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元
湄洲妈祖祖庙祭典、陕西黄帝陵祭典、山东孔庙祭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活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妈祖信俗已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妈祖分灵庙五千多座,分布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妈祖信众达两亿多人。其中,台湾有妈祖宫庙达一千五百多座,信众占宝岛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有人说,在我国凡在江河湖海的地方,在世界凡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均有妈祖分灵庙。
中华妈祖文化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人格魅力,正穿越千年时空,融入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成为两岸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祈求国泰民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原乡。为此,妈祖被赐以“海峡和平女神”、“世界和平女神”的嘉名。
福建省莆田市,正是妈祖的故乡、中华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莆田乡贤林尧俞《天妃显圣录序》记载:“尝闻天下名山大川之胜,每多精华发越之奇,盖地灵所钟,非生圣人以共道致治而居君师之任,则生神人以理阳治阳而弘天地之化,此理之常有必然者。吾莆之外岛有湄洲……而天妃薰修于其间,岂非山川之精华所发越者乎?”其大意是地灵人杰,山川之胜,必生圣人、神人。妈祖生于斯,长于斯,立德行善,福佑群生,不亦贤哉!民间流传许多妈祖显灵圣迹的故事,许多传说披上了美丽的神话色彩,孰是孰非?弘扬妈祖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
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说:“这些旧的民间故事书,连同它们陈旧的语言,它们的错别字和蹩脚的版画,对于我都有着非凡的诗的魅力”。恩格斯用诗的语言提出民间故事书的使命,即使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从中“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同时要求:“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唤起他对祖国的爱”。纵观妈祖的民间传说,完全符合恩格斯提出的“使命”,充满着“非凡的诗的魅力”。毛泽东曾经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并说:“《金刚经》很值得一读”。他还说,《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因此,“文革”中所谓“破四旧”、毁坏妈祖庙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研究、弘扬具有“非凡的诗的魅力”的中华妈祖文化。
我们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感到无比自豪,并为之放歌,为之抒情,为之呼吁,为之祈福。
古往今来,府志、县志(区志),史不绝书,比比皆是,本文拟摘其要者简述如下。
仙人隐居地
莆田市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面积3800平方公里,背山面海,木兰溪流经莆仙两境,形成美丽富饶的东西乡、南北洋平原;东临台湾海峡,海岸线长343.6公里,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和“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湾内有南日岛、湄洲岛等岛屿,与台中港最近距离仅72海里。
名山胜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旅游景点。自古以来,仙游四大景、莆田二十四景、沿海十二景的说法,家喻户晓。仙游值得一提的是九鲤湖景区,它是仙游北部山区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缩影。相传汉武帝时,安徽何氏九兄弟隐居于此,炼丹得道,跨鲤成仙,故得仙游之名。九鲤湖九漈瀑布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明代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单独成篇的关于福建省景点的只有两篇,即《游九鲤湖日记》和《游武夷山日记》,其他景点均综合在《闽游日记》(前、后两篇)中提及。这一点对认识、开发九鲤湖旅游景区至关重要。徐公在游历九鲤湖、“下穷九漈”之后,赞曰:“即匡庐三迭,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莆田二十四景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壶公山,民国丙寅年补刊的莆田仙游县志合订本“壶公山”条目写道:“在城南二十里,由九座石梯而来,蟠踞数十里,其高千仞,如正人端士垂绅搢笏而立,盖郡之朝山也”、“昔有隐者遇老人于绝顶,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曰此壶中日月也,故名。前志讲,古有陈胡二仙,陈隐北山,呼陈岩。胡隐南山,呼胡公,后人改胡为壶。相传朱晦翁赴同安簿过此谓,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故云:水绕壶公山,此时正好看。此事云,自木兰陂成,疏渠引流南绕壶山,而族望益显”。其文大意为,九华山(陈岩山)、壶公山为陈、胡二仙所隐居处,朱熹(晦翁)曾说,莆田多人物,乃此公作怪。这与九鲤成仙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非凡的诗的魅力”,对于乡人世世代代有一种微妙的文化熏陶,而且九鲤湖、九华山仙公洞都有“睏仙梦”的种种民间传说。
