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兰想起了小时候,不管寒冬署夏一年四季,母亲都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的人。蕙兰和弟弟妹妹们,早上醒来时,总能看到母亲把热乎乎的早餐端上餐桌上,不管多么的困难,家里有没有粮食,母亲从来不让几个孩子,饿肚子的。等孩子们吃饱,吃完后,有时候就沾点菜水就馍馍吃,也算一顿饭了。
虽然很穷母亲为了让几个孩子吃的香,总是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一天都不重样。早上一般是粥和菜饼。中午一锅咸面条。晚上酸菜炖粉条。家里的鸡蛋留够孩子吃的后,就卖掉换些,零花钱了。虽然是粗面,有时候包菜包子,有时候卷菜饼,有时候做花卷。姐妹们都抢着吃家里来客人了,好不容易做顿肉,母亲安顿了,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等客人吃完后,拿到厨房里,才能吃饭,吃饭时不能先挑好吃的吃,要把最好吃的留在最后吃。这样才能多吃点。
母亲最擅长的还是针线活,在村里都是出明的巧手,蕙兰经常看到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针的缝棉袄,第二天早上准能穿上,新棉袄或新棉裤。又合适又漂亮,同学们总羡慕蕙兰及弟弟,妹妹的衣服好看。别人的又肥又大,一个裤腿都能穿进去,二条腿了。只有蕙兰及弟妹们,永远穿的像城里人一样的,合身得体。
母亲还靠做针线活贴补家用呢,村子里有孩子穿虎头鞋的,或带虎头帽子的,都找蕙兰母亲来做,特别是快要出生的孩子,都要带肚兜,村子里新媳妇都来找蕙兰母亲来做,母亲一针一线,秀的龙或凤,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全村老人都夸母亲秀的好,有要做鞋的,有要做帽子的,也有秀肚兜的,一到忙季,母亲白天又要忙地里活,晚上又要做针线活,常常二眼熬的通红。有时候都要排队了,经常看到有人上门来催活。母亲几乎都要通宵达旦的熬夜赶活。就这样好多年,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分分的攒钱,家里是全村第一个盖起砖瓦房的。惹来了多少村民的羡慕,别人家都是男劳动力挣钱盖房,蕙兰是母亲一针一线的缝制出了几间砖瓦房。村子里的男爷们可羡慕,蕙兰的父亲了,说他娶了一个能挣钱持家的好媳妇。不用太操心出力干活。
的确蕙兰从记事起,家里都是妈妈说了算。就连地里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家里都是母亲在安排。蕙兰父亲就是不爱操心。只知道出力干活。这样母亲把家里按排的井井有条。比其他的人家都早早的富了起来。
后来改革开放时,都允许做小生意时,母亲攒钱买了个缝纫机,在集市上给人做衣服。即卖布匹又做衣服,一举两得。每次赶集都能收到好几个人定做的衣服,下次赶集时就做好了,母亲也爱学习,在集市上看到别人穿的新潮的衣服,就让别人脱下来看看,从那里剪裁,打皱,母亲自己能画下来,而且看一次还能记下来,先给自己孩子做着穿,这样别的家长看到后,也要照着样子,给自己的孩子做。起到了宣传作用。家里比别人早早的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