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治口述 朱合浦整理
我在湄洲岛出生,在湄洲岛长大,16岁时嫁到莲池村林家。我娘家姓杜,父母给我号名“聪治”。本来,按莆田风俗妇女出嫁并不改姓,可我们岛上的林家沾了妈祖的光,娶进门的媳妇便改姓林,而且岛上习俗,族中女人也有排行,于是我的名字就改成“林聪治”,排行第八,人们习惯就叫我“阿八”。这就像人们称呼祖庙另外两个梳妈祖髻的老太太为“阿二”、“阿六”一样。现在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一些很庄重的场合,人们统统叫我“阿八”。大家叫惯了,我听了也觉得亲切。
湄洲是妈祖的家乡,岛上人对妈祖都有深厚的感情。我从小在一个虔诚祀奉妈祖的家庭中长大,心里早就与妈祖结缘了。嫁到林家后,林家人称妈祖为“姑妈”就更亲了。妈祖庙建在山间,十分壮观,小时候常随大人上山去拜妈祖,对祖庙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真是太熟悉了。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妈祖庙被当作“四旧”,拆得干干净净!等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我爬上山去寻找妈祖庙的旧址时,只见那地方一片荒芜,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到处杂草丛生,路也找不到一条。隔几天我再上山时带了一个香炉,找到大致是旧庙的地方垒起一堆石头,将香炉放在石头上,但拜妈祖时连跪都没地方跪,实在凄凉!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萌生了要重修妈祖庙的念头。
其实,那几年我自己有一件事业在做,就是出外推销渔网——湄洲妇女巧手织出的渔网。说来话长。我是个要强的女人,自嫁到林家,除了养育10个子女之外,几乎一年到头在外为生活奔波劳碌。我做过海鲜挑贩,起早摸黑挑着一担虾米走村串户叫卖。后来,我发现外头对湄洲渔网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做起“渔网专业户”,就是收购湄洲人织的渔网,运到平潭、福清以及莆田江口、东甲一带去推销。我嘴甜脚勤人缘好,那些地方的渔民都喜欢买我的渔网,因此,生意兴隆,收入不错,最多时年收入近万元。那时“万元户”十分罕见,我也不敢张扬。可是,自从在祖庙山上立下“起义”——“白手起家、义无反顾”的念头之后,我就毅然决然将好好的生意扔掉了。许多人不理解,其实我也说不清缘故,好像冥冥之中妈祖在召唤,我无法违拗。
无独有偶,发誓上山重修祖庙的还有两位妇女,一个叫“阿二”,一个叫“阿六”,这真是一个巧合。她们找到我,异口同声说,是妈祖托梦叫我们跟你一起上山修祖庙。这事真奇怪,但我相信这是妈祖显灵,于是更加坚定了重修祖庙的决心。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们就自带饭菜上山,在荒草荆棘中开出一条路。那时,“文革”刚结束没几年,虔诚拜拜还被指为迷信。所以,我们有时只能趁有月亮的夜晚上山干活,虽说道路昏黑、树影幽暗,但我们心里有妈祖在,自然胆壮,什么都不怕。有一回,我们三人深夜经过原是中军殿的山坡,不知哪里飞来一块石头,险些把我砸中,大家吓了一跳,不过,随之安然。我对阿二、阿六说:“想必中军知道咱们在为妈祖修庙,和咱们开玩笑来了!”这些困难其实不算什么,关键是我们必须时时提防被人拉去“游街”。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渐渐变宽松了。不久,就有几位村干部加入,还都是男人,其中有一个还是共产党员。于是,我们就放心了,不用担惊受怕,大家越干越起劲了。
就在祖庙遗址上重新垒石扎基,寝殿已渐现原有轮廓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几乎差点就将重修祖庙又毁了。
这事发生在1983年。当乡亲们看到祖庙寝殿即将重新修复时,就三五成群相约来帮工,甚至逢初一、十五殿前还搭台演戏。与“文革”相比,这里开始热闹起来了。但这种热闹却有点犯忌,因为祖庙山顶还驻扎着解放军,我们新建的寝殿与部队营房咫尺相对,可能是我们这边太嘈杂,影响他们的战备,部队有意见,向军区司令部反映。后来,听说来了一位副司令,到祖庙山上一视察,认为太不像话了,岂能让“封建迷信活动”干扰战备工作,这祖庙应当拆除。大官一声令下,我被吓坏了。辛辛苦苦、偷偷摸摸干了几年,眼看就要成功了,岂能再次被毁?也不知是急中生智还是妈祖有灵,我就去找当时莆田县台办的年轻干部、曾经暗中支持我们盖庙的林元伯,向他反映情况,又找到莆田县文化馆的馆长,请求帮忙。这几个人很认真,很负责任。