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道之人,他会恒顺众生。他没有我执,随缘自在。比如水,它懂得随缘。你把它放在哪儿,它就在哪儿。它可以在污水里,也可以在清水中。一场大雨过后,在小坑或小洼里,都会有水。小坑、小洼是什么形状,水就展示出什么形状。因为水被赋予了一切形状,它没有自己固有的形状,这就是恒顺了,这就是随缘了。如果我们学会了水的品质,上善若水,见到任何人,都能融进去,这时我们才能帮到他,才能真正地爱他。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每当进入的时候,就会不适合、不相应、不契机,结果总是烦恼,总是难受,总是痛苦。
一位真正的明师懂得随缘。他的品质就像水一样,他不会去挑剔弟子,其实对他来说,对于每一个弟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展示的关系不一样。明师不会强加弟子什么样的条件,他会根据因缘而展示,帮助弟子开悟。并不是说弟子一定要达到某种等级,或者内在达到某种质量,才可以见到明师,要看那个因缘有没有具足。心到缘到,当我们心到的时候,一切都会顺理成章,一切都会具足。我们在与明师因缘的相互作用下,内在的品质一步步被转化,这时我们开始能听懂明师的话,不知不觉间就被改变了,体验离苦得乐的心境。大道至简。在我们自然的品质中就有这种真情,每一个人都具备爱和爱的能力,却因为迷惑被遮盖了起来,人生迷失了,自心找不到了。但是当我们走到明师身边,我们愿意去听,愿意去行,这种品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内在的开关就被打开了。
作为弟子,我们不要去判定和明师的关系,取舍某种关系,任何一种关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任何关系都可以调节到最佳状态。当我们把这种关系调节到最佳状态时,明师的话我们就能听得懂,也会亲证明师的话的正确,就会产生正信,明师的话就会在我们的心里生根,这个时刻就是我们开悟的时刻。世界并没有改变,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只是我们的心变了,我们内在的境界,对人生的态度变了。这时我们看世界就和从前不同了,我们将看到美好,看到喜乐。开悟并不是一种增加,也不是一种减少,开悟就是原本的生发,原本的彰显,这个原本就在那里,我们只是把它找出来而已。《心经》里说“不增不减”,但是我们总是想通过增加一点什么,或者减少一点什么而得到它,最终我们是得不到的。“狂心即歇,歇即菩提”。只是我们停下来,就会发现,那个觉知本来就在那里,本来就已经存在。
源头的知觉能量遍存万有,就那么直接全然地展示在那里,只因我们的愚昧,把这个知觉给遮蔽起来,从而失去了觉知的能力。就像家里的电视机,如果我们不打开电视机的开关,就看不到节目,但是节目的信号却是存在的,充满整个空间,只是我们接收不到。只要我们把开关打开,就会发现,我们本来就具备接收的能力。因此,培养我们全然的接收能力,培养我们和明师之间的情感,培养我们无怨无悔的服从品质,当我们的情感调整到那种状态时,内在的开关就会被打开,我们就能接收到那来自于源头的信息,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展现。人生就在这种变化中变得奇妙无比。
修行其实非常平凡,因为没有一个人不在修行,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修行。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人生,就是在修行。所以修行不要另觅一个地方,或到深山中避世,就在当下平常的人生中修证自己,在平常的人生中去变化自己,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
以修行的心态进入生活,我们不需要做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我们就在生活中去处理那些小事,就是在这些琐事当中,我们就可以找到那个知觉,提升那个灵觉的部分。我们要时时刻刻留意自己的情绪,留意自己的心态,控制它,要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试着跳开情绪,不是站在心意的角度上,而是站在观察情绪、观察心意的角度,我们就会感觉到它是另外一个,就会感觉到自己和情绪不是一个,自己和心意也不是一个,就会慢慢地把情绪和心意从自己的内在剥离,这个境界就是非常精微的觉悟境界,常在这个觉悟状态,我们就不会上情绪的当,就不会被物质所引诱,就可以摆脱烦恼对我们的作用,就会有驾驭环境的能力。这时,我们的功利心态将会逐渐淡泊,而满足于内在,真正做到知足常乐,我们的情感就会慢慢真实起来,内在生命的等级也会随之提高。
我们坚实地这样走下去,就走在了一条即世成就的道路上。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就已经解脱了,可以做生活的主人,可以脱离假我的作用,不受物质的制约,就会很轻松地面对生活,就像禅宗大师所说的“道是什么?吃饭、睡觉就是”。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做该做的事,苦还是苦,乐还是乐,只是我们不会去分别,不会去取舍,而是全然接受,我们去掉执著的作用,人生怎么会不喜乐呢?人生怎么会产生烦恼呢?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种品质都不多余,它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只是我们不会用。佛教里说“转识成智”,并不是去掉,并不是不要,只是把它转过来就好,转过来用,就会产生美好,就会使当下妥善,就会产生智慧,人生就此多姿多彩,这就是一种自在人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古代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财富的生产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生产的财富很多,消费的财富很少。生产时非常敬业,非常勤奋;使用时非常得当,非常妥善。通过这样的方式,财富就会恒常充足。“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一个信守仁爱之道的人,他会善于运用财富,发展自己的功名事业,但是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民众,为了服务民众。而一个不信守仁爱之道的人,只想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奋斗拼搏,希望成就人生,求取功名财富。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如果领导者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心怀慈悲之心,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利他,那么下面的人就会效法他,尽心尽力去服务,敬业爱人,处理事情就会适宜,就会妥善,事情必然会有一个好结果。