道茶,边告诉他其中的道理,期望自己的儿子进入孔门,勤奋读书,将来能有好发展好前途。
从此,幼小的李嘉诚的心里就有了这样一个信念:决不辜负父母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一定要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2)精神堡垒的建立
但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年幼,心里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和永不气馁的行动,而学习与读书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阶梯,是达到成功之巅的绳索,是通往胜利之门的桥梁。
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有一个面积虽小但藏书非常丰富的小书房——那是他家里的小书库,里面集中着他知识渊博、学问深厚的父亲、伯父、叔父以及祖上遗留下来的藏书。
童年时期李嘉诚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块狭小却辽阔的天地中度过的。每天放学以后他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立刻飞进小书房。他太爱看书了,书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书里那么详细地告诉他许多从来不知道的东西,那么认真地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思考着他的问题,在这里他的全部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使他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至今他还记得,父亲如何引导他走上读书的道路。一天,父亲领他来到这间书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诚儿,这是咱家里几代人的书库,你伯父、我和你叔叔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希望你能认真理解父亲带你来这里的意义,我也知道你能体会为父的深意。”
读书成为了李嘉诚的生命。看书越多,他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便越是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李嘉诚78岁的堂兄、退休的老校长李嘉来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别看嘉诚年龄小,读书却异常刻苦,我看见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着煤油灯读书,很晚都没有去睡。”
是父亲李云经引导他走上了读书的道路,又是父亲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他解释着:哪些是他幼小年龄所不能读懂的地方,哪些他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更令他感动的是,父亲经常陪他在灯下读书,好随时解答他层出不迭的问题,随时给他以精神的鼓舞,随时给他以心灵上的激励。
回忆起自己亲爱的父亲,李嘉诚常常动情地说:“父亲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人,父亲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人格上,永远都给我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没有父亲的悉心培养、没有父亲的指导教育,我是不可能有今天如此的成就,父亲给予我的,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衡量的。”
(3)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苦难面前丧失斗志、丧失信心。”
挫折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会给他带来终生受益的经验或者教训,懂得如何面对挫折与磨难。
1940年的冬天,李嘉诚一家背井离乡,逃往香港。潮州的沦陷使他们流离失所来到香港,这是李嘉诚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折,也是他经历人间苦难的开始。
香港,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初到香港的李嘉诚茫然了。他曾经说过:“小时候,我的家境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父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因此在我心里产生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尽管有纠缠不清的困惑,但李嘉诚还是没有失望,没有失去信心,他仍旧充满斗志地实现自己的学业理想。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进入香港的中学继续初中学业,由于这里使用的几乎都是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复杂的内心世界又增添了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虽然功课困难重重,但是,对于生性倔犟且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挑战。
李嘉诚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补课,或许因为他有天生的敏锐头脑、过人的记忆力,渐渐地,李嘉诚终于跟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
然而正当李嘉诚踌躇满志,刻苦学习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再次降临到李氏一家人头上!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为这个家累病的,他想让学业有好成绩,使父亲高兴。对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段最黑暗的日子。
贫病交加、卧床不起的父亲,视李嘉诚的学业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他在病中一直记挂着儿子的学习,多次嘱咐李嘉诚一定在学习上不可松懈,千万别让自己的病情耽搁了儿子的学习。
为了不使自己的儿子失学,这个可敬的父亲将自己的药钱存下来,供李嘉诚读书,这样一来,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唯一的一点青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每念及此,李嘉诚总是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捡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饭食。如此清贫的生活,也养成了李嘉诚日后崇尚俭朴、反对奢靡的习惯,更使他能够在以后从容地面对更加清贫的生活。
这时候,在如此的生活重压之下,李嘉诚仍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比以前更加拼命地学习,学习成绩很快上来了,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
但是,身为长子的李嘉诚,再也等不到他所爱戴的父亲看到他成功的一天,他的父亲还是要离他而去了。
父亲艰难地喘息着,用尽力气抓住李嘉诚——他的寄托,他在人世间最后、唯一的希望。
“阿诚,阿爸对不住你……”
直到离去,父亲嘴里还在谆谆叮嘱李嘉诚要有志气,好好做人,还在为自己儿子的学业将从此中断而遗憾。
(4)苦难的价值就是生活的意义
苦难并不能把人打倒,苦难之后,更重要的是昂首挺胸地去奋斗,靠自己,借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只有自己去奋斗,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你才有可能在人生中站住脚,进而取得成功。在奋斗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抓住一切机会,成功往往垂青于那些努力奋斗且善于把握一切机遇的有头脑之人。
父亲去世以后,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有些稚嫩的肩膀,毅然地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开始了他的奋斗历程……
首先,他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钟表工作是一个要全神贯注的、细心谨慎的工作,大家都在沉默地干活,即使客商来参观车间、选购产品、洽谈商务时也是很投入地进行。
李嘉诚来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人离开公司。
不仅如此,在端茶倒水期间,勤勉而灵巧的李嘉诚不放弃任何一个汲取新知识的机会。虽然他的勤杂工作做得很好,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他有着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将来自己创业,出人头地。他还在很短的时间内逐渐掌握了钟表的装嵌、修理以及各款钟表的性能和特点,因此很得身为老板的舅父庄静庵赏识。
李嘉诚的记忆力非常好,在端茶倒水招待顾客期间,以及在钟表店当店员的时候,他渐渐学会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并且知道怎样真诚待人,获得顾客对自己的信任。所到之处,他会将自己听到的生意上的诀窍默默记在心里。
这时的李嘉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连初中都未曾读完,即使他在人面前再勤奋、再平静地干活,但在内心深处仍然活跃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正如他自己后来回忆时所说:“当时家境非常不好,读书的机会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有,而自己又非常想读书,所以我就白天做事,晚上用功。”
勤奋努力的李嘉诚,以他小小年纪少见的毅力,每天工作16小时之后,仍不忘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往往累得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但他心里始终孕育着一股斗志。
李嘉诚成功了!他被誉为“龙种”、“超人”。作为父母,还有青少年自己,又能从他身上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诚然,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不可能再受如李嘉诚那样的苦难,也不可能如李嘉诚那样的奋斗。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及当年14岁的李嘉诚。现代社会也是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青少年要站住脚,首先必须培养自信心,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这个社会。李嘉诚之父就一直相信自己的儿子是优秀的,并以此鼓励他,使他永远相信自己终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