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话让李开复开始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从此,他记下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要不失谦虚。
在与大学生谈自信的时候,李开复常把自己的童年故事讲给大家听,告诉大家人可以自信,但是自信一定要有个度,自信过头了、把自己高估了,就会变成自傲,就会适得其反。自信与自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大相径庭。从现实中看,自信者往往头脑清醒,而自大者则常常盲目清高;自信者总是专注于未来的目标,而自大者则一直醉心于往日的功劳;自信者永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自大者只知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自信者赢来的是可喜可贺,而自大者招致的是可悲可笑。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充满自信,而当我们凭着自信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后,则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骄傲自大。因为自大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看待别人,自大会使我们变得主观,变得好高骛远,如此一来,成功又怎么会再眷顾我们呢?
李开复曾经说过:“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而生活中却有些年轻人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就开始变得扬扬自得、自以为是。对此李开复说,自信的态度与自我偏执、不允许自己犯错、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客观立场等做法是不能画等号的,如果将自信与自傲混为一谈,就容易陷入“我永远不会错”的观念的危害中。
李开复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同事E先生,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工作中,E先生表现得无比自信,每当某句话被证明是对的,他就会提醒大家,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这句话了。E先生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有时发生了一件事,他会硬说是他早有预料的。其实,他以前说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更糟的是,一旦他说的话被证明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干脆否认那句话是自己说的。
虽然E先生非常聪明,他的正确率可能高达95%,但是仅有的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最后,他发现自己无法得到下属的信服,不得不郁郁寡欢地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年轻人不能自信过头,同样也不能自谦过头。虽然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会使人进步,但如果把谦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我贬低,则会让自己的竞争力大打折扣。试想,领导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去完成时,你却谦虚地说:“这个我恐怕做不好吧?”这样领导还会放心把任务交给你吗?当朋友把一件事情托付给你时,你却说:“我恐怕做不好,我不敢保证能做好。”朋友又会怎么想呢?
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如果太谦虚、太低调,就会给别人留下不自信的感觉,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无能的人,这样的你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年轻人需要谦虚,但在谦虚的同时要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优点的谦虚,不叫谦虚。
李开复在上海交大演讲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同学:
他刚进大学时,老师在班会上对大家说:“如果你有哪方面的特长,可以自报家门,以便把班级的工作做得更好。”尽管这个同学爱好广泛,但他认为比自己强的人有很多,所以就没敢出声。后来了解他的同学向老师推荐了他,老师把他叫到跟前,询问他的爱好和特长,他还是谦虚地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奈之下,老师就把他放弃了。
后来,他看到比自己差很多的同学在做板报,擦了画、画了擦,一次又一次还是无法令人满意,他实在忍不住,就主动跑过去帮忙,结果他三下五除二就轻松地办出了一期精美的板报。
当老师看到他的“杰作”后,非但没有表扬他,还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不支持班里的工作,这让他感到非常委屈。后来,班主任任命那个虽不如他,但主动去办板报的同学担任了宣传委员,而指定他来协助对方。也就是说,工作由他来做,但成绩却是那位同学的。
这位同学的悲哀之处就在他的过分谦虚,这种过分谦虚使别人丧失了对他的信任,虽然他并不是真的自卑,但却给人留下了自卑的印象。每个年轻人都应当具有谦虚的美德,但是不要过分,而要有能力就说“有”,没能力就说“无”;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才是真正的谦虚,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谦虚不失自信,因为自信是谦虚的支撑;自信不失谦虚,因为谦虚能升华自信。自信中带着点谦虚,会让你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谦虚中不失自信,会让你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赖。当你谦虚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要表现出自信;当你自信的时候,不要忘了提醒自己谦虚一点。没有人因为你自信,就认为你的谦虚是虚伪的,也没有人因为你的自信中带着谦虚,就认为你不自信。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信和谦虚,就能给人留下成熟、稳重、有魄力、能力强的好印象。
年轻人既不能因为过于自信而跌入自负的深渊,也不能因为过分地自谦而加入自卑者的行列。在自信和自谦这组对立统一的逻辑概念之间,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