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儒家精神最简单地来讲就是“过犹不及”,这是孔子讲的。还有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这两个哲学观点是非常有用的。你过度地扩张,容易出毛病;你过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这都是很重要的。怎样从小型企业到中型企业,怎样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步步为营,这是一门学问。——李嘉诚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然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急功近利地采取冒进的行为,使自己陷入危机之中。相反,他们会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经营企业时,他始终坚持稳健发展这一原则。
地产行业是一大块儿肥肉,商人们都想尝一口,因此竞争也就十分激烈。当时,房地产虽然还算不上是特别热的时候,但已经成行成市,很多房地产高手在进行市场运作,李嘉诚正是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投身房地产业的。作为一个新入行者,李嘉诚十分冷静。
当时有很多地产大亨都已经做出了不菲的成绩,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他在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令很多商人佩服。所谓的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楼或者是据以出租的做法,而是在楼房还没有盖起来之前,就将楼里的房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分别出售,得到预付款之后再动土兴建其他楼盘。
那时银行的按揭制度已经日趋完善,购房者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者20%的首付,那么就可以向银行按揭,将自己所要购买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按照约定每月还贷款和利息就可以了。霍英东这种卖楼方式可以加快楼房的销售,加快资金的回笼,是个不错的销售办法,一时之间,众多地产商纷纷效仿。
但李嘉诚却并不认为这个办法是十分保险的,他认为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是件好事。如果售楼花的话,地产商将和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制于银行,这是李嘉诚不愿意的。虽说高风险高收益,可是,李嘉诚还是决定稳中求进,资金再少也绝不卖楼花或按揭建房,尽量做到不在银行抵押贷款,以免客户挤兑,使企业声誉受损,进入险境。
总之,李嘉诚的投资原则就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他兴建收租物业,尽管资金回笼缓慢,也没有卖楼花那样获利丰厚,但是却让他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越长,越能显现出来。1961年6月,香港廖创兴银行出现了被挤兑现象。廖创兴银行是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的,为了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廖宝珊孤注一掷,几乎将所有存户的存款掏空,投入了房地产开发,这次挤兑竟然将有着“西环地产之王”之称的廖宝珊逼得脑溢血猝死。这证实了李嘉诚的经营理念是正确的。
后来,在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房地产业而发生了被挤兑现象,最终宣告破产。这之后全香港的挤兑风潮开始爆发,整个银行业一扫之前的风光无限,变得一片惨淡。广东信托商业银行关闭,就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是不得不卖出股权给汇丰银行,才避免了破产的灾难。银行自身难保,和银行绑在一起的房地产业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房地产业一落千丈,房价暴跌,那些投资房地产的商人赔得血本无归,很多地产商、建筑商破产,整个房地产行业一片惨淡。
李嘉诚虽然在那时算不上是地产界的大亨,但他却能始终坚持稳健的步伐,在那次大危机中,李嘉诚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李嘉诚总是善于从前辈身上吸取教训,在地产业稍经搏击便看到了地产与银行捆绑在一起的风险。他很想赚钱,却也时刻提防着一夜暴富后的朝不保夕。
李嘉诚曾说:“我注重的是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到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承担。”在稳中求胜的大方针下,李嘉诚始终坚持以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不能一味地贪心,被眼前的利益套牢,那到将来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想跑就来不及了。
在这个世界上,“火箭式”成长的“巨婴型”企业大多是短命的,基业长青的根基在于稳健发展,一个企业只要能够走得远,哪怕慢一点儿,终归还是“快”。与李嘉诚一样,“船王”包玉刚也十分重视公司的稳健发展。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包玉刚在朋友的协助下,东拼西凑了70多万美元,从英国购买了一艘旧货船,从此开始了他的海运生意。
当时的船舶租赁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船主随时可以提高价格,获取暴利。但是在创业之初,包玉刚并没有急于追求利润,而是独辟蹊径,在经营方式上采用薄利长租,即把船租给资信可靠的用户(为期都在一年以上),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然后包玉刚凭租约向银行贷款,增购船只,扩大船队。尽管采取这一方式,租金标准要低得多,不能获取暴利,却使包玉刚避免了由于市场动荡产生的种种风险,不但能保证所有船只不会空置蚀息,确保他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还为他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和合作。
包玉刚稳健的经营方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还使他获得了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有了资金的支持,包玉刚的船队迅速扩大。到1981年,他已拥有210艘巨型轮船,这让他成为香港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
在商界,有许多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稳公司”,如华为、娃哈哈等,它们与沈阳飞龙、德隆、PPG这类的“快公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看似发展缓慢,却能保证持续性地稳健增长。追求稳健而不盲目冒进,能够放弃短期利益以获得长远发展,才是一个成熟企业必须秉持的“王道”。
凡事有准备再去做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直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李嘉诚
如果将市场比作一辆疾驰的火车,将商人比作乘客,想在准点的时刻赶上火车,乘客就需要在上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对于商人来说,交易之前的准备往往比达成一项交易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李嘉诚曾说:“在未下决策之前,我们会多方面搜集材料,认真仔细地分析,重要的决策还要召集高层人士一起商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只要定下决心,就一往无前,全力以赴。”