他们下来调查后,认为湄洲祖庙原来就是县级文物,“文革”之后修复是理所应当的,既然政府没拨款,群众自己集资修复,为何还要拆除呢?于是,他们说服分管副县长“要顶住”,并以县委的名义打了份报告呈上去。此后的周折,我是听林元伯说起的。据说,省里还有一个“大官”,名叫项南,可以管那个副司令,他居然批示:“暂缓拆庙!”啊,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消息传到我们这里,大家欢喜得不得了,大放鞭炮庆祝,大赞项南好人!从此以后,我心里深深记住这个“大官”的名字,他是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有他撑腰,我就什么都不怕了。看来,我不仅与妈祖结缘,也与项南大有缘,真想能见见这大恩人,当面向他表示感谢。数年之后,就是1991年5月,项南还真的到祖庙来了。当我上前握住他的手,欢迎他来祖庙视察时,心里激动得直想哭!项南非常和蔼,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可亲可敬!我说不好普通话,只能用莆田话大声对他说:“祖庙多亏有了你,我一定要求妈祖保佑你平安健康!”项南很满意,满面都是笑容。
话说回来。自从有了项南批示,修复祖庙的事越干越顺,工程进展越来越快,眼看就要“上梁”了。这时,有一个人告诉我,公社仓库里面有一根原寝殿的旧梁,如能“偷”出来,既现成又复旧,一举两得。我觉得这主意不错,可如何去人民公社仓库里“偷”东西,却是个大难题。后来是我在公社电影院工作的女儿替我想了个办法。他借口说要修凳椅,将仓库中一些破烂凳椅连同那根梁一起搬出来放在广场上。我就趁暗夜,派几个小工去“偷”,用板车连夜运到工地。第二天,大家把那根梁擦洗干净,只见梁上有一行大字,识字的人念给我听,写的是“丁亥年秋董事林竹庭偕男剑华倡募重建”。据说,林竹庭是解放前祖庙董事会的老董事,他的儿子林剑华是国民党的一个县官,也曾担任祖庙董事会董事。而最奇的是,林剑华的儿子林文豪现任莆田市政协主席,不久,他受中共莆田市委指派来湄洲祖庙兼任董事会董事长!你看,我不仅与妈祖结深缘,还与这个林文豪有奇缘!接下来,他当董事长,我当常务副董事长,我们两人配合默契,共同担当起湄洲祖庙重兴的任务。林主席年纪大了,不可能每天都往湄洲跑,祖庙的日常事情我全包了,不过遇到大事,或是难办的事,我就向林主席请示,要他拿主意。人家是“大官”,有文化有水平,见多识广,祖庙有他当董事长就什么事都好办了。
1987年的九月初九正好是妈祖升天1000年的日子,市里决定隆重纪念,争取邀请台湾信众来参加。于是,我们在寝殿修好重新开光之后,又着手修建第二座殿——正殿(俗称“太子殿”)。正殿赶在“妈祖千年祭”之前完工。千年祭那一天,海内外数万信众和游客云集重兴的湄洲祖庙,还来了一大群记者,其中有外国记者,甚至有台湾记者。祖庙举行了隆重的祭拜和庙会,还举行学术讨论会和妈祖石雕像奠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很高兴迎到台湾大甲镇澜宫首次组团来祖庙朝拜。他们是绕道日本来大陆的,这是两岸隔绝近四十年以来,第一个到祖庙朝拜的台胞朝圣团,是十分难得的。过了3天,台湾当局宣布“开禁”,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当然也包括来祖庙朝圣,寻根谒祖。
湄洲祖庙一下子出名了,报纸登文章,画报登照片,电视拍新闻、拍专题。湄洲祖庙的修复已经引起省里、甚至中央的重视。
没想到,我也一下子出名了。报刊上的文章提到我的名字,电视画面里录有我的人影和声音。人们往往将我同妈祖联系在一起,将我同湄洲祖庙联系在一起。各地记者来祖庙采访,总是要突出地采访我,几乎所有的台胞朝拜团,或者比较有地位的台湾人士来祖庙朝拜时,都要求同我会面,谈谈话,再合影留念。面对这些真挚虔诚的人们,我也深受感动,我总是尽量热情接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我更把台胞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视为亲人、贵宾,让他们在祖庙就像回到家里一样的温暖、亲切。