在传说仙人隐居的形胜之地,必然会“多精华发越之奇,盖地灵所钟”。
家贫子读书
《莆田文化丛书》序一说:“莆田重教兴学。‘开莆来学’奠定了教育鸿基,‘家贫子读书’蔚然成风。古代,科甲佳话绵延不断;近现代,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自古迄今,壶山兰水哺育了灿若群星的经世致用的俊才。”
志载,从汉代起至唐代,北方中原汉人几次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华夏文明,经过长期的磨合融化,形成了独特的莆仙地域文化,如莆仙方言、莆仙戏。特定的民俗风情,既继承和保留了中原文化文明,又显示地域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乡土气息。
特别是尊师重教、“家贫子读书”,是莆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郑露“开莆来学”后,莆仙兴学成风,除官办县学和书院外,私学也随处皆是,有“三家两书堂”、“巷南巷北读书声”之美称。翁承赞诗云:“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许多老百姓再穷再苦,也要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民间还有“敬惜字纸”、不敢坐在书本上等习俗。为此,“学而优则仕”也令士子们梦寐以求。唐代就有21位进士,宋明两代科举冠于八闽。其中,宋代有1700多名进士(含5个状元),涌现出10名宰辅、16名尚书、22名侍郎,明代中进士582人(含2个状元),清代出现51名进士,形成吾莆一道亮丽的景观。南宋度宗皇帝敕书:“莆,文献名邦也。”
新中国成立后,“家贫子读书”乃至“家富子读书”的传统未变,20世纪50年代,莆田一中等学校高考一直名列全省前茅(1959年、1960年莆田一中两届高考全省夺冠),赢得了“高考红旗”的美名。
在重教兴学的氛围中,吾莆出仕者多,身居高位者多,名流学者多,而且绝大多数身居要职的官员和文人学者,都能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或正气凛然、犯颜直谏,或挺身报国、视死如归,或威武不屈、丹心不改。先贤们这种铮铮铁骨的浩然正气,给兴化儿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曰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兴不成镇
俗云,无兴不成镇,说的是神州大地到处有兴化人。汉以来,莆仙接纳了大量中原移民,磨合后和谐相处,表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历史证明,有了包容,才能更好发展。同时,吾莆还有一种精神,叫开放,叫走天下。历史同样证明,有了开放,才能更好更快发展。这样才能让莆田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莆田,让莆田明天更美好。
史称,通过莆田的三湾和港口,莆田人尤其是“界外人”首先了解到,通过海洋可以走出去做生意,通过海洋可以下南洋、闯天下。因此,兴化湾三江口港首先成为商贾云集的地方,涵江成为“小上海”。新中国成立前,通讯处直书“涵江”二字,全国各地来信、邮差即可准确投递。莆田沿海和江口、梧塘、华亭等侨乡,下南洋的人最多。粉碎“四人帮”后,忠门、东庄、北高等地的“弄潮儿”,首先走出去“先行先试”,遂有“忠门人走天下”之美誉。如今,从漠河到南海之滨,从乌苏里江到帕米尔高原,到处有兴化人,而且在某些行业和领域,雄踞一方,独领风骚。
巾帼胜须眉
吾莆乃孔孟之邦,重男轻女的陋习根深蒂固,说“巾帼胜须眉”,可能男子汉们不服气,但我秉史直书。史称,吾莆黄石江东村江采苹,是个才女,唐明皇时被选入宫,因酷爱梅花,皇上戏称为“梅妃”,后被冷落。“上忆妃”,赐珍珠一斛,“妃不受”,作诗答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诗被德国诗人歌德译成德文,也是歌德翻译的唯一一首汉诗。相传,皇帝曾问梅妃家中有何人,可封为官,梅妃答曰:“家中虽有兄长,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与杨贵妃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天壤之别。她的才华和高尚品德,深深影响着几代人。县志《列女传》中,仅原莆田县就有近千名女子彪炳汗青,她们或才华横溢、德艺双馨,或相夫教子、忠孝可嘉,或立德行善、嘉名远扬,形成一座座中华传统美德的里程碑,八闽大地,传为美谈。
泱泱乎吾莆山川形胜,以及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成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亦“此理之常有必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