作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李嘉诚对投资很有心得,在他的心目中,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是他考虑要不要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投资的环境不够成熟的话,李嘉诚就会谨慎观望,以免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李嘉诚当初选择在内地市场投资,正是因为他觉得内地市场的环境已经成熟了。
20世纪80年代,内地正值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许多港商都发现了内地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纷纷对内地进行投资。但李嘉诚一向谨慎,为了确定内地的环境是否真的良好,他专程飞到内地,亲自考察了解这里的投资环境。
在北京、汕头和深圳都转了一圈后,李嘉诚很快就做出了投资的决定。1992年5月1日,李嘉诚在内地注册的第一个联营公司宣布成立,叫作“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方是由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和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以及国家计委属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联合组成,李嘉诚和内地合作方各占50%的股权,注册资本高达2亿港元。
这家公司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财务报告良好。李嘉诚财团的中期业绩报告出来后,明确指出了投资重点应该向内地转移,报告中称:“内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其增长幅度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在这之后,李嘉诚更是加紧了对内地的投资。在1992年10月,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和深圳财团就深圳盐田港发展权签署了合同。在进行这个项目时,港方财团占了70%的股权,深圳财团占了30%的股权,这个项目的计划是建成和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顶级盐田货柜码头,投资50亿人民币。
同时,李嘉诚还和他的老搭档胡应湘一起合作,达成了合作发展广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广州至珠海的协议。这是一项大工程,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但李嘉诚并不介意这一点,他认为虽然回报慢,但这个项目非常具有发展前景,有着长期性和稳定性,非常值得投资。
除了这些投资,李嘉诚还进行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投资,都是利国利民而且赚钱的投资。李嘉诚通过这些投资既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又提升了自己的名誉地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李嘉诚之所以屡屡投资都能获得成功,取得不菲的成绩,得益于他在投资前总是谨慎认真周详的考察态度,还有他精准毒辣的眼光。
在创业初期,很多经营者都会遇到举棋不定的情况,无法正确判断形势,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李嘉诚却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靠塑胶花起家,之后慢慢发展,周旋于好几个不同的领域做生意。但每进入一个领域,他都提前做好准备,掌握最准确、最新的资料,不会为了利益,盲目地跟风而去做。
对于自己的投资技巧,李嘉诚曾提出过一个“游泳哲学”的理论,他说:“我的泳术很普通,扒艇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扒到对岸,而是肯定有能力扒回来。等于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确保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自己。”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凡事都要事先做足准备的人,在进行每一项投资之前,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李嘉诚是不会贸然行动的。为了得到满意的结果,李嘉诚通常会做出细致周密的规划,正是因为李嘉诚的这种做事理念,才保证了他的生意总能一直稳赚不赔、蒸蒸日上。所以说,每一个成功者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想要成功,就要付出比常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做起事情来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在那场泰森与霍利菲尔德的世纪之战中,名声在外的泰森根本没有把霍利菲尔德放在眼中,而外界也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泰森会赢得这场比赛,美国博彩公司甚至开出了22赔1泰森胜的悬殊赔率,这也更加让泰森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
赛前,自负的泰森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他没有看霍利菲尔德以往的比赛录像,从中寻找对手的弱点,也没有保持充足的睡眠,而是彻夜与朋友狂欢。而此时的霍利菲尔德却认真研究着泰森以往的比赛录像,分析着泰森的技术特点。直到比赛开始后,泰森才惊奇地发现霍利菲尔德对自己的弱点了如指掌,而自己却找不到对方丝毫的漏洞,恼羞成怒的泰森最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一口咬掉了霍利菲尔德的半只耳朵,在拳坛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幕。
哈佛有一句谚语:每一次失败都因准备不足,每一次成功都和准备得充分有关。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准备充分,才能从容面对挑战;只有准备充分,才不会留下遗憾。
有一个美国小伙子,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管,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
长大后,这名小伙子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他没有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基础的专业—机械。因为他知道,在商品贸易中,工业品占了绝大多数,不了解诸如产品性能之类的情况,很难在贸易中获取收益。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立刻投身商海,而是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为期3年的经济学硕士,从而了解经济规律,了解经济学常识,为自己日后能够在商海中立足打下了基础。
硕士毕业以后,他仍然没有从事任何商业活动,而是考取了公务员,去政府部门供职。因为他深知经商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而扩展人脉在商业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政府部门工作5年后,他辞职下海,到通用公司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又经过两年,他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名成熟商人所拥有的素质,于是辞职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公司从最初的25万美元的资产发展成了现在的2亿美元,他就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比尔·拉福。
做事前只有真正地重视准备,扎实地把准备工作做到位,才会在机会来临时一气呵成,才不会因为某些环节的准备不足而遭受挫折。当事前准备的习惯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时,它就会帮助你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