当领导者心怀民众,肯定深得民心,民众的财物都可以为其所用,不需要都抓在自己的手中。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孟献子是鲁国的贤臣,他极力反对在位的权臣们以权谋私、以官图利。他说,有马车和马匹的人家,是非常富有的,不会太注意饲养鸡鸭等家禽;有权位的富贵人家,在冬天结冰的时候,开伐冰块,用来保存食物,有这种伐冰的能力,财力必然充裕,就不会太注意饲养牛羊;当权在位的诸侯们,他不会培养为其家图利敛财的臣子,如果要培养这样的聚敛之臣,还不如直接培养一些谋权盗国的谋士呢!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如果治理国家的人,只是为了聚敛财富,肯定不是君子的风范,而是小人之行径。国君还以为他是好人,让其去治理国家,天灾人祸就会到来,民众就遭殃了。即使有德行的君子,也没有办法挽回其结果。因此,国家不应以财货为利益,而应以义为利益啊。
《大学》的课程已经到了尾声,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大家对人生有更深的认知,从而踏上对生命之路的探索,踏上修证之路,最终获得一种富足的人生。
在修行之路上,我们要走过几个阶段。当我们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和苦难,身心备受煎熬,会产生对世间出离之感,希望可以走出烦恼,这是修行的第一个阶段,称为厌离心的生起。这时我们会选择逃离生活,走进被动的修行之中。当从厌离心进入到出离心,即使在世间里,我们也可以保持超然的心境,这时虽然在家,亦是出家,这才是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修行和生活并不是分开的,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是修行的课题,都是修行的功课。我们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觉性,提升自己的觉悟,锻炼契合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能力,带着这个意识进入生活。
达摩祖师传来禅宗,告诉世人修行的真谛: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工夫。生活的点滴和刹那都离不开心意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意,守护自己的心念,随时提升自己的觉悟。无论是吃饭、工作,还是睡觉,都离不开修行,不要把这些当成和修行无关。一个修行人是没有这样那样的分别的,他的行、住、坐、卧都是在修行的状态之中。我们自己要随时留意,随时用心,随时了解自己,再经由了解自己而了解别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如果我们想要修行,就要懂得知足,知足常乐。“知足”到底是指什么呢?“知”就是觉知,就是觉悟到,“足”就是足够,就是满足,“知足”就是觉悟到一切都已经足够。但是我们现在感觉不足够啊,因为我们找不到那个内在的足,所以无法常乐。六祖慧能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中一切具足,什么也不会缺少,只是我们找不到。如果我们能真正地体悟到内在的足,才是真“知”,才能体验那个“足”,乐就在其中了。
如何去找见那个内在的足呢?世人整天活着,都是向外去找寻,总想找寻更多,得到更多。外在再多的东西,都有一个数量,有数量的多就不是真正的多,不会是真正的足。足就是没有数量,这个不在外在,而在我们的心中。心中的爱是足够的,什么时候也不会缺少,钱会越花越少,爱却越给越多,因为爱来源于我们的心灵,来源于我们内在的足。我们每天活着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但自我却从来未曾真正满足过。我们不关心别人,不把任何人放在心里,总是感觉别人对我们不好。受到这种负面思想的作用,我们的心就会产生苦恼。之所以这样,真的不怪别人,这是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栽的苦果,还要自己去品尝。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有的人会选择,总是选择那个恰当的;有的人不会选择,总是选择那个不恰当的。一个觉悟的人,他能在生活的当下选择最恰当、妥善的,选择符合整体利益的,这就是觉者和凡夫的不同。
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都是选择的过程,当我们回归当下,就回归到每一个选择之中。因此,我们应该专注于当下的选择,不去苛求还没有到来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无求。因为无求,才能无苦啊;因为无求,才能真得啊。这时所得的每一份礼物都会是惊喜,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我们要懂得在无求中自得,在无求中自安。这个得是心得,这个安是心安。只有我们进入无为的阶段,才能安下这颗心,才能进入修行的真正课题,增加智慧,开启内在的灵觉,长养生命能量,这是最上乘的法。所谓无为,就是无我而为,这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我们的情感才会真实,才会纯粹。当生活的每一个因缘到来的时候,我们都会考虑到别人,照顾到整体利益,我们不再是一个索取者,而是一个布施者,不断地布施我们的爱给这个世界。当我们这样去做时,我们必定也被别人布施,也必定被别人方便,这样人生就会少烦恼,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祥和,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才会有爱,才会有温暖。我们都是世界的光,我们都有天使模样。让我们共同去打造这样一个人间的天堂,给所有的人以喜乐、安详。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我写的歌曲《怀抱爱》,希望大家的心中都怀抱着爱,把爱撒向人间,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怀抱爱
沐着朝霞,阳光把你送来。
踏着晨露,心入自然的家。
生起鲜活的水,滋润你我和他。
天爱世人,爱是那永恒的火把。
心一欢迎你,欢迎你回家。
涓涓的智慧,从心中生发,
真挚的情谊,交融出月之光华。
那指月的手,是归家不灭的明灯,
那原本的家,是用心活在的当下。
灵泉不息,演绎生命奇迹。
神采奕奕,那是天地精气。
宛若太阳的爱,温暖你我和他。
地载万物,爱是那不朽的神话。
心一欢迎你,欢迎你回家。
涓涓的智慧,从心中生发,
真挚的情谊,交融出月之光华。
那指月的手,是归家不灭的明灯,
那原本的家,是用心活在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