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终生都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苦苦挣扎。他们达到了一个高度,然后又为自己制定了另一个更高的高度,一生都在征服一个又一个的高度,一再地错过了本可以好好享受的快乐时光。
成功不等于快乐而只是快乐的一部分,真正持久的快乐隐藏在我们为理想的、感兴趣的事情奋斗的过程中。这种快乐,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永恒目标。
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常十有八九。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我们既不能把它们全部憋在心里,也不能把它们全部发泄出来。把不如意之事全部憋在心里会使我们的心理负担加重,情绪长时间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当然也无快乐可言;把不如意的事全部宣泄出来,会使我们身边的人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使我们的人际状况恶化,当然也无快乐可言。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既要学会适度宣泄自己的情感,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如此我们才可以生活在快乐之中。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后潜逃,3月15日在海南被抓获,6月17日被执行死刑。马加爵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专家、学者、普通大众都在反思,是什么让一个大学生变成了凶残的杀人恶魔?
心理学家在对马加爵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后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情绪反应相当激烈的人,但他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马加爵在三亚看守所期间曾给十四叔和十四婶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跟你们讲……只不过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连信都很少写给你们。”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宣泄自己的感情,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马加爵一直认为同学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贫困的农家孩子,但他却没有勇气向同学们求证,把这一切都憋在心里。事后马加爵也说:“逃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马加爵真的与同学吵一架,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也许包括马加爵在内的五个年轻的生命便不会消逝。
2004年春天,李开复在北京大学做演讲时,有一位叫顾常超的学生对他说:“开复博士,您给中国学生的两封信我都认真读过,它们对中国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大,真心地感谢您!但是我觉得,这两封信还无法涵盖大多数中国学生面临的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而是如何走出迷茫,重树信心的指南!”李开复认为顾常超说得很有道理,就请他提供一些建议。顾常超便给李开复举了马加爵的例子,并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马加爵事件的一些报道送给了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