说实话,出名只因沾了妈祖的光。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没什么文化,尽管当的是湄洲祖庙常务副董事长,但起先我也只知道拜妈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拜妈祖。好在林文豪来当董事长之后,带了一大班文人秀才来,协助祖庙工作,提升祖庙董事会的文化层次,而且出书、写文章、开学术讨论会,告诉像我一样的妈祖信徒为什么要拜妈祖。这些年来,我不断向那些研究妈祖的读书人学习,经常向光临祖庙的中央、省、市领导及方方面面的客人学习,终于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对我处理祖庙日常工作,对我出席各种会议,对我接待记者和客人是很有帮助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同“阿二”、“阿六”相约上山“起义”至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些年来,我主持修复了祖庙西轴线的所有工程。起先,我们没有专业指导,只是农民“土作”。后来,林文豪任董事长后,从北京请来古建筑专家,帮助我们对整个祖庙建筑群的修复作了规划。他们的意见是范围要扩大,建筑要依山势散开,布局要合理,要体现中轴线的结构,等等。后来,我们的修复基本上就按专家的意见办。在西轴线共修了以下各殿和楼阁:寝殿、正殿、钟鼓楼、朝天阁、升天楼、圣旨门(仪门牌坊)、升天亭、山门、圣父母祠、梳妆楼、妈祖石雕像、观音殿、佛殿、中军殿、五帝庙、龙凤亭、头道大牌坊、两廊、戏台。除此之外,还修了祖庙的一些附属建筑,如香客山庄、爱乡亭、观日亭和妈祖纪念馆、餐厅、办公楼等。这些建筑的资金全部由我们董事会自筹,资金来源除了平时的缘金收入之外,主要是台湾一些分灵庙捐资及信众、企业家捐资。
这些年来,我在祖庙接待的香客难以数计,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大陆的也有港澳台的。这都因为“妈祖热”,使世界各地的信众、游客纷纷前来朝圣、旅游。我每天都要接待几个朝拜团,接待数十位台胞。虽然语言不通,但我用莆田话说“欢迎、欢迎”,人们全听得懂。其实,妈祖就是我和他们的共同语言,根本不用翻译代劳。我接待的客人中,年龄最高的香客是台湾高雄市的程洪省女士,当时96岁。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0年的农历四月十五,这位老太太是由她的子女亲属搀扶着登上祖庙山的。我在祖庙寝殿接待她,陪她上香跪拜。老太太自己说,活到96岁了,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来祖庙朝拜妈祖。她的子女都很孝顺,满足了她的要求,所以不远万里,历尽旅途艰辛,终于如愿以偿。我很受感动,特地送一幅绣有“金玉满堂”的锦幛给她。而我接待过的年龄最小的香客是一位还在襁褓中的7个月大的婴儿,是由其母亲抱着到祖庙朝拜。我亲手给这个小香客挂上一个妈祖香袋,祈愿妈祖保佑他健康成长。
这些年来,我多次去台湾,访问分灵庙和信众中的老朋友,结交新朋友。最早的一次是1993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厅文博处和祖庙联合在台南鹿耳门圣母庙举办《妈祖民俗文物展览》,我应邀去台湾参加开幕式。据说这次展览在台湾是时间最长、观众最多的,办了半年,参观者达八十多万人次。后来,1996年我以湄洲祖庙访问团副团长的身份,赴台湾北港朝天宫参加妈祖雕像开光庆典;1997年我以“湄洲妈祖金身出游台湾护驾团”副团长的身份,参加湄洲妈祖巡游台湾活动。再后来,我又多次赴台。我在台湾有很多很多朋友,他们待我如亲人。一些分灵宫庙的负责人会要求我与他们合影,然后将照片放大,挂在醒目的位置,以此来说明他们与祖庙的至亲关系。
这些年来,我全心全意在祖庙做妈祖的事业。有些记者说我为弘扬妈祖文化立了大功,我不敢当。妈祖生前做了许许多多救苦救难的好事,因此死后人民纪念她,将她奉为神,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而我才做了一点点事业,是微不足道的。有人将我比作妈祖的使者,我倒乐意接受。我但愿能做妈祖的使者,为妈祖服务,让妈祖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的一座金色大桥。
我今年80岁了,我在湄洲祖庙任常务董事长前后达十多年,1997年退休后仍担任名誉董事长,祖庙的大事仍然会请我参与,一些重要客人仍然要我出面接待,我乐此不疲,退而不休。接任董事长的是我的大儿子林金榜,他原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不知为什么被李德金和市领导相中,调他回祖庙接任董事长,我想应该也是与妈祖有缘吧。不过,他比我有文化、有水平,祖庙的事做得比我好,我很放心,也很满意。我的小儿子林金赞,从小一直随我身边做事——做妈祖的事。董事会成立后就封他为“总干事”。他年轻,有干劲,许许多多对外联络、接待、宣传的事都叫他去做,同时也是经受锻炼,渐渐就成熟了。他现在是祖庙董事会副董事长。他这一生肯定是与妈祖结缘的。此外,我的小女儿细妹、女婿庄美华等都在祖庙为妈祖服务。你看,何止我一生与妈祖结深缘,我全家上下老老少少都与妈祖结深缘!我希望我们家子子孙孙永远都与妈祖结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